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锰锂的制备与改性

发布时间:2017-08-20 07:11

  本文关键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锰锂的制备与改性


  更多相关文章: 新能源 磷酸锰锂 微波合成 优势晶面 掺杂 普遍性 炭载体


【摘要】: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新型化学电源,其能量瓶颈仍然是正极材料。磷酸锰锂(LiMnPO4)具有成本低、安全性好等优点,和磷酸铁锂相比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因此,磷酸锰锂被研究者看作新一代动力锂电池正极材料,发展潜力巨大。但是,LiMnPO4的导电性和锂离子扩散速率较低,严重阻碍了它在动力电池上的应用。为了提高其导电性和离子扩散能力,相对普遍的方法是对材料进行纳米化处理、导电层包覆和杂原子掺杂。本论文开展了微波合成炭包覆LiMnPO4的研究,期望借助过程强化改善电极材料的结构,并通过杂原子掺杂尝试进一步提高其充放电行为。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提出了通过两步微波溶剂热的方法来制备LiMnPO4的途径,制备出一种炭包覆LiMnPO4的纳米复合材料,通过改变工艺条件可以调控LiMnPO4不同晶面比例。所制备的富含优势晶面的含氮炭包覆纳米LiMnPO4在0.5 C的大电流密度下展现了159.5 mAhg-1的首次放电质量比容量,100次充电放电循环之后,仍然还保留155 mA h g-1的质量比容量,10 C下更是展现了118mAhg-1的倍率性能。电池低温测试实验表明,0.5 C的测试电流密度下,电池在8℃的环境下表现出147mAhg-1的质量比容量,而在2℃的环境下保持了常温容量的82.5%,可见制备得LiMnPO4正极材料具有优异的低温工作性能。这种优秀的电化学性能得益于LiMnPO4中富含优势晶面(002)晶面和富含氮元素的炭包覆层。这种两步微波途径大大缩短了合成时间,具有规模化制备的潜力。(2)采用等体积浸渍法,以大孔容炭为载体,在高浓度Li-Mn-PO4溶液体系,考察镁、钙、铈三种杂原子掺杂对LiMnPO4电极材料微观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原子直径较大的Ce原子掺杂有助于提高LiMnPO4的高倍率性能;相对而言,较小原子半径的Mg原子掺杂有助于提高LiMnPO4的低倍率性能。通过表征和文献对比推测,原子半径较大的杂原子在拓宽晶格间距,加快扩散的同时可能会造成晶体崩塌,减小容量,因此Li-Mn-PO4体系中掺杂组分的选择需要同时考虑两方面的因素。
【关键词】:新能源 磷酸锰锂 微波合成 优势晶面 掺杂 普遍性 炭载体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131.11;TM91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2
  • 1 文献综述12-29
  • 1.1 锂离子电池简介12-17
  • 1.1.1 锂离子电池发展史12-13
  • 1.1.2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13-14
  • 1.1.3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14-15
  • 1.1.4 锂离子电池的特点15-17
  • 1.2 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17-23
  • 1.2.1 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的要求17
  • 1.2.2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发展简介17-18
  • 1.2.3 几种传统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18-20
  • 1.2.4 橄榄石型正极材料20-23
  • 1.3 橄榄石型的磷酸锰锂23-28
  • 1.3.1 概述23
  • 1.3.2 磷酸锰锂的晶体结构23
  • 1.3.3 磷酸锰锂样品合成方法23-27
  • 1.3.4 磷酸锰锂的掺杂改性27-28
  • 1.4 选题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28-29
  • 2 实验29-33
  • 2.1 实验仪器和实验试剂29-31
  • 2.1.1 仪器部分表29-30
  • 2.1.2 实验试剂部分表30-31
  • 2.2 实验工艺流程31-32
  • 2.2.1 电极片的制备31
  • 2.2.2 扣式电池的组装31-32
  • 2.3 具体工作32-33
  • 2.3.1 两步微波溶剂法制备磷酸锰锂的具体条件32
  • 2.3.2 体相掺杂实验32-33
  • 3 两步微波溶剂热法制备纳米磷酸锰锂及其锂电性能33-50
  • 3.1 前言33-34
  • 3.2 实验过程与表征手段34-39
  • 3.2.1 实验过程34-35
  • 3.2.2 表征手段35-39
  • 3.3 结果讨论与分析39-49
  • 3.3.1 合成条件对LiMnPO_4的影响39-43
  • 3.3.2 炭包覆对LiMnPO_4的影响43-49
  • 3.4 本章小结49-50
  • 4 系统研究杂原子掺杂对磷酸锰锂的电化学性能影响50-62
  • 4.1 前言50-51
  • 4.2 实验过程与表征手段51-54
  • 4.2.1 实验过程51-52
  • 4.2.2 表征手段52-54
  • 4.3 结果讨论与分析54-61
  • 4.3.1 前驱体溶液和前驱体炭材料的选定54-56
  • 4.3.2 杂原子掺杂对LiMnPO_4的影响56-61
  • 4.4 本章小结61-62
  • 结论62-64
  • 1 结论62-63
  • 2 展望63-64
  • 参考文献64-6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69-70
  • 致谢70-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阳;;微波合成纳米氮化钛粉体的研究[J];中国陶瓷;2010年04期

2 丁恒良;孙宏顺;徐宏;;2,2-二甲基-1,5-二氧杂菲-6-酮的微波合成研究[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10年04期

3 刘阳,曾令可,胡晓力,王慧;微波合成纳米碳化钛粉体的动力学研究[J];中国陶瓷工业;2003年05期

4 罗世霞;朱淮武;张笑一;;无溶剂下微波合成吡啶酰胺化合物[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5 张汉林,刘韩星,欧阳世翕;微波在无机化合物合成中的应用[J];材料导报;1996年04期

6 阳如春;肖强;栗伟;;4-氨基-3-肼基-5-巯基-1,2,4-三唑的微波合成方法[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7 任宇红,王宇晓;β-水芹烯的微波合成[J];林产化工通讯;2002年01期

8 陈静;赵志刚;刘兴利;石云;;脱氧胆酸裂口分子的微波合成[J];合成化学;2008年01期

9 刘阳;;微波合成氮化钛的氧化[J];陶瓷学报;2010年03期

10 ;美国CEM公司有关微波合成与微波多肽合成最新进展的技术交流[J];生命科学仪器;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加伍;李俊;彭虎;雷春;;氮化锰的微波合成[A];第十二届全国微波能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陈年友;赵胜芳;张寒梅;张京;唐明;;取代胡椒醛缩合不对称卟啉金属配合物的微波合成及抑菌活性[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的新发展——当前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桥梁——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五届大环化学暨第七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曹明礼;袁继组;余永富;;微波合成有机—无机柱撑脱石及其对水溶液苯胺的吸附作用[A];非金属矿物材料与环保、生态、健康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张凤秀;;润滑油类羧酸二异辛酯、二月桂酯的微波合成[A];有机合成创新—产业化的新动力——中国化学会全国第三届有机合成化学与过程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陈炜伟;杨展澜;刘铭钊;夏国尧;毛煜春;翁诗甫;吴瑾光;;微波合成在稀土荧光材料制备中的应用[A];第九届全国发光学术会议摘要集[C];2001年

6 樊丽华;侯彩霞;聂阳;梁英华;芮玉兰;;新型功能化离子液体的微波合成及表征[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2分册)[C];2010年

7 余兆菊;刘立建;;聚(ε-己内酯)-聚乙二醇-聚(ε-己内酯)三嵌段共聚物的微波合成及其布洛芬释药行为的研究[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赵胜芳;叶发兵;吴校彬;杨水彬;朱立红;;取代胡椒醛缩合不对称卟啉研究Ⅱ几种取代胡椒醛缩合不对称卟啉金属配合物的微波合成及光谱研究[A];有机合成创新—产业化的新动力——中国化学会全国第三届有机合成化学与过程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9 段佳豪;李和兴;朱建;;C/TiO_2复合材料的微波合成及其吸附光催化性能研究[A];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S05 大气污染与控制[C];2013年

10 刘勇;魏太保;张有明;;具有新颖嵌合作用金属离子液体的微波合成、晶体结构[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的新发展——当前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桥梁——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五届大环化学暨第七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晓力;纳米TiO_2超细粉的制备及钛的氮化物和碳化物粉体的微波合成[D];华南理工大学;199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蕊;含N→B键硼酸酯类化合物的微波合成及光谱性质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2 陶万库;微波合成技术制备Cu_2ZnSnS_4半导体纳米晶及其性能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6年

3 王国龙;微波合成纳米TiC粉体及分散性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6年

4 黄双;稀土化合物微纳米结构的微波合成、表征及其性能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6年

5 朱建楠;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锰锂的制备与改性[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6 王晓旋;咪唑并[2,,1-b]噻唑衍生物的微波合成和重氮乙酸乙酯的自分解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7 高俊萍;SAPO-5分子筛微球的高压微波合成及其表征[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董涛;高纯相SAPO-5分子筛的微波合成及其表征[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陈春红;松香—壳聚糖基聚合物的微波合成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10 谌冰;几种无机材料的微波合成及表征[D];暨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052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7052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9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