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用预焙阳极石油焦掺配工艺的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铝用预焙阳极石油焦掺配工艺的应用研究
【摘要】:为适应预焙阳极的大规模生产和市场需要,满足预焙阳极质量要求,本文围绕预焙阳极用石油焦掺配工艺对阳极的质量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不同来源石油焦的性质,进口原油生产的石油焦具有明显的高硫高钒低钙的特点,国内原油生产出的石油焦最明显的特点是硫含量和微量元素的钒和钙含量都比较低,但是钠元素含量较高,进口原油与国内原油混合后生产出的石油焦的含硫量和含钒量介于国产原油和进口原油生产的石油焦的含量。未来一段时期进口的中东地区的石油焦还将日益增加,而且伴随着炼油生产工艺的进步,石油焦的质量也不断下降,所以我国预焙阳极工业面临的石油焦质量不断下滑的局面将不可逆转。分析了石油焦中的微量元素对阳极制品的危害,系统研究了石油焦中的各项微量元素如钠、钒、镍、钙、铁与预焙阳极质量的关联,通过优化控制微量元素的含量,可以有效提高石油焦原料的质量,降低预焙阳极的空气反应性和C02反应性,从而为生产出高质量的预焙阳极产品奠定良好的基础。研究了通过石油焦掺配技术把四种不同挥发分含量、含硫量和微量元素含量的石油焦按不同比例制成的预焙阳极产品的质量指标均达到或优于预焙阳极YS/T 285-2012行业标准,并且其中掺配比例为A:B:C:D=2:3:4:1的配料制得预焙阳极质量最优秀,如电阻率由未掺配前的60.5μΩm(四个样品的平均值,下同)下降到541μΩm,空渗率由2.85 npm下降到1.19npm, C02残留率由81.5%上升到93.6%,空气反应残留率由75.7%上升到92.2%,耐压强度由32.75 Mpa上升到42.2Mpa,主要技术指标为国内外同行先进水平。
【关键词】:预焙阳极 微量元素 石油焦 掺配 质量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E626.87;TQ15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27
- 1.1 铝用预焙阳极工艺概述11-16
- 1.1.1 铝用材料概述11
- 1.1.2 铝用预焙阳极的种类和作用11-13
- 1.1.3 铝电解生产工艺流程13-14
- 1.1.4 铝用预焙阳极工作原理及质量标准14-16
- 1.2 预焙阳极发展情况16-17
- 1.2.1 预焙阳极的现状16
- 1.2.2 我国铝用预焙阳极的生产工艺特点16-17
- 1.2.3 铝用预焙阳极发展趋势17
- 1.3 石油焦的性质与煅烧17-20
- 1.3.1 石油焦性质17-19
- 1.3.2 石油焦的煅烧19-20
- 1.4 石油焦质量特点20-24
- 1.4.1 石油焦市场状况20-21
- 1.4.2 石油焦区域生产状况21-23
- 1.4.3 我国石油焦质量评述23-24
- 1.4.4 国内石油焦质量的地域特点24
- 1.5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和内容24-27
- 1.5.1 背景和意义24-25
- 1.5.2 研究目的25
- 1.5.3 研究内容25-27
- 第2章 主要原料与测试仪器及研究方法27-35
- 2.1 原料27-29
- 2.1.1 各种石油焦原料指标分析27-29
- 2.1.2 本研究用的主要原料29
- 2.2 实验测试仪器29-31
- 2.3 掺配工艺31-33
- 2.4 阳极制备的工艺流程33-35
- 第3章 石油焦掺配工艺对石油焦挥发份及硫分的控制35-39
- 3.1 挥发份含量对煅后焦及煅烧炉的影响35-36
- 3.2 含硫量对预焙阳极及煅烧的影响36-38
- 3.2.1 石油焦含硫量的现状36
- 3.2.2 高硫石油焦对预焙阳极的危害36-38
- 3.3 本章小结38-39
- 第4章 石油焦掺配工艺对阳极微量元素的控制39-46
- 4.1 石油焦中的微量元素39
- 4.2 微量元素对阳极的危害39-44
- 4.2.1 微量元素钒的影响40-42
- 4.2.2 微量元素镍的影响42-43
- 4.2.3 微量元素铁的影响43
- 4.2.4 微量元素钠的影响43-44
- 4.2.5 微量元素钙的影响44
- 4.3 各元素对阳极质量的影响的综合分析44-45
- 4.4 本章小结45-46
- 第5章 石油焦掺配工艺对阳极制品性能的影响46-52
- 5.1 石油焦掺配技术的重要性46
- 5.2 石油焦掺配的研究思路46
- 5.3 石油焦掺配实验46-48
- 5.3.1 石油焦原料的选择46-47
- 5.3.2 四种原料的煅烧及煅后焦指标分析47-48
- 5.4 实验阳极的制备及质量分析48-51
- 5.5 石油焦掺配工艺成本效益分析51
- 5.6 本章小结51-52
- 结论52-54
- 参考文献54-56
- 附录A56-57
- 致谢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淑贤;石油焦在扫描电镜下的特征[J];炭素;2000年02期
2 申海平,王新军,王玉章,刘自宾;国产石油焦产量、质量及市场[J];化工技术经济;2004年01期
3 冯娜;田原宇;刘芳;安晓熙;;石油焦后处理技术及其应用[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08年02期
4 宋吉利;卫晓红;殷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石油焦中钙、铁、镍和钒[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9年08期
5 马利;吴凡;王文佳;;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石油焦中的铁含量[J];化学工程师;2010年05期
6 赵爽;;煅烧参数对石油焦质量的影响[J];材料与冶金学报;2010年S1期
7 张小芳;肖敏;佘运钢;;煅后石油焦真密度检测方法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2010年12期
8 王平甫;;关于石油焦的性能和哈磨指数问题的讨论[J];炭素技术;2011年02期
9 吕涛;;石油焦煅烧概述及其技术对比[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03期
10 穆二军;;从炼油厂到冶炼厂石油焦性能的变化[J];炭素技术;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爽;;煅烧参数对石油焦质量的影响[A];《铝电解槽新型结构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孙志兴;沈志刚;;柴油机用石油焦浆的制备与研究[A];中国颗粒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吴金明;万红根;孙嘉林;;煅烧石油焦专家配比系统开发与应用[A];苏鲁皖赣四省金属学会第十三届焦化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展秀丽;王辅臣;邹建辉;杨波丽;;石油焦利用及气化发展前景[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7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徐玉成;李安平;朱晓彬;;高硫石油焦作为水泥燃料的应用[A];第二届中国水泥企业总工程师论坛暨水泥总工程师联合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刘鑫;展秀丽;周志杰;王辅臣;;热处理对石油焦石墨化程度的影响[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9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韩利雄;严春杰;谌刚;朱小燕;;中原石油焦的微观形貌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汤卫国;马保红;黄国伟;;煅烧石油焦仪器法测定氦气真比重方法的探讨[A];苏、鲁、皖、赣、冀五省金属学会第十五届焦化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9 夏训松;;石油焦筛分及回转窑无风嘴煅烧技术探讨[A];2009(重庆)中西部第二届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展秀丽;张婷;刘鑫;徐少特;贾佳;周志杰;王辅臣;;石油焦与褐煤共气化研究[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9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学军;锦州石化前两月石油焦增收[N];中国化工报;2008年
2 朱孔文;煅烧石油焦项目将落户南京化工园[N];中国化工报;2008年
3 钟大海 黄启明;茂名石化增产低含硫石油焦[N];中国化工报;2008年
4 钟大海邋叶秀;茂名石化力解石油焦难销问题[N];中国化工报;2008年
5 记者 何俊;武石化与中铝签订石油焦购销协议[N];中国石化报;2009年
6 记者 符慧;股份公司石油焦统一销售成功启动[N];中国石化报;2010年
7 高海峰 梁春光;吉林市高品位石油焦项目一期投产[N];吉林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李晓辉;进口石油焦“价格倒挂”[N];中国证券报;2010年
9 单成;石油焦长约出口实现突破[N];中国石化报;2011年
10 记者 姜斌 通讯员 王志顺;滨海年产60万吨煅烧石油焦项目投产[N];潍坊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鑫;热处理及金属催化对石油焦气化过程的影响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2 高夫燕;基于石油焦的浆体燃料制备及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3 展秀丽;石油焦成浆特性及不同添加物对石油焦气化反应活性的影响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Elbager Mohammed Awadalla Edreis;石油焦和生物质共气化动力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5 陆伟群;工业CFB锅炉掺烧高硫石油焦油页岩混合燃料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川;高硫石油焦脱硫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2 董宏静;石油焦脱杂机理及脱硫动力学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王会涛;KOH活化法制备石油焦基活性炭[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4 杨利群;石油焦碱法降钒及碱浸液中钒的结构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5年
5 谷雅雅;石油焦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6 范硕阳;高硫石油焦脱硫实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7 黄文强;石油焦中钒的微波—超声波协同助浸工艺及机理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6年
8 王志国;硫分及微量元素对石油焦碳晶格生长及性能的影响[D];湖南大学;2016年
9 孟祥波;铝用预焙阳极石油焦掺配工艺的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10 杨思蔚;化学氧化法脱除石油焦中化合态硫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083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608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