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铅碳负极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8 08:04

  本文关键词:铅碳负极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铅碳电池 碳材料 高倍率部分荷电态 硫酸盐化 析氢


【摘要】:铅碳电池是一种新兴的改进型铅酸电池,是将碳材料以不同的方式混合到铅酸电池负极中。相比常规铅酸电池,铅碳电池具有良好的高倍率部分荷电态(HRPSOC)循环性能,使其在储能、混合动力汽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铅碳电池的产业化还有较多关键技术需突破,如碳在电池负极中的作用机理、由于碳的加入导致的析氢问题等。本文从产业化的角度,探讨了碳材料的种类、比例对负极材料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同时,研究了混合碳及碳添加方式对铅碳复合材料结构和电池特性的影响,分析了碳的作用机理。首先,研究了4种碳材料(活性炭AC1、AC2,石墨G1、G2)分别占和膏铅粉质量的0.5%,1%,1.5%,2%比例单独加入到铅酸电池负极材料中对电池HRPSOC循环性能的影响,当AC1添加比例为0.5%时,电池的循环次数为4009次,与常规铅酸电池2097次相比,电池的HRPSOC循环性能明显得到提升;并且,随着AC1添加比例的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也有所提高,最高为8514次;在AC2的4种添加比例中,电池最高循环次数为4353次,对应的AC2添加比例为0.5%,并且随着添加比例的增加,电池循环寿命明显减少;G1改善电池HRPSOC循环性能的效果最佳,随着添加比例的增加,电池的循环次数稳步增加,最高为19742次;在G2的四种添加比例中,电池循环性能最好的是添加量为1%时,循环次数为5142次。因此,AC1和G1比较合适于作铅碳电池负极应用。通过对铅碳负极化成和失效后截面的电镜扫描分析,活性碳的加入主要是为铅离子的还原提供新的反应场所,石墨由于具有较好的导电性,在放电产物硫酸铅颗粒之间形成了导电网络,能在很大程度上抑制电池在HRPSOC下负极的硫酸盐化。其次,为了发挥AC1和G1两者的作用,控制碳的添加量占和膏铅粉质量的2%,将质量比为1:3、1:1和3:1的AC1和G1混合加入到铅酸电池负极中,制备含两种碳源的铅碳负极,并研究了两种碳源对电池HRPSOC循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碳源的加入显著提高了电池的HRPSOC循环性能,当AC1:G1=1:3时,电池的循环性能较好,循环次数达到36432次,远远优于一般商业电池。同时,由于利用了活性碳为铅离子还原提供额外的反应场所和石墨的良好导电性,在硫酸铅颗粒之间形成了导电网络,两者的协同作用大大抑制了电池的硫酸盐化。最后,选取AC1作为碳源,通过电沉积的方法,在AC1上电沉积铅,制得铅碳复合材料(Pb/C),研究了这种复合材料的阴极极化情况,发现该材料比AC1具有较负的析氢电势,并将这种复合材料加入到铅酸电池负极中,研究了电池的HRPSOC循环性能。当添加量为1%时,循环次数为14526,在和AC1相同添加量的情况下,添加这种复合材料的电池循环性能要远优于添加AC1电池,共原因是这种材料能够让碳材料更加牢固地整合到负极中,从而延长了碳材料的作用时间。
【关键词】:铅碳电池 碳材料 高倍率部分荷电态 硫酸盐化 析氢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127.11;TM91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24
  • 1.1 引言10-11
  • 1.2 铅酸电池简介11-16
  • 1.2.1 铅酸电池的发展历程11-12
  • 1.2.2 铅酸电池在我国的发展历程12-13
  • 1.2.3 铅酸电池分类13-14
  • 1.2.4 铅酸电池结构14-15
  • 1.2.5 铅酸电池工作原理15-16
  • 1.3 铅碳电池结构和原理16-19
  • 1.4 铅碳电池的研究现状19-21
  • 1.4.1 国外研究现状19-21
  • 1.4.2 国内研究现状21
  •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21-24
  • 1.5.1 研究意义21-22
  • 1.5.2 研究内容22-24
  • 第2章 实验仪器材料和实验方法24-30
  • 2.1 主要药品和仪器24-25
  • 2.1.1 主要化学药品和实验材料24
  • 2.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24-25
  • 2.2 材料的物化性质表征25-27
  • 2.2.1 X-射线衍射 (XRD)25
  •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25-26
  • 2.2.3 粒度分布测试26
  • 2.2.4 BET表面积测试26-27
  • 2.3 铅碳负极制备和电池的组装27
  • 2.3.1 铅碳负极制作27
  • 2.3.2 电池组装27
  • 2.4 电化学工作站测试用工作电极制备27-28
  • 2.5 电化学性能测试28-30
  • 2.5.1 线性伏安法测试28
  • 2.5.2 循环伏安法测试(CV)28
  • 2.5.3 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测试28-30
  • 第3章 单一碳源对铅酸电池HRPSOC循环性能影响30-43
  • 3.1 碳材料的表征30-34
  • 3.1.1 碳材料电镜扫描检测30-31
  • 3.1.2 碳材料的粒度分布测试31-32
  • 3.1.3 碳材料的比表面积(BET)测试32
  • 3.1.4 碳材料电化学性能测试32-34
  • 3.2 单一碳源加入负极后对电池HRPSOC循环性能的影响34-40
  • 3.2.1 AC1加入电池负极后对铅酸电池HRPSOC循环性能的影响34-36
  • 3.2.2 AC2加入电池负极后对铅酸电池HRPSOC循环性能的影响36-38
  • 3.2.3 G1加入电池负极后对铅酸电池HRPSOC循环性能的影响38-39
  • 3.2.4 G2加入电池负极后对铅酸电池HRPSOC循环性能的影响39-40
  • 3.3 机理探讨40-42
  • 3.4 本章小结42-43
  • 第4章 两种碳源对铅酸电池HRPSOC循环性能影响43-50
  • 4.1 AC1和G1比例为 1:3 时混合加入到负极对电池循环性能影响43-45
  • 4.2 AC1和G1比例为 1:1 时混合加入到负极对电池循环性能的影响45-47
  • 4.3 AC1和G1的比例为 3:1 时混合加入到负极对电池循环性能的影响47-48
  • 4.4 本章小结48-50
  • 第5章 复合碳材料对铅酸电池HRPSOC循环性能影响50-55
  • 5.1 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50
  • 5.2 铅碳复合材料的表征50-51
  • 5.3 铅碳复合材料的阴极极化扫描51-52
  • 5.4 铅碳复合材料加入铅酸电池负极后对电池HRPSOC循环性能影响52-53
  • 5.5 酸浸实验53-54
  • 5.6 本章小结54-55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55-57
  • 6.1 结论55-56
  • 6.2 展望56-57
  • 参考文献57-61
  • 致谢61-62
  • 个人简历62-63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睿;;废铅酸电池回收利用标杆管理国际交流会[J];世界有色金属;2013年04期

2 商国华;硅盐电池将把铅酸电池赶下历史舞台[J];汽车与社会;2001年07期

3 王玉清;戴旭;;机械分选-预脱硫处理废铅酸电池[J];污染防治技术;2005年03期

4 谌立新;;新行合金材料研发成功铅酸电池国际难题破解[J];功能材料信息;2005年02期

5 朱新锋;刘万超;杨海玉;李磊;杨家宽;;以废铅酸电池铅膏制备超细氧化铅粉末[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0年01期

6 朱新锋;刘万超;杨海玉;李磊;杨家宽;;废铅酸电池铅膏制备超细氧化铅粉末[J];资源再生;2010年05期

7 陶桃;肖敏;;铅酸电池的回收处理工艺[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1年01期

8 杨晓音;;铅酸电池业的休克式疗法[J];中国有色金属;2011年14期

9 ;铅酸电池遭遇整顿 锂电池替代趋势显现[J];电源世界;2011年08期

10 胡梅;王百杰;应s,

本文编号:5336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5336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4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