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电镀铜工艺中铜阳极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3 21:19

  本文关键词:电镀铜工艺中铜阳极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电镀 纯铜阳极 普通磷铜阳极 微晶磷铜阳极 电化学溶解 钝化


【摘要】:各种电镀铜工艺中广泛采用金属铜作为阳极材料。研究铜阳极材料在镀铜体系中的电化学行为对于电镀铜工艺中铜阳极材料的选用及防止阳极钝化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纯铜、普通磷铜、微晶磷铜三种铜阳极材料的元素组成及晶型结构;然后利用线性电势扫描伏安法、恒电势氧化法、恒电流氧化法等研究了纯铜、普通磷铜及微晶磷铜三种铜阳极在酸性硫酸盐镀铜体系、焦磷酸盐镀铜体系及HEDP无氰碱性镀铜体系中的电化学行为,最后通过SEM和EDS对腐蚀后的铜阳极的表面形貌和元素组成进行了研究。纯铜阳极材料中P的含量低于0.0010%,普通磷铜阳极材料中P的含量为0.0484%,微晶磷铜阳极材料中P的含量为0.0422%,P元素在纯铜阳极和微晶磷铜阳极中的分布比较均匀,在普通磷铜阳极中的分布不及在纯铜和微晶磷铜中的均匀。纯铜阳极、普通磷铜阳极、微晶磷铜阳极分别在(220),(200),(111)晶面处有明显的择优取向。在酸性硫酸镀铜体系中,纯铜阳极、普通磷铜阳极、微晶磷铜阳极的临界钝化电势依次为0.400V、0.442V、0.455V,临界钝化电流密度依次为22.406 A/dm2、24.406 A/dm2、26.701 A/dm2,维钝电流密度依次为4.341 A/dm2、5.047 A/dm2、5.665 A/dm2。表观活化能微晶磷铜阳极的最小,恒电势氧化时微晶磷铜钝化最难,恒电流氧化时微晶磷铜放电窗口最宽,说明酸性硫酸盐体系中微晶磷铜最适合做阳极材料。腐蚀后的铜阳极表面形成了比较疏松多孔且较易脱落的产物层,产物层中主要含有O、Cl、S、Cu等元素。在焦磷酸盐镀铜体系中,纯铜阳极和普通磷铜阳极都在极化电势为0.2V及0.8V左右出现了钝化现象,而微晶磷铜则只在0.8V左右出现了钝化现象。铜阳极的电化学溶解过程表现为混合控制的动力学规律。恒电势及恒电流氧化时,一般纯铜阳极钝化最慢,微晶磷铜阳极钝化最快。铜电极腐蚀后其表面会形成一层致密多孔的氧化膜或者形成针孔结构,腐蚀后的表面产物中主要含有C、O、Cu元素,还可能含有P和K元素。在HEDP无氰碱性镀铜体系中,阳极极化曲线的结果表明,纯铜阳极在发生析氧前没有观察到钝化现象,普通磷铜阳极及微晶磷铜阳极在极化电势为0.4V左右出现了轻微的钝化现象。相同氧化电势下,反应电流最大的是纯铜阳极。腐蚀后的纯铜阳极表面形成珠状的颗粒物,而普通磷铜和微晶磷铜表面则是观察到分散的晶体状的大颗粒物质;腐蚀后的纯铜阳极表面主要含有C、Cu两种元素,普通磷铜阳极表面主要含有C、O、Cu三种元素,微晶磷铜阳极表面主要含有C、O、P、S、K、Cu几种元素。
【关键词】:电镀 纯铜阳极 普通磷铜阳极 微晶磷铜阳极 电化学溶解 钝化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153.1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第一章 绪论13-28
  • 1.1 前言13
  • 1.2 铜的物理化学性质13-15
  • 1.3 镀铜工艺的类型15-22
  • 1.3.1 氰化物镀铜15-16
  • 1.3.2 酸性硫酸盐镀铜16-18
  • 1.3.3 焦磷酸盐镀铜18-19
  • 1.3.4 HEDP无氰碱性镀铜19-21
  • 1.3.5 其他镀铜工艺21-22
  • 1.4 铜阳极电化学行为研究现状22-25
  • 1.4.1 酸性介质中铜阳极电化学行为的研究现状22-24
  • 1.4.1.1 磷铜阳极材料的发展及应用22-23
  • 1.4.1.2 酸性条件下铜阳极电化学行为的研究23-24
  • 1.4.2 碱性及其他条件下铜阳极电化学行为的研究现状24-25
  • 1.5 金属阳极过程25-26
  • 1.5.1 金属的阳极溶解25
  • 1.5.2 金属的阳极钝化25-26
  •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26-28
  • 第二章 实验及分析测试方法28-34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28-29
  • 2.1.1 实验试剂28
  • 2.1.2 实验仪器28-29
  • 2.2 铜阳极材料性能分析29-30
  • 2.2.1 铜阳极材料元素组成及含量分析29
  • 2.2.2 铜阳极材料中磷的分布29-30
  • 2.2.3 铜阳极材料的晶型结构30
  • 2.2.4 电化学实验中所用工作电极的制备30
  • 2.2.5 电化学测试中工作电极预处理30
  • 2.3 电化学测试装置及方法30-33
  • 2.3.1 电化学测试装置30-31
  • 2.3.2 线性扫描伏安法31-32
  • 2.3.3 循环伏安法32
  • 2.3.4 恒电势氧化32
  • 2.3.5 动电势氧化32
  • 2.3.6 恒电流氧化32-33
  • 2.4 电极反应的表观活化能33
  • 2.5 表面形貌分析33
  • 2.6 能谱测试33-34
  • 第三章 铜阳极材料的性能分析34-38
  • 3.1 前言34
  • 3.2 铜阳极材料的元素组成及其含量34-35
  • 3.3 铜阳极材料中磷的分布35
  • 3.4 铜阳极材料的晶型结构35-37
  • 3.5 本章小结37-38
  • 第四章 酸性硫酸盐镀铜体系中铜阳极的电化学行为38-54
  • 4.1 前言38
  • 4.2 酸性硫酸盐体系镀铜中铜阳极的阳极极化曲线38-40
  • 4.3 酸性硫酸盐体系镀铜中铜阳极的循环伏安曲线40-41
  • 4.4 酸性硫酸盐体系镀铜中铜阳极的表观活化能41-44
  • 4.5 铜阳极的恒电势氧化测试44-46
  • 4.6 铜阳极的变恒电势氧化测试46
  • 4.7 铜阳极的恒流氧化测试46-48
  • 4.8 铜阳极氧化后的表面形貌及元素组成48-50
  • 4.9 镀液组成成分对铜阳极电化学溶解的影响50-52
  • 4.9.1 CuSO_4浓度对纯铜阳极溶解的影响51
  • 4.9.2 硫酸浓度对纯铜阳极溶解的影响51-52
  • 4.10 本章小结52-54
  • 第五章 焦磷酸钾体系电镀铜中铜阳极的电化学行为54-69
  • 5.1 引言54
  • 5.2 焦磷酸盐镀铜体系中铜阳极的阳极极化曲线54-56
  • 5.3 铜阳极电化学氧化的表观活化能56-58
  • 5.4 焦磷酸盐体系中铜阳极的恒电势氧化测试58-61
  • 5.5 焦磷酸盐体系中铜阳极的变恒电势氧化61-62
  • 5.6 焦磷酸盐体系中铜阳极的恒流氧化测试62-64
  • 5.7 铜阳极氧化后的表面形貌及元素组成64-66
  • 5.8 镀液组成成分对铜阳极电化学溶解的影响66-67
  • 5.8.1 焦磷酸钾浓度对铜阳极电化学溶解的影响66-67
  • 5.8.2 焦磷酸钾浓度对铜阳极电化学溶解的影响67
  • 5.9 本章小结67-69
  • 第六章 HEDP无氰碱性镀铜体系中的电化学行为69-84
  • 6.1 引言69
  • 6.2 HEDP无氰碱性镀铜体系中铜阳极阳极的极化曲线69-70
  • 6.3 HEDP无氰碱性镀铜体系中铜阳极的恒电势氧化测试70-72
  • 6.4 HEDP无氰镀碱性镀铜体系中铜阳极的变恒电势氧化测试72-73
  • 6.5 HEDP无氰碱性镀铜体系中铜阳极的恒电流氧化测试73-75
  • 6.6 铜阳极氧化后的表面形貌及元素组成75-77
  • 6.7 HEDP无氰碱性镀铜体系中溶液组成对铜阳极电化学溶解的影响77-79
  • 6.7.1 HEDP浓度对铜阳极溶解的影响77-78
  • 6.7.2 硫酸铜浓度对铜阳极溶解的影响78-79
  • 6.7.3 碳酸钾浓度对铜阳极溶解的影响79
  • 6.8 HEDP无氰碱性镀铜体系中电沉积铜的动力学过程研究79-82
  • 6.8.1 循环伏安测试79-80
  • 6.8.2 电沉积铜过程的稳态极化曲线80-81
  • 6.8.3 不同扫描速率下的线性伏安曲线81-82
  • 6.9 本章小结82-84
  • 结论与展望84-86
  • 参考文献86-9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93-94
  • 致谢94-95
  • 附表9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继贵,邓丽萍,孟广耀;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阳极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新进展[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2年06期

2 王兆文,李延祥,李庆峰,高炳亮,邱竹贤;铝电池阳极材料的开发与应用[J];有色金属;2002年01期

3 黄贤良,赵海雷,吴卫江,仇卫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阳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硅酸盐学报;2005年11期

4 孙明涛,孙俊才,季世军;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阳极研究[J];硅酸盐通报;2005年01期

5 张文强;于波;张平;陈靖;徐景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阳极材料研究及其在高温水电解制氢方面的应用[J];化学进展;2006年06期

6 刘磊;蒋荣立;张宇轩;张秀萍;刘晓娟;;碳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阳极材料的研究[J];焦作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7 P.J.Grole'e;万芳;;s缂焙阳极和阳极糊的生产[J];国外轻金属;1965年10期

8 罗伯特·巴波伊恩;邓树滨;;铂型阳极的新发展[J];国外舰船技术(材料类);1980年06期

9 陈玉璞;许廉;;铁钴复合氧化物涂层阳极材料的研究[J];氯碱工业;1984年02期

10 余忠;阳极选择与镀刷制作[J];防腐与包装;198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金硕;孙克宁;张乃庆;周德瑞;;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直接氧化阳极研究进展[A];2006年全国功能材料学术年会专辑[C];2006年

2 吴瞳;鞠克江;刘长瑞;;空气电池阳极材料及制备工艺对性能的影响研究[A];第二十八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黄拔帆;殷京瓯;李明利;;铌基铂复合阳极在我国的应用[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下)——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蒋汉祥;林琳;黄祖平;;PbSnAgCa四元阳极材料研制技术[A];2009(重庆)中西部第二届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杨俏;王鑫;刘延坤;冯玉杰;;MFC阳极材料预处理方法与电子传递机制影响机制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6 张景德;王树礼;安涛;刘雪峰;邢丽娟;刘亚磊;;NiO/YSZ多孔阳极材料制备与性能[A];第十七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2年

7 汤琪;龚江宏;;Ni/YSZ多孔阳极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2年

8 刘江;Scott A. Barnett;;直接碳氢化合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阳极研究进展[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尹艳红;朱威;郭勇;夏长荣;孟广耀;杨书廷;;钙掺杂的氧化铈用于中温SOFCs阳极材料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刘江;Scott A Barnett;;直接碳氢化合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阳极研究进展[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稀土专辑[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记者  邰举;韩开发出纳米材料阳极涂布技术[N];科技日报;2007年

2 墨梅;中科院研制燃料电池新阳极材料[N];中国化工报;2008年

3 记者 王小龙;美开发出稳定的金属锂阳极电池[N];科技日报;2014年

4 杨裕生;“电极”与“电池”存储的能量别混淆[N];科技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仁春;导电聚苯胺复合阳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杜志鸿;钙钛矿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极材料结构及性能的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3 朱腾龙;SrFeO_3基钙钛矿阳极结构演化、机理及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4 张磊磊;双钙钛矿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阳极材料的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王涵多;管式阳极支撑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6 张永春;铝基铅合金复合阳极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年

7 贺贝贝;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新型阳极材料的制备和性能表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8 李晓斌;阳极焙烧系统的检测、建模与控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9 彭新红;铁(Ⅲ)氧化物修饰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及其电容特性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10 丁冬;以碳氢化合物为燃料的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阳极和电解质的制备和性能表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帅;铝基铅银合金的电化学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蒋国祥;新型析氧阳极制备及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宁慧利;含石墨烯钛基金属氧化物阳极性能改进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付弋珊;具有Fe过渡层的新型燃料电池阳极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亓振莲;聚苯胺改性阳极海底微生物燃料电池及电池性能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杨会苗;兼具电磁屏蔽与声隐身功能的柔性复合阳极材料[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7 曲斌;Ni基阳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8 詹海林;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共掺杂CeO_2电解质和掺杂SrTiO_3阳极的研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9 胡志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Ni基复合阳极性能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5年

10 明小祥;基于激光拉曼光谱的硅—玻璃阳极键合界面应力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电镀铜工艺中铜阳极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电镀 纯铜阳极 普通磷铜阳极 微晶磷铜阳极 电化学溶解 钝化




本文编号:5152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5152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5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