以花粉为模板的锂空气电池多孔碳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以花粉为模板的锂空气电池多孔碳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锂空气电池尤其是非水系电解质锂空气电池具有可与内燃机相媲美的理论能量密度而成为近十多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和产业界研究的焦点,是未来大容量纯电动汽车潜在的动力电源技术之一,被认为是未来能源技术的发展方向。但是,由于理论研究的不完善以及诸多的制约因素,使得锂空气电池实际能量密度远低于理论能量密度,限制了其实际性能的提升。空气电极是影响锂空气电池充放电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多孔碳素材料是决定空气电极性能的关键。理论上讲,空气电极多孔碳材料应该满足:能够提供足够的孔隙及通道,以供氧气的快速扩散;材料本身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最好具有高的比表面积为电化学反应提高更多的反应活性位点;快速的离子传导性;大孔体积所占比重越大,有利于获得更高的比能量。因此,本文旨在构建一种孔隙结构易控、比表面积大、电化学性能优的多孔碳材料。本文采用原位聚合法在酸性条件下合成出了具有球形结构的花粉/聚苯胺复合材料,对制备得到的复合材料进行了物理表征及电导率测试,研究了溶剂中无水乙醇的含量与合成温度对复合材料形貌及电导率的影响;采用常规气氛焙烧对上一步优化工艺的复合材料进行炭化处理,对炭化后的多孔碳电极材料进行了物理表征并将其作为锂空气电池的正极材料组装成扣式锂空气电池测试其电化学性能,研究了炭化温度对多孔碳材料的表面形貌、比表面积与孔结构以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采用微波烧结的方式对复合材料在上一步最佳焙烧温度下进行炭化处理,对炭化后的多孔碳电极材料进行了物理表征并将其作为锂空气电池的正极材料组装成扣式锂空气电池测试其电化学性能,研究了微波烧结升温速率对多孔碳材料的表面形貌比表面积与孔结构以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合成温度对复合材料的形貌和电导率都有明显的影响,温度越高,材料出现团聚现象越严重;5℃合成材料的电阻率为429.77Ω·cm,60℃合成的材料这一值太高超出仪器测量范围,温度升高材料导电性变差。溶剂中无水乙醇的含量对HF/PANI复合材料表面形貌的影响不明显,无水乙醇含量从零升高至20wt%,复合材料的电阻率从429.77Ω·cm升高至1719.08Ω·cm,导电性能明显变差;(2)常规气氛焙烧在不同温度下得到的电极材料,都保持了原复合材料的球形结构,均为微孔结构;950℃下焙烧的材料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更大的平均孔径与孔容,其中比表面积为876.912m2.g-1,平均孔径为1.113nm,孔容为0.488cm3.g-1。电化学测试表明,950℃下焙烧的电极材料具有更高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和更好的循环性能,电流密度50mA.g-1下首次放电容量为5659.5mAh.g-1,循环10次后仍有112.6mAh.g-1的比容量;1200℃焙烧的电极材料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3972.7mAh.g-1,循环7次后电池结束放电。(3)微波烧结对材料具有致密化的作用,材料出现一定程度的团聚现象,均为介孔结构;以10℃/min与20℃/min的升温速率微波烧结的电极材料平均孔径分别为3.527nm与3.443nm,但是比表面积与孔容都非常小,分别只有8.960m2g-1与0.0158 cm3g-1以及9.812m2g-1与0.0169cm3g-1。电化学性能研究表明,二者具有相当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以及循环性能。在电流密度为50mA.g-1下升温速率为10℃/min微波烧结的电极材料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774.7mAh.g-1,升温速率为20℃/min微波烧结的电极材料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900.8mAh.g-1,在循环6次后同时放电终止。
【关键词】:锂空气电池 花粉/聚苯胺复合材料 多孔碳 电化学性能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127.11;TM911.4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第一章 绪论13-35
- 1.1 引言13-15
- 1.2 锂空气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分类15-23
- 1.2.1 水系锂空气电池16-17
- 1.2.2 有机体系锂空气电池17-20
- 1.2.3 水系-有机混合体系锂空气电池20-22
- 1.2.4 固态体系锂空气电池22-23
- 1.3 锂空气电池面临的挑战23-24
- 1.4 锂空气电池研究现状及进展24-32
- 1.4.1 多孔碳电极材料24-27
- 1.4.2 催化剂27-30
- 1.4.3 电解液30-31
- 1.4.4 隔膜31-32
- 1.5 本文的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32-35
- 1.5.1 选题依据32-33
- 1.5.2 主要研究内容33-35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35-47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35-37
- 2.1.1 实验化学试剂35-36
- 2.1.2 实验仪器设备36-37
- 2.2 实验方法37-38
- 2.2.1 花粉/聚苯胺(HF/PANI)复合材料的制备37-38
- 2.2.2 碳电极材料的制备38
- 2.3 电极片的制作及锂空气电池的组装38-41
- 2.3.1 电极片的制作38-39
- 2.3.2 锂空气电池的组装39-41
- 2.3.3 电池的测试参数设置41
- 2.4 材料的表征方法41-43
- 2.4.1 X射线衍射分析(XRD)41-42
-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42
- 2.4.3 比表面积及孔结构分析42-43
- 2.4.4 热重分析(TG)43
- 2.4.5 红外光谱分析(IR)43
- 2.5 电导率测试43
- 2.6 电导率的推算43-45
- 2.7 恒流充放电测试45
- 2.8 电池比容量的计算45-47
- 第三章 花粉/聚苯胺(HF/PANI)复合材料合成工艺的优化47-59
- 3.1 引言47-48
- 3.2 原材料的表征48-50
- 3.2.1 形貌表征48
- 3.2.2 XRD分析48-49
- 3.2.3 红外光谱分析49-50
- 3.3 合成温度对HF/PANI复合材料导电性能的影响50-53
- 3.3.1 HF/PANI复合材料的制备50
- 3.3.2 形貌分析50-51
- 3.3.3 电导率测试51-53
- 3.4 无水乙醇的含量对HF/PANI复合材料导电性能的影响53-57
- 3.4.1 HF/PANI复合材料的合成54
- 3.4.2 形貌分析54-56
- 3.4.3 红外光谱分析56
- 3.4.4 电导率测试56-57
- 3.5 本章小结57-59
- 第四章 多孔碳电极材料的常规烧结制备及其作为锂空气电池电极材料的性能研究59-71
- 4.1 引言59
- 4.2 焙烧温度的确定59-60
- 4.3 焙烧温度对多孔碳电极材料性能的影响60-68
- 4.3.1 形貌分析61-62
- 4.3.2 EDX分析62-63
- 4.3.3 比表面积及孔结构分析63-65
- 4.3.4 电池的充放电测试65-66
- 4.3.5 不同电流密度下放电性能测试66-67
- 4.3.6 电池的循环性能测试67-68
- 4.4 本章小结68-71
- 第五章 多孔碳电极材料的微波烧结制备及其作为锂空气电池电极材料的性能研究71-81
- 5.1 引言71
- 5.2 升温速率对多孔碳电极材料性能的影响71-78
- 5.2.1 形貌分析72-73
- 5.2.2 EDX分析73
- 5.2.3 比表面积及孔结构表征73-75
- 5.2.4 恒流放电性能测试75-76
- 5.2.5 电池的循环性能测试76-78
- 5.3 本章小结78-81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81-85
- 6.1 结论81-82
- 6.2 创新点82
- 6.3 展望82-85
- 致谢85-87
- 参考文献87-95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9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震;丁志荣;董文曼;;基于超吸水纤维的电池隔膜的性能研究[J];产业用纺织品;2010年11期
2 ;首条自主产权湿法锂电池隔膜生产线投产[J];中国有色冶金;2013年05期
3 李登科;王丹;;动力锂电池隔膜的技术要求及研究进展[J];浙江化工;2014年05期
4 李峰;;大连振邦自主研制成功纳米纤维锂电池隔膜[J];功能材料信息;2006年06期
5 王从南;经过改进的新型电池隔膜[J];非织造布;2001年04期
6 林化新,衣宝康,李乃朝,曲天锡,张恩浚,孔连英,程英才;用流铸法制备MCFC隔膜的性能研究[J];电化学;1998年04期
7 许景秀,郭秉臣;非织造蓄电池隔膜材料及其工艺介绍[J];国际纺织导报;2002年S1期
8 张俊龙;;电池隔膜 非织造领域的新突破[J];纺织服装周刊;2010年20期
9 刘波,王红卫;丙烯酸等离子体改性电池隔膜用无纺丙纶[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05期
10 ;可提高电池功率和容量密度的锂电隔膜[J];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2009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满长阵;唐昶宇;江彭;刘昊;黄家伟;梅军;刘焕明;;利用超热氢交联技术改善锂电池隔膜浸润性的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N:高分子加工与成型[C];2013年
2 孙亚颇;焦晓宁;;新型电池隔膜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2分册)[C];2010年
3 ;加强管理,提高“鱼3—丙”一次电池隔膜的质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 第四研究室电池隔膜QC小组[A];2003年度电子工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成果质量信得过班组经验专集[C];2003年
4 高效岳;沈涛;唐琛明;邱德瑜;唐定骧;;Zn-Ni电池的进展[A];中国电池工业协会2002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5 吴耀明;于波;刘宁;王立民;;快充MH-Ni电池AB3型负极合金与隔膜相互匹配的研究[A];第二届中国储能与动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兵;我国锂电池隔膜技术谋求破壁[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3年
2 山水;美国企业开发出新型电池隔膜[N];中国石化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杨明;锂电池:大热刚刚开始[N];中国工业报;2010年
4 记者 张清华 通讯员 崔巍;锂电隔膜制造 基地昨日试产[N];深圳商报;2010年
5 记者 刘向红;九九久拟建锂电池隔膜生产线[N];上海证券报;2011年
6 见习记者 覃秘;拟定增投建锂电池隔膜项目 沧州明珠进军新能源[N];上海证券报;2011年
7 证券时报记者 谢楠;锂电池隔膜产业大跃进 高端领域仍是蓝海[N];证券时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赵笛;青岛能源所成功研发新型环保锂电池隔膜[N];青岛日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罗兵;中国锂电池隔膜技术谋求破壁[N];中国质量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李香才;财政部支持电池隔膜产业化[N];中国证券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闫宇星;非水电解质锂空气一次电池关键影响因素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吕慧;锂—空气电池氧电极催化剂—纳米四氧化三铁及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3 孙金磊;应用于高寒地区的电动汽车电池管理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4 张玲玲;过充过放和外部短路后LiCoO_2/MCMB电池长循环容量衰减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5 陈峭岩;电动汽车电池状态估计及均衡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6 刘思思;二次锂电池锂基负极与电解质界面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7 尹利超;二次锂电池用硫基复合正极材料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8 门阅;钒电池材料改性对正极电对催化活性及电池性能的影响[D];东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星;聚烯烃纤维电池隔膜纸结构及成纸性能的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5年
2 陈溢镭;用壳聚糖改善锂—硫电池电化学性能[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3 郭自洋;高能量密度锂空气电池的相关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4 尹翔宇;锂电池化成双向DC/DC模块及并行扩展技术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5 林伟;基于石墨烯的锂硫电池改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6 肖科;间位芳纶纳米纤维基锂电池隔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16年
7 徐倩;锂硫电池正极材料与隔膜制备及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8 王章淦;镍锌电池锌负极材料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9 张佳卫;锂硫电池用碳/硫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10 胡宇翔;二氧化锰基催化剂在可充锂空气电池中应用研究[D];南开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以花粉为模板的锂空气电池多孔碳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36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453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