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污染抗菌芳香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
本文关键词:抗污染抗菌芳香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
更多相关文章: 反渗透复合膜 表面接枝 Ugi四组分反应 抗污染性 抗菌性
【摘要】:反渗透膜分离技术因具有操作简便、运行能耗低、脱盐率高等优点,已广泛应用在海水和苦咸水淡化以及废水资源化等领域,成为一种主流的水处理技术。目前,占领市场主导的商品反渗透膜是芳香聚酰胺(PA)膜。然而,膜污染问题的存在大大增加了反渗透系统的运营成本,制备抗污染反渗透膜成为当下膜材料研究人员最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之一。通过表面改性提高反渗透膜耐污染性已有报道。但是,反渗透膜污染有微生物污染、有机物污染、无机盐沉积等多种类型,目前报道的方法多是针对某一类型的污染,限制了其在实际场合的应用。本文发展了一种基于Ugi四组分反应(Ugi-4CR)对商品聚酰胺反渗透膜进行表面改性的全新方法,一步反应固载双官能团。由于膜表面残留大量自由羧基,根据Ugi-4CR,同时接枝亲水性大分子醛基化聚乙二醇和含有端氨基的抗菌组分,这里选择三(2-氨乙基)胺(TAEA)和磺胺甲基恶唑(SMZ)两种抗菌剂,制备两种既能抗有机物和无机物污染又具有抗菌性能的改性反渗透复合膜:PA-g-PEG/TAEA和PA-g-PEG/SMZ 。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原膜和改性膜表面的化学结构和化学组成变化,用热失重分析(TG)计算膜表面接枝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改性前后膜表面形态的变化,用动态水接触角(WCA)分析膜表面亲水性的变化。同时,用错流渗透测试评价反渗透膜的抗污染性能,在进料液中加入牛血清蛋白(BSA)和海藻酸钠(SA)模拟有机物污染,加入高硬度无机盐模拟无机物污染。经过48小时的污染测试,对于BSA、SA和无机盐污染,原膜的通量分别衰减了37.3%、34.6%和46.7%,而两种改性膜均仅衰减了10.0%左右,经过短时间的纯水洗涤,原膜的通量恢复率仅为70.0%、78.2%和64.4%,而改性膜均在95.0%以上。以革兰氏阴性的大肠杆菌和革兰氏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细菌模型,用菌液震荡法评估膜的抗菌性能,结果表明:原膜对于两种细菌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于PA-g-PEG/TAEA,在震荡4h后,对两种细菌的抑菌率分别为67.9%和78.3%,但经过24 h后,细菌大量繁殖菌液浓度升高,此时抑菌率明显下降,抗菌效果无法体现;对于PA-g-PEG/SMZ,不但在细菌浓度低时抗菌性显著,经24 h震荡后,即使菌液浓度很高,抗菌效果依然稳定存在,对两种细菌的抑菌率分别为98.6%和96.3%。
【关键词】:反渗透复合膜 表面接枝 Ugi四组分反应 抗污染性 抗菌性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051.89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前言9-21
- 1.1 反渗透膜分离技术基本概况9-12
- 1.1.1 反渗透膜的发展过程9-11
- 1.1.2 反渗透膜分离技术的应用11-12
- 1.2 反渗透膜污染概述12-16
- 1.2.1 反渗透膜污染的分类12-14
- 1.2.1.1 按照污染物种类划分12-14
- 1.2.1.2 按照污染程度划分14
- 1.2.2 反渗透膜抗污染改性方法14-16
- 1.2.2.1 抗有机物和无机物污染14-16
- 1.2.2.2 抗微生物污染16
- 1.3 多组分反应概述16-20
- 1.3.1 Passerini经典反应18-19
- 1.3.2 Ugi经典反应19-20
-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内容20-21
- 1.4.1 课题研究的意义20
- 1.4.2 课题研究的内容20-21
- 第二章 抗污染抗菌改性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与表征21-37
- 2.1 实验部分21-22
- 2.1.1 实验试剂21-22
- 2.1.2 实验仪器22
- 2.2 抗污染抗菌改性反渗透膜的制备22-25
- 2.2.1 醛基化聚乙二醇单甲醚的制备及醛化度的测定22-24
- 2.2.1.1 醛基化聚乙二醇单甲醚的合成22-23
- 2.2.1.2 醛化度的测定23-24
- 2.2.2 改性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24-25
- 2.3 改性反渗透复合膜的表征25-27
- 2.3.1 核磁测试25
- 2.3.2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25
-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25
- 2.3.4 热重分析25-26
- 2.3.5 动态水接触角测试26
- 2.3.6 膜表面形貌分析26
- 2.3.7 膜选择透过性能分析26-27
- 2.4 结果与讨论27-34
- 2.4.1 核磁谱图27
- 2.4.2 红外光谱分析27-28
- 2.4.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28-30
- 2.4.4 热重分析30-31
- 2.4.5 动态水接触角测试31-32
- 2.4.6 膜表面形貌分析32-33
- 2.4.7 膜选择透过性能分析33-34
- 2.5 本章小结34-37
- 第三章 改性反渗透复合膜抗污染抗菌性能测试37-53
- 3.1 实验部分37-38
- 3.1.1 实验试剂37-38
- 3.1.2 实验仪器38
- 3.2 反渗透膜抗污染性能表征38-40
- 3.2.1 反渗透膜性能测试装置38-39
- 3.2.2 抗污染性能表征参数39-40
- 3.3 反渗透膜抗污染性能测试40-41
- 3.3.1 抗有机物污染测试40
- 3.3.2 抗无机物污染测试40-41
- 3.3.3 抗微生物污染测试41
- 3.4 结果与讨论41-51
- 3.4.1 抗有机物污染测试分析42-45
- 3.4.1.1 抗BSA污染测试分析42-44
- 3.4.1.2 抗SA污染测试分析44-45
- 3.4.2 抗无机物污染测试分析45-48
- 3.4.3 抗微生物污染测试分析48-51
- 3.5 本章小结51-53
- 第四章 全文总结53-55
- 参考文献55-6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承担或完成科研情况63-65
- 一、在校期间发表论文63
- 二、在校期间承担科研项目63-65
- 致谢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晓飞;孟建强;张宇峰;李冉;;次氯酸钠溶液对反渗透复合膜的改性[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2 高从阶,鲁学仁,张建飞,鲍志国;反渗透复合膜的发展[J];膜科学与技术;1993年03期
3 郭春禹,田长平,金磊;对芳香聚酰胺海水反渗透复合膜元件高压测试系统的修正[J];膜科学与技术;2001年06期
4 周勇;俞三传;高从X&;;反渗透复合膜(Ⅰ)结构与性能[J];化工学报;2006年06期
5 杨峰;吴良英;郑敏;潘巧明;;超低压反渗透复合膜研制[J];水处理技术;2007年11期
6 吴礼光;周勇;张林;陈欢林;高从X&;;反渗透复合膜功能材料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2008年Z2期
7 邬迪华;朱碧文;俞三传;;反渗透复合膜的表面特性及表面改性[J];水处理技术;2009年05期
8 黄燕;王铎;;非无纺布支撑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2011年07期
9 高从X&;杨尚保;;反渗透复合膜技术进展和展望[J];膜科学与技术;2011年03期
10 张迈生;用水合氧化铁——醋酸纤维素反渗透复合膜从水溶液中分离稀土[J];稀土;198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丽环;安树林;;反渗透复合膜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A];第三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7年
2 俞三传;郑根江;高从X&;;反渗透复合膜研究开发及其产业化[A];第二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5年
3 黄燕;王铎;高从X&;;非无纺布支撑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A];第四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10年
4 康国栋;曹义鸣;袁权;;反渗透复合膜表面接枝改性的研究[A];第一届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西湖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李从举;;基于电纺纳米纤维的反渗透复合膜研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1分会:静电纺丝技术与纳米纤维[C];2014年
6 杨峰;吴良英;郑敏;潘巧明;;超低压反渗透复合膜研制[A];第一届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西湖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周勇;俞三传;金可勇;刘立芬;高从X&;;聚酰胺-氨基甲酸酯型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和表征[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8 武春瑞;张守海;颜春;蹇锡高;;新型耐高温低压反渗透复合膜的分离性能研究[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9 王铎;娄红瑞;王倩;高从X&;;聚酯酰胺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A];第一届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西湖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刘雪松;俞三传;;芳香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的表面功能化修饰及性能[A];第四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于洋 记者 李泳沩;海水淡化反渗透复合膜制备设备研制成功[N];吉林日报;2012年
2 于洋 张兆军;海水淡化反渗透膜不再依赖进口[N];科技日报;2012年
3 马扬;海水淡化及纯水制备技术研究获重要突破[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4 于柏林;我国拥有耐氯高性能反渗透膜技术[N];中国化工报;2005年
5 马扬;我国净水技术获重要突破[N];中国石油报;2005年
6 ;首届中国膜工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N];科技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立芬;关键功能单体合成及基于界面聚合原位改性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周勇;高性能反渗透复合膜及其功能单体制备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徐国荣;基于纳米纤维的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昌盛;芳香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表面接枝壳聚糖(CS)及其性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2 史亚兰;芳香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表面接枝分子刷及其性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3 潘赢;抗污染抗菌芳香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D];天津工业大学;2016年
4 娄红瑞;聚酯酰胺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与表征[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5 徐德志;新型耐氧化含氟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6 林赛赛;4-氨基吡啶衍生物催化超支化聚合物制备高性能反渗透复合膜[D];浙江大学;2012年
7 茅佩卿;新型聚酰亚胺—酯反渗透复合膜材料功能单体制备及成膜过程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1年
8 董冰岩;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的氯化降解及其修复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5年
9 王丽;介孔SiO_2/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朱绘丽;水和盐分子在反渗透膜中溶解扩散过程的分子模拟[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906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690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