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光催化改性后二氧化钛的制备及其抗紫外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7 00:05

  本文关键词:光催化改性后二氧化钛的制备及其抗紫外应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二氧化钛 二氧化硅 包覆 聚乙烯醇缩丁醛 聚丙烯 抗紫外老化性


【摘要】:聚合物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因受紫外线照射会发生老化,该现象会导致其物理机械性能下降,服用寿命缩短。为提高聚合物材料的耐光老化性能,需要向聚合物中加入抗紫外添加剂来吸收使用过程中受到的紫外辐射。本课题采用二氧化硅包覆二氧化钛的方法来降低二氧化钛的光催化活性,并将其加入到聚乙烯醇缩丁醛和聚丙烯中,以探讨改性后二氧化钛对于这两种聚合物防紫外性能的影响。本课题通过不同正硅酸四乙酯用量制备了5种二氧化硅不同程度包覆的二氧化钛样品,并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对其进行表征,同时通过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溶液实验来探讨,经二氧化硅包覆后二氧化钛的光催化活性降低程度。随即将包覆后二氧化钛(光催化活性最低的一组)作为防紫外添加剂,通过原位聚合的方法与聚乙烯醇缩丁醛复合,并测试其紫外吸收性能。同时,探讨了超声波分散对于TiO2粒径分布的影响。此外,采用红外光谱仪和热重分析仪对该复合材料进行表征。随后,通过螺杆挤出的方式,制备含包覆后二氧化钛的聚丙烯长丝。将该长丝置于不同强度的紫外线下照射,通过测试不同照射时间下的聚丙烯长丝的强力指标来探讨经二氧化硅包覆后的二氧化钛对于聚丙烯长丝抗紫外老化性能的影响。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测试结果表明,二氧化硅成功包覆于二氧化钛表面。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实验则表明经二氧化硅包覆后,二氧化钛的光催化活性有所下降。且当正硅酸四乙酯用量为4mL时,二氧化钛的光催化活性降至最低。红外图谱表明,包覆后二氧化钛与聚乙烯醇缩丁醛(PVB)复合成功;紫外光谱结果表明,PVB/包覆后二氧化钛复合材料的紫外吸收性能较纯PVB材料明显提高,且其紫外吸收范围出现了蓝移。强、弱紫外照射后的聚丙烯(PP)长丝强力测试结果表明,在将包覆后二氧化钛加入PP长丝后,其抗紫外老化性能获得一定程度提高。以该测试中断裂强度指标为例,与纯PP长丝和含有未经包覆二氧化钛的PP长丝相比,在强紫外照射一小时后,加入包覆后二氧化钛的PP长丝的平均断裂强度分别提高了28.07%和35.43%;而在弱紫外照射72h后,其平均断裂强度分别提高了4.93%和21.97%。
【关键词】:二氧化钛 二氧化硅 包覆 聚乙烯醇缩丁醛 聚丙烯 抗紫外老化性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134.1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1 绪论11-22
  • 1.1 引言11-13
  • 1.1.1 高分子材料的老化11
  • 1.1.2 高分子材料的光老化11-12
  • 1.1.3 高分子材料的光老化原理12-13
  • 1.2 纳米TiO_2简介13
  • 1.3 纳米TiO_2在防止高分子光老化的应用13-17
  • 1.3.1 纳米TiO_2对UV的散射14-15
  • 1.3.2 纳米TiO_2对紫外光的吸收15-17
  • 1.4 纳米TiO_2材料应用的瓶颈17-20
  • 1.4.1 纳米TiO_2颗粒的分散17-18
  • 1.4.2 纳米TiO_2分散系的稳定和表面功能化18-19
  • 1.4.3 纳米TiO_2作为紫外屏蔽剂的缺陷19-20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20-22
  • 1.5.1 本课题研究内容20-21
  • 1.5.2 本课题的创新点21
  • 1.5.3 本课题的难点21-22
  • 2 SiO_2包覆TiO_2及其性能表征22-38
  •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22-23
  • 2.1.1 实验材料与药品22
  • 2.1.2 实验仪器22-23
  • 2.2 SiO_2包覆TiO_2实验23-25
  • 2.2.1 SiO_2包覆的原理23
  • 2.2.2 SiO_2包覆实验过程23-25
  • 2.3 包覆后TiO_2性能表征25-28
  • 2.3.1 包覆后TiO_2的XRD测试25
  • 2.3.2 包覆后TiO_2的光催化活性实验25-28
  • 2.3.2.1 罗丹明B标准曲线的绘制25-27
  • 2.3.2.2 光催化活性验证实验27-28
  • 2.3.3 包覆后TiO_2的SEM测试28
  • 2.4 测试结果与分析与讨论28-36
  • 2.4.1 XRD测试结果分析28-33
  • 2.4.2 光催化实验结果分析33-35
  • 2.4.3 SEM测试结果35-36
  • 2.5 本章小结36-38
  • 3 包覆后TiO_2/PVB的复合及紫外吸收性能研究38-48
  • 3.1 实验原料与仪器38-39
  • 3.1.1 实验原料38
  • 3.1.2 实验仪器38-39
  • 3.2 TiO_2/PVB复合材料制备39-41
  • 3.2.1 PVB性质及合成机理39
  • 3.2.2 TiO_2/PVB复合材料合成39-41
  • 3.3 TiO_2粒径测试41
  • 3.4 TiO_2/PVB复合材料性能表征41-42
  • 3.4.1 包覆后TiO_2及复合后PVB紫外吸收性能验证41
  • 3.4.2 TiO_2/PVB复合材料红外反射光谱测试41
  • 3.4.3 TiO_2/PVB复合材料TG测试41-42
  • 3.5 测试结果分析与讨论42-47
  • 3.5.1 TiO_2粒径测试结果与分析42
  • 3.5.2 TiO_2/PVB复合材料紫外吸收光谱与分析42-43
  • 3.5.3 TiO_2/PVB复合材料红外反射光谱与分析43-45
  • 3.5.4 TiO_2/PVB复合材料TG测试结果与分析45-47
  • 3.6 本章小结47-48
  • 4 包覆后TiO_2应用于PP抗紫外老化48-69
  • 4.1 实验原料与仪器48-49
  • 4.1.1 实验原料48
  • 4.1.2 实验仪器48-49
  • 4.2 TiO_2/PP复合材料制备49-50
  • 4.2.1 TiO_2表面改性49
  • 4.2.2 表面改性后的TiO_2与PP复合49-50
  • 4.3 TiO_2/PP复合材料XRD测试50
  • 4.4 紫外照射实验50-51
  • 4.4.1 强紫外照射实验50
  • 4.4.2 弱紫外照射实验50-51
  • 4.5 紫外照射后TiO_2/PP强力测试51-52
  • 4.5.1 强紫外照射后TiO_2/PP强力测试51
  • 4.5.2 弱紫外照射后TiO_2/PP强力测试51-52
  • 4.6 TiO_2/PP复合材料表征52
  • 4.6.1 TiO_2/PP复合材料SEM测试52
  • 4.6.2 TiO_2/PP复合材料红外反射光谱测试52
  • 4.7 测试结果分析与讨论52-67
  • 4.7.1 TiO_2/PP复合材料XRD测试结果及分析52-54
  • 4.7.2 强紫外照射后TiO_2/PP复合材料拉伸断裂测试结果及分析54-58
  • 4.7.3 弱紫外照射后TiO_2/PP复合材料拉伸断裂测试结果及分析58-63
  • 4.7.4 TiO_2/PP复合材料SEM结果及分析63-65
  • 4.7.5 TiO_2/PP复合材料红外反射光谱测试结果及分析65-67
  • 4.8 本章小结67-69
  • 5 结论与展望69-71
  • 5.1 结论69-70
  • 5.2 展望70-71
  • 参考文献71-74
  • 附录74-75
  • 致谢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日本市场二氧化钛供不应求[J];氯碱工业;2000年10期

2 ;英成功从二氧化钛直接提取钛[J];氯碱工业;2000年12期

3 ;2000年世界二氧化钛供应趋紧[J];天津化工;2000年02期

4 ;二氧化钛的制备[J];无机盐工业;2001年01期

5 吴永庆;二氧化钛的制造[J];化学世界;1956年12期

6 丁宝桐;;日本二氧化钛提价[J];无机盐工业;1983年03期

7 丁宝桐;我国急于想进口二氧化钛[J];无机盐工业;1985年03期

8 张焕臻;泰国将建成一座二氧化钛厂[J];有色冶炼;1986年06期

9 陆山南;;世界二氧化钛的生产厂家简介[J];中国涂料;1987年03期

10 ;黑色氧化钛粉末的制备[J];无机盐工业;199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乐飞;杨志宁;张昭;;超声洗涤水合二氧化钛的研究[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2 林海;胡永平;;超细非金属矿物颗粒表面包覆二氧化钛膜的机理[A];中国颗粒学会2002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2年

3 姚礼峰;邓江峰;沈强;张联盟;;厚度可控的二氧化钛中空微球的制备[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4 王艳丽;王佳;卢琼;陈欣欣;张海娇;焦正;;纳米二氧化钛的表面荧光修饰及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化学生物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5 孙庆文;林原;;快速制备具有颗粒填充的二氧化钛管阵列应用于高效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A];第十三届全国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12年

6 雷万华;王雪松;张宝文;;抗坏血酸表面修饰的二氧化钛纳米颗粒的光动力活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2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7 张学军;张雅心;莫瑶;;介孔碳/二氧化钛复合材料的制备[A];第22届炭—石墨材料学术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远;刘卫军;谢峥;桂琳琳;唐有祺;;光诱导超亲水性氧化钛复合膜的研究[A];2000'全国光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9 马跃东;;晶型、粒径及复合比例可控的纳米二氧化钛制备技术及应用[A];建设小康与高技术产业化——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第35分会场论文集[C];2003年

10 黄朝章;崔超;李佳;胡斌;;新型氧化钛中空膜的合成、表征及其在痕量元素分析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分析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海波;日本市场二氧化钛供不应求[N];中国化工报;2000年

2 文欣;世界二氧化钛市场恢复性增长[N];中国化工报;2003年

3 肖化;全球二氧化钛市场需求强劲[N];中国化工报;2004年

4 ;2004年二氧化钛市场将出现强劲反弹[N];中国石油报;2003年

5 飘尘;2006年世界二氧化钛需求平稳[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6年

6 李港;全球二氧化钛货紧价升[N];国际商报;2003年

7 中塑;亚洲塑料用二氧化钛需求增长最快[N];国际商报;2003年

8 张海波;日本拟提高氧化钛出口价格[N];国际经贸消息;2002年

9 饶兴鹤;全球二氧化钛市场炙手可热[N];中国化工报;2006年

10 王军;全球二氧化钛市场需求年增速2%-3%[N];广东建设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浩;基于二氧化钛团聚球的异质结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催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2 蔡宁宁;氧化钛纤维的制备及其负载微纳米晶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张晓凡;TiO_2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光电催化性能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4 刘旭;单分散性二氧化钛纳米粒子的制备、组装及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5 邹晓新;多孔二氧化钛材料的制备、微结构调控及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王万丽;氮氧化钛制备及其在氧电极中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7 和东亮;掺杂改性的二氧化钛纳米材料的光催化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罗燕;基于天然纤维素物质的二氧化钛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质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9 杨颖;工业钛液制备铁掺杂硫酸化多孔二氧化钛及其机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10 莫丽玢;氢在二氧化钛中的行为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涛;纳米二氧化钛/硅藻土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2 贺天成;纳米二氧化钛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3 刘大伟;二氧化钛包覆云母氧化铁颜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4 盛世玉;亚氧化钛阴极用于微生物电解去除酸性红B的效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杨健林;二氧化钛及其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合成和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常建兵;贵金属—氧化物纳米复合体的制备表征及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7 陈周丽;基于静电纺丝法制备阶层式多孔二氧化钛基纳米复合纤维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5年

8 方慧;银/二氧化钛三维阵列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9 张强;仿生合成二氧化钛/碳复合材料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10 周硕林;二氧化钛颜料光化学及催化性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789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5789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1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