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沉积铜锌锡硒溶液稳定性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电沉积铜锌锡硒溶液稳定性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铜锌锡硒 电沉积 柠檬酸-酒石酸 焦磷酸 薄膜电池
【摘要】:铜锌锡硫(硒)(Cu_2ZnSnS_4(Se_4),CZTSS)薄膜太阳电池,具有原材料储备丰富、无毒性、高吸收系数、带隙可调、衰退小等特点,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非真空制备工艺——电化学沉积法,以其原材料利用率高,低成本等特点成为制备CZTS薄膜电池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目前电沉积法制备CZTS溶液稳定性差、薄膜成分比例调控困难,是影响其电池转换效率和限制其规模化生产的主要问题。本文主要针对电沉积制备Cu-Zn-Sn金属预制层溶液稳定性问题开展研究,通过对溶液中各物质的反应机理、电沉积机理分析以及实验验证,改善了Cu-Zn-Sn金属预制层溶液的稳定性。本文首先研究溶液的稳定性,主要配位剂为柠檬酸-酒石酸和焦磷酸。通过理论计算,pH等于5时柠檬酸、酒石酸与Cu、Zn、Sn反应生成螯合物,[(Xcit)Tar]~4-,X=Cu、Zn、Sn,此时溶液最为稳定。采用循环伏安法分析溶液中的Cu(Ⅱ)、Zn(Ⅱ)、Sn(Ⅱ)的反应机理,证实二元溶液形成了Cu-Zn、Cu-Sn和Zn-Sn的氧化峰。然后利用循环伏安法和分光光度法发现,随着搁置天数的增加柠檬酸浓度越高,溶液的吸光度和氧化峰位变化越小,证实了柠檬酸浓度越高,溶液相对越稳定。对焦磷酸体系理论计算得到,在pH等于8时焦磷酸与Cu、Zn、Sn配位成[X(P_2O_7)_2]~6-,X=Cu、Zn、Sn,此时溶液最为稳定。先对Cu、Zn、Sn单元、二元混合溶液进行循环伏安扫描,证实二元溶液形成CuZn和ZnSn氧化峰。然后通过对Cu-Zn-Sn溶液进行多天的循环伏安扫描和分光光度实验,发现三天内,焦磷酸体系的氧化峰位和吸光度变化较小,溶液较为稳定。通过不断添加焦磷酸对实验进行优化,发现溶液的吸光度在9天内变化很小,溶液稳定性得到改善。采用两种不同溶液体系,分别沉积合金预制层。采用两者预置层的附着力均不错,焦磷酸体系沉积的预置层,其致密性,粗糙度优于柠檬酸体系。预置层的晶相均为Sn和Cu_5Zn_8。进行硒化处理,制成铜锌锡硒薄膜电池,转换效率分别为4.01%和4.37%。
【关键词】:铜锌锡硒 电沉积 柠檬酸-酒石酸 焦磷酸 薄膜电池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153;TM914.4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一章 绪论9-18
- 1.1 太阳电池的研究意义9
- 1.2 太阳电池发展及其工作原理9-12
- 1.2.1 太阳电池的发展历史9-10
- 1.2.2 太阳电池工作原理10-12
- 1.3 铜锌锡硒薄膜材料及其制备方法12-14
- 1.3.1 铜锌锡硒的特性12-13
- 1.3.2 铜锌锡硒的制备13-14
- 1.4 电沉积制备铜锌锡硒薄膜14-16
- 1.4.1 电沉积技术发展14-15
- 1.4.2 电沉积制备CZTS15-16
- 1.4.3 铜锌锡硒制备工艺选择及存在的问题16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6-18
- 第二章 电化学实验方法,,测试原理及表征手段18-24
- 2.1 实验方法18-20
- 2.1.1 实验材料18
- 2.1.2 电沉积金属预置层的原理18-20
- 2.2 电化学设备及测试原理20-21
- 2.2.1 电化学工作站20
- 2.2.2 循环伏安法20-21
- 2.3 表征手段21-24
-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21
- 2.3.2 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21-22
- 2.3.3 X射线衍射22
- 2.3.4 分光光度法22-24
- 第三章 柠檬酸体系的稳定性24-36
- 3.1 柠檬酸配位原理24-28
- 3.1.1 配合物概念24
- 3.1.2 柠檬酸的离解及与二价铜的络合24-28
- 3.2 柠檬酸体系的稳定性28-35
- 3.3 本章小结35-36
- 第四章 焦磷酸体系的稳定性36-47
- 4.1 焦磷酸配位原理36-41
- 4.1.1 焦磷酸的离解36-37
- 4.1.2 焦磷酸的络合37-41
- 4.2 焦磷酸体系的稳定性41-45
- 4.3 实验优化45-46
- 4.4 本章小结46-47
- 第五章 铜锌锡硒薄膜电池的制备47-53
- 5.1 合金预制层的制备47-51
- 5.1.1 柠檬酸体系47-49
- 5.1.2 焦磷酸体系49-51
- 5.2 铜锌锡硒薄膜电池效率测试51-52
- 5.3 本章小结52-53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53-55
- 6.1 总结53-54
- 6.2 展望54-55
- 参考文献55-59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59-60
- 致谢60-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政章;;电沉积微型导电环的制造工艺[J];航空工艺技术;1980年07期
2 刘龙玉,郭忠诚,徐瑞东,薛方勤;电沉积RE-Ni-W-P-SiC-PTFE非晶态复合材料的组织及结构[J];金属热处理;2004年08期
3 何佳恒;陈琪萍;党宇峰;李兴亮;钟文彬;王静;;管状电沉积铀靶的制备和检测[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0年02期
4 孙智富,袁德春;发动机缸体的快速电沉积强化[J];中国机械工程;1992年05期
5 孟庆钢,俞钢辉,冯力群;锌-铬合金电沉积工艺参数对镀层中铬含量的影响[J];材料保护;1998年03期
6 左友松,刘榕芳,肖秀峰;电沉积磷酸钙生物陶瓷涂层的研究进展[J];材料保护;2004年03期
7 施晶莹,黄贻深,朱则善;不锈钢基底上铱的电沉积[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8 杨成博;田宗军;刘志东;陈劲松;王桂峰;;喷射电沉积块体多孔镍的研究[J];电镀与环保;2008年06期
9 徐加民;安茂忠;苏彩娜;杨培霞;;离子液体中电沉积铁工艺的研究[J];电镀与环保;2009年06期
10 李则林,蔡加勒,周绍民;铅-锌合金电沉积工艺研究[J];材料保护;1995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军;沈理达;田宗军;刘志东;黄因慧;;摩擦辅助喷射电沉积新技术研究[A];第14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苏彩娜;安茂忠;杨培霞;徐加民;谷红微;;离子液体电沉积铁钴合金工艺的研究[A];2009年全国电子电镀及表面处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3 沈黎;翁家峰;孙勇;胡劲;吴大平;;在BMIMBF_4离子液体中电沉积金属铅的研究[A];2009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牛振江;吴杰;吴廷华;姚士冰;周绍民;;电沉积无铅可焊性Sn-Bi合金的研究[A];2002年全国电子电镀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侯向辉;刘鑫;谢力;沈健;;羟基磷灰石电化学沉积的新工艺——阴极旋转电沉积[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罗北平;龚竹青;杨余芳;;电沉积富铁Fe-Ni合金箔工艺的研究[A];2004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C];2004年
7 高学宝;王玲玲;唐黎明;彭军;孟岩;;工艺参数对电沉积Fe-Nd-P合金成分的影响[A];第九届材料科学与合金加工学术会议专刊论文集[C];2004年
8 杨潇薇;安茂忠;张云望;张林;;DMDMH镀液体系中金的电沉积[A];2011年全国电子电镀及表面处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9 符德学;舒余德;;硫酸盐-柠檬酸体系锌锰合金电沉积工艺条件的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10 李雪松;吴化;杨悦;杨友;;纳米晶Ni-Fe合金电沉积工艺及性能[A];2009年全国电子电镀及表面处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遇世友;导电碳膜的静电自组装制备及其直接电沉积铜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吕镖;柔性摩擦辅助电沉积纳米晶镍镀层制备表征及再制造应用[D];东北大学;2015年
3 王桂峰;平整、多元、交织射流电沉积形态控制技术的基础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4 孙芳;电沉积制备氧化亚铜薄膜及其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郭忠诚;电沉积RE-Ni-W-P-SiC复合材料的基础理论研究及应用[D];昆明理工大学;2000年
6 刘芳洋;金属硒化物薄膜的电沉积制备及基础理论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7 苏彩娜;离子液体电沉积稀土—铁族合金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8 贺显聪;Cu_2ZnSnS_4光电薄膜的电沉积制备与物理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9 邵光杰;Ni-P、(Ni-P)-SiC镀层的电沉积及其组织性能[D];燕山大学;2002年
10 崔焱;氯化胆碱-CrCl_3·6H_2O体系中电沉积铬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骑虎;金属镍和镍铁在高压CO_2膨胀电镀液液相中的电沉积[D];上海大学;2015年
2 刘新杰;在碱性介质中电沉积铅的电子传递机理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3 董建利;超细钨丝电沉积铝镁合金工艺及性能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吴良柳;氧化亚铜电沉积过程的椭圆偏振光谱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5 赵亚亚;电沉积制备纳米晶镍基合金材料及性能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6年
6 李明仙;离子液体中电沉积Pt及Pt合金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7 金晶;生物医用镁合金表面电沉积硅烷改性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8 杭伟;电沉积铜锌锡硒溶液稳定性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6年
9 段宝鑫;离子液体中电沉积锡铁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10 陈华茂;超声电沉积锡铋合金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5778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577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