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循环流化床提升管内气固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
本文关键词:高密度循环流化床提升管内气固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循环流化床以其气固接触效率高和生产能力大等优点被广泛地应用于能源、化工以及制药等工业过程。近年来,高密度循环流化床得到人们的重视,除了传统的催化裂化以及顺酐合成等工业过程,高密度循环流化床在煤/生物质气化以及化学链燃烧等过程也得到了应用。高密度循环流化床提升管内存在着复杂的气固流动结构,并对传热传质及化学反应过程产生影响,因此有必要对高密度提升管内的气固流动特性进行研究。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高密度循环流化床提升管内的气固流动特性进行了分析。基于双欧拉模型,建立了提升管内气固两相流动的数学模型;并采用湍流模型和颗粒动理学理论对动量方程封闭。研究表明,曳力是气固相间主要的作用力,对提升管内气固两相流动起决定作用,而传统曳力模型计算的曳力偏大。基于提升管内气固两相流动过程中的颗粒团介尺度结构,分别建立了分段曳力模型(step-section model)和能量最小多尺度(EMMS)模型;结果表明:采用分段曳力模型模拟的结果与实验的结果相吻合。结合关于高密度提升管气固流动实验研究,对上述模型的相关参数:如网格尺寸、粘性模型、边界滑移条件、颗粒间碰撞系数以及颗粒的最大填充系数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表明:网格尺寸为0.2mm,粘性模型使用湍流模型,边界滑移系数为0.1,颗粒间碰撞系数为0.9以及颗粒最大填充系数为0.63时模拟的结果比较好。在模型验证的基础上,对高密度操作条件下提升管内气固流动特性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提升管内轴向固含率呈典型的指数分布;径向上,符合边壁浓中心稀的“环-核”结构。随着循环量的增加,提升管轴向固含率整体增大,但底部区域受循环量的影响较为明显;径向上,固含率有所增大,但边壁区增幅明显。随着表观气速的增加,提升管内轴向固含率整体趋于减小且底部区域变化更为明显,即操作条件改变对底部加速段的影响更大;径向上,边壁处的流动状态得到改善,其固含率降幅较大。
【关键词】:高密度循环流化床 提升管 气固流动特性 数值模拟 曳力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051.1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1章 绪论12-19
- 1.1 前言12-13
- 1.2 高密度循环流化床研究进展13-15
- 1.2.1 高密度循环流化床13-14
- 1.2.2 高密度循环流化床流动特性14-15
- 1.3 高密度提升管内气固数值模拟研究进展15-18
- 1.3.1 多相流模型15
- 1.3.2 湍流模型15-16
- 1.3.3 颗粒相封闭模型16
- 1.3.4 曳力模型16-18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18-19
- 第2章 提升管内气固流动数学模型19-35
- 2.1 控制方程19-20
- 2.2 湍流模型20-22
- 2.3 颗粒动理学22-24
- 2.4 气固相间曳力模型24-33
- 2.4.1 曳力系数模型24-25
- 2.4.2 能量最小多尺度模型25-30
- 2.4.3 分段曳力模型30-33
- 2.5 本章小结33-35
- 第3章 模型研究与验证35-47
- 3.1 模拟对象35-36
- 3.2 网格划分36-37
- 3.3 参数设置37-39
- 3.3.1 物性参数37
- 3.3.2 求解器设置37
- 3.3.3 边界条件37-38
- 3.3.4 初始条件38-39
- 3.4 模型研究39-45
- 3.4.1 网格尺寸39-40
- 3.4.2 曳力模型40-42
- 3.4.3 粘性模型42-43
- 3.4.4 颗粒滑移边界43-44
- 3.4.5 碰撞回归系数44-45
- 3.4.6 颗粒填充极限45
- 3.5 本章小结45-47
- 第4章 模拟结果及分析47-60
- 4.1 提升管内石英砂颗粒流动状态47-48
- 4.2 轴向固含率分布48-53
- 4.2.1 循环量Gs的影响48-50
- 4.2.2 表观气速Ug的影响50-53
- 4.3 径向固含率分布53-58
- 4.3.1 循环量Gs的影响53-55
- 4.3.2 表观气速Ug的影响55-57
- 4.3.3 不同轴向高度的分布57-58
- 4.4 本章小结58-60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60-62
- 5.1 结论60-61
- 5.2 展望61-62
- 参考文献62-6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65-66
- 致谢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亮功;;干气作提升管预提升介质的效果[J];石油炼制与化工;1992年11期
2 钮根林,杨朝合,徐春明,山红红,张建芳;重油催化裂化装置提升管内反应历程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02年03期
3 王瑜,钮根林,杜峰,孙昱东,杨朝合,徐春明;重油催化裂化装置提升管在线取样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5期
4 刘会娥,杨艳辉,魏飞,金涌;提升管-下行床耦合反应器内颗粒混合行为[J];化工学报;2002年03期
5 杨开研,牛芬萍,赵永明;FCCU提升段操作对反应的影响[J];天然气与石油;2005年02期
6 蔡飞鹏,宋文惠,孙国刚,时铭显;提升管内多股交叉射流的数值模拟[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7 王向辉;高士秋;宋文立;许友好;张久顺;;操作条件对双循环回路变径提升管压降的影响[J];过程工程学报;2006年06期
8 谭宏涛;董干国;魏耀东;时铭显;;γ射线衰减技术在提升管内颗粒浓度测量上的应用[J];过程工程学报;2007年05期
9 董艳红;;优化提升管剂油接触状态,达到最佳效果[J];应用能源技术;2008年05期
10 姚文涛;;双提升管工艺在重油催化裂化装置的应用[J];山东化工;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宫海峰;杨朝合;徐令宝;刘熠斌;;新型变径提升管压力变换规律研究[A];山东石油学会炼制委员会2009年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2 范怡平;时铭显;叶盛;卢春喜;孙国刚;;多股射流在提升管内的扩散与流动[A];中国颗粒学会2002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2年
3 王向辉;高士秋;宋文立;许友好;张久顺;;双循环变径提升管内流动特性的研究[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4 王文婷;马达;;催化裂化装置两段提升管的技术改造[A];第1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范怡平;杨志义;许栋五;卢春喜;时铭显;徐春明;;催化裂化提升管进料段内油剂两相流动混合的优化及工业应用[A];中国颗粒学会2006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雷世远;张振千;;新型RFCC进料段技术研究[A];中国颗粒学会2006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减一线、常三线等进提升管回炼对催化产品的影响[A];山东石油学会炼制委员会2009年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8 李天津;陈凤;何学东;陈文胜;罗杰;黄志勇;;吸收球气力输送提升管固相附加压损试验研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3册(核能动力分卷(下))[C];2011年
9 阮宇军;卢春喜;时铭显;;不同粒度分布高硫焦颗粒在新型组合提升管燃烧器内流动特性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化学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胡彦涛;杨欣静;;小流量空气提升应用于料液输送的可行性研究[A];中国核学会核化工分会成立三十周年庆祝大会暨全国核化工学术交流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记者 罗全;创新社会管理 提升管控水平[N];兵团日报(汉);2012年
2 本报记者 刘玉t
本文编号:5091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509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