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芳香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表面接枝壳聚糖(CS)及其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9 01:08

  本文关键词:芳香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表面接枝壳聚糖(CS)及其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壳聚糖 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 表面接枝 耐氧化 抗污染 脱硼酸


【摘要】:芳香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是目前市场上反渗透膜的主流产品,它具有高脱盐率、高机械强度、使用范围广、成本低廉等优势,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芳香聚酰胺反渗透膜本身的一些缺陷会影响膜的使用效果,如反渗透膜抗污染能力较差,耐氧化性能较低以及对硼酸小分子脱除性能不佳等缺点,通过对反渗透膜片表面改性处理,使得膜片表面分离层得到功能化改性,是提高芳香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抗污染耐氯等性能的有效方法。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以壳聚糖(CS)为功能材料,在原有芳香聚酰胺反渗透膜片表面进行接枝改性,获得具有更好综合性能的反渗透复合膜。研究中分别采用过硫酸钾引发接枝和戊二醛链接接枝两种手段,将壳聚糖接枝到芳香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表面,对于接枝膜片进行了多种手段的化学表征。采用ATR-FTIR研究膜表面化学组成变化;采用SEM、AFM观察膜片表面形貌;运用Zeta电位测定仪对膜片表面流动电位进行表征;运用接触角测定仪表征膜片的表面亲水性。在研究过程中,采用错流试验测试法对反渗透膜片的分离性能以及抗污染性能进行评价,采用活性氯静态浸泡法研究复合膜膜片的耐氧化效果,采用甲亚胺-H酸光度法研究膜片的脱硼酸小分子性能。研究结果如下:(1)实验研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将壳聚糖接枝于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表面,分别是过硫酸钾引发接枝法和戊二醛链接接枝法。红外光谱(FTIR)显示,采用过硫酸钾可以成功将壳聚糖接枝于聚酰胺反渗透膜表面,接枝改性后膜片表面亲水性增强,降低了膜片表面电量,膜片表面粗糙度有所增加。膜片改性后通量有所下降但对于NaCl的截留率有明显提高。同样运用ATR-FTIR能够证明戊二醛可以将壳聚糖接枝于聚酰胺反渗透膜片表面。改性后膜片亲水性增强,膜片表面电量降低且膜表面粗糙度增加。(2)对两种接枝改性膜片进行抗污染实验,分别用三种污染物(BSA、SDS、DTAB)对膜片进行污染发现,过硫酸钾接枝膜片和戊二醛链接接枝膜片对BSA和SDS、DTAB均显示出优于原始膜片的抗污染性能。(3)对两种接枝改性膜片进行抗氧化实验,采用次氯酸钠溶液浸泡处理法对膜片进行氧化实验,通过测试处理后膜片对于NaCl的截留率判断反渗透膜的抗氧化性能。结果发现,过硫酸钾改性接枝膜片在经过36000 ppm·h次氯酸钠溶液处理后,原始膜片脱盐率下降了16.5%,改性后膜片仅下降了2.4%;戊二醛链接接枝膜片在经过36000 ppm·h次氯酸钠溶液处理后,原始膜片脱盐率下降了16.5%,改性膜片仅下降了1.9%。改性后膜片显示出优越的耐氧化性能,且戊二醛链接接枝改性膜片效果更好。(4)对两种改性膜片进行脱硼酸实验测试,研究过程中采用甲亚胺-H酸光度法测试聚酰胺反渗透膜片对于硼酸的脱除率。相比较于原始反渗透膜片,两种改性膜片均表现出更优的脱硼效果。经过过硫酸钾改性处理后,壳聚糖接枝聚酰胺膜的脱硼率相比较于原膜提高了19.6%;经过戊二醛改性处理后,壳聚糖接枝聚酰胺膜的脱硼率提高了40.5%。
【关键词】:壳聚糖 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 表面接枝 耐氧化 抗污染 脱硼酸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051.89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第一章 绪论13-34
  • 1.1 分离膜技术应用现状13-14
  • 1.2 反渗透膜应用中遇到的问题14-21
  • 1.2.1 芳香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污染问题14-16
  • 1.2.2 芳香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氧化问题16-19
  • 1.2.3 芳香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脱除硼酸问题19-21
  • 1.3 芳香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接枝改性21-32
  • 1.3.1 等离子引发接枝法22-23
  • 1.3.2 光引发接枝法23-24
  • 1.3.3 链接-转移接枝法24-27
  • 1.3.4 氧化还原引发接枝法27-30
  • 1.3.5 初生态聚酰胺膜接枝法30-32
  • 1.4 论文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32-34
  • 1.4.1 研究意义32-33
  • 1.4.2 主要内容33-34
  • 第二章 实验部分34-45
  • 2.1 实验仪器设备与原料试剂34-36
  • 2.2 芳香聚酰胺复合膜表面接枝改性方法36-38
  • 2.3 芳香聚酰胺复合膜的表征38-41
  • 2.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表征38
  • 2.3.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表征38-39
  • 2.3.3 原子力显微镜(AFM)表征39
  • 2.3.4 静态接触角测定39-40
  • 2.3.5 膜表面流动电位测定40-41
  • 2.4 复合膜分离性能评价41-42
  • 2.5 复合膜抗污染性能研究42-43
  • 2.6 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耐氯性能研究43
  • 2.7 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脱硼酸性能研究43-45
  • 第三章 过硫酸钾引发接枝壳聚糖45-70
  • 3.1 复合膜表面性质研究46-54
  • 3.1.1 红外光谱(FTIR-ATR)46-48
  • 3.1.2 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48-49
  • 3.1.3 原子力扫描显微镜(AFM)49-52
  • 3.1.4 Zeta电位52-54
  • 3.1.5 复合膜表面接触角测定54
  • 3.2 复合膜分离性能研究54-58
  • 3.2.1 CS浓度对分离性能的影响55
  • 3.2.2 K_2S_2O_8浓度对分离性能的影响55-57
  • 3.2.3 热处理温度对分离性能的影响57
  • 3.2.4 热处理时间对分离性能的影响57-58
  • 3.3 复合膜耐氯性能研究58-61
  • 3.4 复合膜抗污染性能研究61-65
  • 3.4.1 牛血清蛋白污染实验61-62
  • 3.4.2 十二烷基硫酸钠污染实验62-64
  • 3.4.3 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污染实验64-65
  • 3.5 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脱硼酸性能研究65-68
  • 3.5.1 pH条件对于硼酸脱除效果的影响65-66
  • 3.5.2 进料液硼酸浓度对于硼酸脱除效果的影响66-67
  • 3.5.3 进料液NaCl浓度对于硼酸脱除效果的影响67-68
  • 3.6 小结68-70
  • 第四章 戊二醛链接接枝壳聚糖70-94
  • 4.1 复合膜表面性质研究71-78
  • 4.1.1 红外光谱(FTIR-ATR)71-72
  • 4.1.2 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72-73
  • 4.1.3 原子力扫描显微镜(AFM)73-76
  • 4.1.4 Zeta电位76-78
  • 4.1.5 复合膜表面接触角测定78
  • 4.3 复合膜分离性能研究78-82
  • 4.3.1 CS浓度对分离性能的影响79-80
  • 4.3.2 GA浓度对分离性能的影响80-81
  • 4.3.3 热处理温度对分离性能的影响81
  • 4.3.4 热处理时间对分离性能的影响81-82
  • 4.4 芳香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耐氯性能研究82-85
  • 4.5 芳香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抗污染性能研究85-89
  • 4.5.1 牛血清蛋白(BSA)污染实验85-87
  • 4.5.2 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污染实验87-88
  • 4.5.3 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污染实验88-89
  • 4.6 芳香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脱硼酸性能研究89-92
  • 4.6.1 pH条件对于硼酸脱除效果的影响89-90
  • 4.6.2 进料液硼酸浓度对于硼酸脱除效果的影响90-91
  • 4.6.3 进料液NaCl浓度对于硼酸脱除效果的影响91-92
  • 4.7 小结92-94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94-97
  • 5.1 结论94-96
  • 5.2 展望96-97
  • 参考文献97-106
  • 致谢106-10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10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晓飞;孟建强;张宇峰;李冉;;次氯酸钠溶液对反渗透复合膜的改性[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2 高从阶,鲁学仁,张建飞,鲍志国;反渗透复合膜的发展[J];膜科学与技术;1993年03期

3 郭春禹,田长平,金磊;对芳香聚酰胺海水反渗透复合膜元件高压测试系统的修正[J];膜科学与技术;2001年06期

4 周勇;俞三传;高从X&;;反渗透复合膜(Ⅰ)结构与性能[J];化工学报;2006年06期

5 杨峰;吴良英;郑敏;潘巧明;;超低压反渗透复合膜研制[J];水处理技术;2007年11期

6 吴礼光;周勇;张林;陈欢林;高从X&;;反渗透复合膜功能材料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2008年Z2期

7 邬迪华;朱碧文;俞三传;;反渗透复合膜的表面特性及表面改性[J];水处理技术;2009年05期

8 黄燕;王铎;;非无纺布支撑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2011年07期

9 高从X&;杨尚保;;反渗透复合膜技术进展和展望[J];膜科学与技术;2011年03期

10 张迈生;用水合氧化铁——醋酸纤维素反渗透复合膜从水溶液中分离稀土[J];稀土;198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丽环;安树林;;反渗透复合膜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A];第三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7年

2 俞三传;郑根江;高从X&;;反渗透复合膜研究开发及其产业化[A];第二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5年

3 黄燕;王铎;高从X&;;非无纺布支撑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A];第四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10年

4 康国栋;曹义鸣;袁权;;反渗透复合膜表面接枝改性的研究[A];第一届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西湖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李从举;;基于电纺纳米纤维的反渗透复合膜研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1分会:静电纺丝技术与纳米纤维[C];2014年

6 杨峰;吴良英;郑敏;潘巧明;;超低压反渗透复合膜研制[A];第一届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西湖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周勇;俞三传;金可勇;刘立芬;高从X&;;聚酰胺-氨基甲酸酯型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和表征[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8 武春瑞;张守海;颜春;蹇锡高;;新型耐高温低压反渗透复合膜的分离性能研究[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9 王铎;娄红瑞;王倩;高从X&;;聚酯酰胺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A];第一届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西湖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刘雪松;俞三传;;芳香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的表面功能化修饰及性能[A];第四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于洋 记者 李泳沩;海水淡化反渗透复合膜制备设备研制成功[N];吉林日报;2012年

2 于洋 张兆军;海水淡化反渗透膜不再依赖进口[N];科技日报;2012年

3 马扬;海水淡化及纯水制备技术研究获重要突破[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4 于柏林;我国拥有耐氯高性能反渗透膜技术[N];中国化工报;2005年

5 马扬;我国净水技术获重要突破[N];中国石油报;2005年

6 ;首届中国膜工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N];科技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立芬;关键功能单体合成及基于界面聚合原位改性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周勇;高性能反渗透复合膜及其功能单体制备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徐国荣;基于纳米纤维的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昌盛;芳香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表面接枝壳聚糖(CS)及其性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2 娄红瑞;聚酯酰胺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与表征[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3 徐德志;新型耐氧化含氟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4 林赛赛;4-氨基吡啶衍生物催化超支化聚合物制备高性能反渗透复合膜[D];浙江大学;2012年

5 茅佩卿;新型聚酰亚胺—酯反渗透复合膜材料功能单体制备及成膜过程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1年

6 董冰岩;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的氯化降解及其修复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5年

7 王丽;介孔SiO_2/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朱绘丽;水和盐分子在反渗透膜中溶解扩散过程的分子模拟[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邬迪华;芳香聚酰胺复合膜的表面温敏性修饰[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10 潘斯源;反渗透复合膜中质子传输及其对其他离子和有机物传输的影响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428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6428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0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