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掺杂氧化铟的制备及其光催化制氧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7 21:49

  本文关键词:掺杂氧化铟的制备及其光催化制氧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氧化铟 N掺杂 Co掺杂 光催化产氧


【摘要】:In2O3作为优秀的半导体材料在光催化领域,例如在光催化水产氢、产氧反应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但是由于In203较大的禁带宽度阻碍了其在光催化方面的应用,所以想要提高光催化反应活性,减小In2O3的禁带宽度显得十分必要。研究表明,N的掺入能够有效减小In203的带隙,过渡金属阳离子掺杂可以降低导带的位置,同样可以起到减小带隙的作用。同时,元素掺杂将引入新的能级或缺陷,严重影响光生载流子的复合,从而影响光催化效率。本论文采用含有In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sod-ZMOF作为前躯体制备N掺杂In2O3和N、Co共掺杂In2O3并详细讨论阴离子和阴阳离子共掺杂对In2O3光解水产氧的影响机理。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绪论。简要介绍了光解水制氢制氧的原理以及光解水催化剂的种类,特点和制备方法。第二章N掺杂In2O3结构的制备及光催化产氧性能研究。采用sod-ZMOF作为前驱体经过烧结后转变成N掺杂的In2O3,其中有机配体咪唑-4,5-二羧酸作为N源。制备出的N掺杂In2O3去掉表面附着的碳后禁带宽度为2.9 eV,报道的纯In2O3的禁带宽度(3.5-3.7 eV)减小了0.6-0.8 eV。通过该制备方法获得了具有较高比较面积的多孔In2O3纳米晶,同时,N-掺杂有效抑制了光生电荷的复合。在上述因素的协同作用下,该N掺杂In203在1小时内光解水产氧量为20.48 1μmol(215.04 μmol/g)。通过对材料结构的详细表征分析,对N掺杂方式和机理进行了探究。第三章N、Co共掺杂的In2O3结构的制备及光催化产氧性能研究。采用掺入Co元素的sod-ZMOF作为前躯体烧结得到N、Co共掺杂的In203,Co的掺入在N掺杂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小In2O3的禁带宽度,从2.9 eV减小到2.65 eV。研究表明Co2+的掺入可以降低导带位置,在导带与价带之间更靠近导带的位置形成杂质能级。光解水产氧实验证明,N、Co共掺杂可以有效提高光催化产氧能力,反应四小时后掺Co10%的样品产氧量为312.52 μmol/g,掺N In203产氧量为255.79 μmol/g,高出56.73 μmol/g。本论文工作的主要创新点在于:采用In-MOF作为前驱体制备In203的同时进行元素掺杂,同时获得了具有较高比表面积的多孔氧化物半导体结构,制备方法新颖。本文提供了N掺杂In2O3的产氧数据,以前的研究工作鲜有报道。
【关键词】:氧化铟 N掺杂 Co掺杂 光催化产氧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43.36;TQ116.14
【目录】: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第一章 绪论12-26
  • 1.1 前言12-15
  • 1.1.1 光合作用原理12-14
  • 1.1.2 半导体光催化反应类型14-15
  • 1.2 光催化水产氢产氧原理15-19
  • 1.2.1 光催化产氢产氧反应原理15-16
  • 1.2.2 光催化产氢产氧的过程16-19
  • 1.3 光催化分解水材料的研究进展19-25
  • 1.3.1 紫外光催化分解水材料的进展19-22
  • 1.3.2 可见光催化分解水材料的进展22-25
  • 1.4 本文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25-26
  • 第二章 N掺杂氧化铟的合成、性质及应用26-44
  • 2.1 引言26-27
  • 2.2 实验部分27-33
  • 2.2.1 试剂和仪器27-28
  • 2.2.2 前驱体及N掺杂氧化铟的制备28
  • 2.2.3 样品表征方法28-33
  • 2.3 结果与讨论33-42
  • 2.3.1 TGA及XRD33-35
  • 2.3.2 前驱体及N掺杂氧化铟的形貌35-38
  • 2.3.3 N掺杂氧化铟去碳前后的XPS和漫反射分析38-41
  • 2.3.4 N掺杂氧化铟去碳前后的光电流和产氧性能分析41-42
  • 2.4 本章小结42-44
  • 第三章 N、Co共掺杂氧化铟的合成、性质及应用44-62
  • 3.1 引言44-50
  • 3.1.1 试剂和仪器44-45
  • 3.1.2 前驱体及N、Co共掺杂氧化铟的制备45-46
  • 3.1.3 样品表征方法46-50
  • 3.2 结果与讨论50-55
  • 3.2.1 不同浓度的Co掺入含N氧化铟的XRD分析50-52
  • 3.2.2 不同浓度Co掺入含N氧化铟的形貌分析52-55
  • 3.3 不同浓度Co掺入含N氧化铟的XPS、拉曼以及可见光漫反射分析55-60
  • 3.3.1 不同浓度Co掺入含N氧化铟的光电流及光催化产氧性能分析59-60
  • 3.4 本章小结60-62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62-64
  • 4.1 论文主要结论62-63
  • 4.2 论文创新点63
  • 4.3 论文工作展望63-64
  • 参考文献64-72
  • 致谢72-7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74-75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光催化分解硫化氢制氢研究获进展[J];化工进展;2010年02期

2 ;光催化分解硫化氢制氢研究获进展[J];天津化工;2010年01期

3 ;光催化分解硫化氢制氢研究获进展[J];工业催化;2010年02期

4 蔡乃才,简翠英,董庆华;有机羧酸的光催化分解反应[J];感光科学与光化学;1988年04期

5 张谊华,,滕玉美,曾宪康,王涵慧,俞稼镛;光催化分解硫化氢制取氢气的研究[J];感光科学与光化学;1994年02期

6 温福宇;杨金辉;宗旭;马艺;徐倩;马保军;李灿;;太阳能光催化制氢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2009年11期

7 张德;;有害的硫化氢污染物可经光催化成有用的氢和硫[J];化学通报;1982年05期

8 ;水洗再生型光催化除臭滤气器[J];现代化工;2001年01期

9 甘欣;赵希娟;覃彪;傅文甫;;Pt(Ⅱ)配合物光催化制氢研究进展[J];中国材料进展;2010年01期

10 吕宏飞;李锦书;单雯妍;白雪峰;;多元金属硫化物催化剂及光催化分解硫化氢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2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旦振;郑宜;付贤智;;微波场助光催化及其应用[A];中国电子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2 殷好勇;金振声;张顺利;张治军;;有机物分子的吸附及光催化分解对水接触角的影响[A];2000'全国光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3 付贤智;;环境光催化基础与应用研究进展[A];第六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王崇明;;新时代——吹响了光催化号角[A];第二届全国染整行业技术改造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叶云;王秀丽;冯兆池;李灿;;CdS QDs/Co complex光催化产氢体系的时间分辨光谱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摘要文集[C];2013年

6 付贤智;;环境光催化基础与应用研究新进展[A];2004年全国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吴季怀;林煜;黄妙良;林建明;黄昀方;殷澍;佐藤次雄;;层状纳米光催化复合材料HNbWO_6/Pt的合成和性质[A];2000'全国光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8 贺攀科;张敏;杨冬梅;董芳;杨建军;;微波-二元醇技术制备Au/TiO_2及其光催化消除臭氧[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9 周航月;葛介超;汪鹏飞;;团藻状的Cd_(1-x)Zn_xS纳米球:无模板法制备及其在可见光催化制氢应用[A];第十三届全国光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3年

10 李越湘;吕功煊;李树本;;草酸作电子给体光催化分解水制氢[A];2000'全国光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吴长锋;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气展现迷人前景[N];科技日报;2013年

2 蔡维希 蔡忠仁;光催化分解厂房有机污染物项目实施[N];中国化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丁;硒化铟和钛酸铟纳微结构调控与光催化制氢性能[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伍明;氧化银—氧化锌复合物和改性的类石墨氮化碳的光催化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3 高洪林;无机离子修饰提高g-C_3N_4光催化性能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4 于笑潇;分等级纳米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陈秀芳;石墨相氮化碳的制备、表征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福州大学;2011年

6 郑艳;铋复合氧化物的合成及其可见光光催化性能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7 刘美英;钽基氮氧化物上可见光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6年

8 徐新;水滑石基半导体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9 于鹤;SrTiO_3光催化材料光吸收边调控及其光催化产氢性能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10 董龙;铋系/钛基异质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光催化行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鑫;新型MoS_2/TiO_2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光催化性能探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2 王隽;钌基光敏剂的合成及其在TiO_2光催化体系中的催化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3 李云;上转光剂-NaTaO_3-助催化剂体系在光催化水解制氢中的应用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4 李宏颖;TiO_2@酵母微球的调控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5 张亚军;微纳枝状结构ZnFe_2O_4的制备与改性及光催化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李孜;氮掺杂碳量子点的荧光分析检测及光催化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7 张松;二氧化钛光催化制氢的失活机理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8 刘辉;多孔SrTiO_3纳米晶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9 徐鹏;介孔二氧化钛基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吉首大学;2015年

10 何静;铋氧化物及其复合物的制备与光催化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547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5547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b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