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宋代中和窑青白瓷科技研究
本文关键词:广西宋代中和窑青白瓷科技研究
【摘要】:广西藤县中和窑创烧于北宋中后期,两宋之际兴盛,南宋后期衰落,烧造时间约200年。自从1963年被发现,中和窑因其较大的规模和较好的瓷器品质,得到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并于2013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些年,学术界主要从考古发掘、田野调查、自然条件、社会背景等方面对中和窑窑址分布、出土遗物的器型和装饰特征、兴衰原因、技术来源、销售情况等进行了研究,然而,中和窑青白瓷的原料、配方、烧成温度等制作工艺研究却几乎是空白。本研究采用液体静力称重法、高温热膨胀仪、能谱仪以及扫描电子显微电镜分别对中和窑青白瓷的体积密度、气孔率、吸水率、烧成温度、化学元素组成、显微结构进行了测量,并采用多元统计的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分析,试图从器物的内在属性方面还原中和窑的制作工艺、发展演变规律、内在特征,进而为探讨广西宋代制瓷工艺水平以及宋代广西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等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中和窑青白瓷胎质细腻,多数样品吸水率在0.3%~1.69%之间,胎中孔隙直径为20μm左右,烧成温度在1200℃左右。釉层较薄,厚度在100μm~250μm之间。2、中和窑青白瓷胎中Al203的含量在23.44%~27.32%之间,与当地瓷土化学组成相似,胎料应是采用当地的瓷土,并不添加其它原料。釉料为釉灰和釉果以一定的比例配成,采用釉灰所占比例较高的钙釉配方。中和窑从烧制早期到晚期,早期胎料淘洗比中期精细,晚期可能胎料采集点发生了改变;中期釉料配方比早期稳定,且配方发生了改变,制作工艺水平有所提升,晚期制作釉料的瓷土的采集点也可能发生了改变。从而反映了经过上百年的制瓷原料的开采,中和窑晚期存在优质原料缺乏的状况。3、中和窑和城关窑胎中SrO、ZrO2含量比值相近,在1.4左右,桂平窑青白瓷胎中SrO、ZrO2含量比值在0.9左右,可通过胎中痕量元素SrO、ZrO2含量比值对其进行区分。中和窑青白瓷相对于我国其它地区青白瓷(安徽繁昌窑、武昌青山窑、景德镇湖田窑、福建德化窑),胎具有高铝、低硅、高钾、高锰、高铁、低钠的特点,釉具有低硅、高钙、低钠的特点,并可以通过判别函数1.179SiO2-4.315K2O-6.643Fe2O3是否小于52.113(其中SiO2、K2O、Fe2O3表示SiO2、K2O、Fe2O3的质量百分比),对广西青白瓷与我国其它地区青白瓷进行区分。4、从田野调查、科技分析的角度对中和窑兴衰原因、技术来源、销售情况进行了补充,中和窑附近较好的原料品质可能是其兴盛原因之一,中和窑晚期优质原料缺乏可能是其衰落原因之一,中和窑制作技术可能来自于广西境内较早烧制青白瓷瓷窑的窑工,藤县人民的龙母、天妃信仰,可能与中和窑瓷器外销有关。
【关键词】:中和窑 青白瓷 科技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876.3;K244;TQ17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1 绪论11-23
- 1.1 历史沿革与地理环境11-12
- 1.2 广西陶瓷发展史简述12-16
- 1.3 研究综述16-20
- 1.3.1 中和窑发现、调查及发掘情况简述17-18
- 1.3.2 中和窑研究回顾18-20
- 1.4 研究目的、内容、方法20-22
- 1.4.1 研究目的20-21
- 1.4.2 研究内容21
- 1.4.3 研究方法21-22
- 1.5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22-23
- 1.5.1 研究意义22
- 1.5.2 创新点22-23
- 2 中和窑及相关窑址的田野调查23-37
- 2.1 藤县中和窑田野调查23-29
- 2.1.1 中和窑遗址现状调查23-26
- 2.1.2 藤县博物馆调查26-29
- 2.2 城关窑及桂平窑田野调查29-37
- 2.2.1 容县城关窑田野调查29-31
- 2.2.2 桂平窑田野调查31-37
- 3 样品选择及实验方案37-41
- 3.1 实验样品来源与选择37-40
- 3.2 实验目的与方案40-41
- 4 中和窑青白瓷的科技分析41-94
- 4.1 物理性能研究41-47
- 4.1.1 气孔率、吸水率、及体积密度测试原理及方法41-42
- 4.1.2 实验仪器与步骤42-44
- 4.1.3 实验结果与讨论44-45
- 4.1.4 小结45-47
- 4.2 热性能研究47-53
- 4.2.1 古陶瓷烧成温度研究简述47-49
- 4.2.2 实验仪器与步骤49-50
- 4.2.3 实验结果与讨论50-52
- 4.2.4 小结52-53
- 4.3 化学组成研究53-87
- 4.3.1 古陶瓷化学组成研究简述53-60
- 4.3.2 实验仪器与步骤60
- 4.3.3 实验结果与讨论60-86
- 4.3.4 小结86-87
- 4.4 显微结构研究87-91
- 4.4.1 古陶瓷显微结构研究简述87-88
- 4.4.2 实验仪器与步骤88
- 4.4.3 实验结果与讨论88-90
- 4.4.4 小结90-91
- 4.5 总结91-94
- 5 余论94-98
- 参考文献98-105
- 附录105-127
- 后记127-12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28
-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参与科研情况12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驰;程幸;;论南唐崇儒之风与南方白瓷、青白瓷的兴起[J];中国陶瓷工业;2012年05期
2 李兵;刘永红;;论宋代青白瓷釉色的如玉之美[J];中国陶瓷工业;2011年04期
3 罗学正;景德镇早期白瓷向青白瓷过渡考略[J];中国陶瓷;1986年06期
4 崔名芳;杨玉璋;朱建华;张居中;;青白瓷多地区分散起源特征初探[J];中国陶瓷;2014年06期
5 汪冲云;;温润似玉 以简胜繁 从《青白瓷双鱼纹印花碗》品鉴北宋青白瓷[J];陶瓷研究;2007年01期
6 江筱琴;张为邦;;宋代青白瓷系及其烧造探讨[J];中国陶瓷;2005年06期
7 朱铁权;王昌燧;李艳;毛振伟;陈江峰;后德俊;蔡路武;陈丽琼;;不同窑口青白瓷瓷胎化学元素特征研究[J];岩矿测试;2006年02期
8 孙新明;;对青白瓷青花烧成气氛优越性的讨论[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9期
9 张翔;;青白瓷在纺织服饰中的价值转化[J];纺织导报;2014年05期
10 ;晓港窑制品[J];中国陶瓷;198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谢道华;;闽北陶瓷文化概述[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裕平;青白瓷新解[N];中国文物报;2004年
2 王汉生;青白瓷真伪浅议[N];中国文物报;2005年
3 晏皓;如冰似玉青白瓷[N];湖南日报;2000年
4 宋康年;醉人的青白瓷温酒壶[N];中国商报;2004年
5 王樾;青白瓷是宋元对青花瓷的称谓[N];中国文物报;2008年
6 潘志卿 李辉良;青白瓷早于珠光青瓷[N];福建日报;2003年
7 李力;宋代名窑(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8 李知宴;中国陶瓷的对外传播(十一)[N];中国文物报;2002年
9 李知宴;中国陶瓷的对外传播(十五)[N];中国文物报;2002年
10 记者 张云宽、通讯员 杨可夫;郢靖王墓地宫之门打开[N];湖北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洪敏;宋代瓷器若干问题的科技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徐升;宋代景德镇窑青白瓷香炉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5年
2 欧阳瑞丰;景德镇五代白瓷至宋代青白瓷的演变对比分析[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4年
3 谢朱;芜湖繁昌窑青白瓷图形纹样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6年
4 由丹;广西宋代青白瓷的烧造与外销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5 周本源;广西宋代中和窑青白瓷科技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6年
6 方啸;从儒道美学观看宋湖田窑青白瓷[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7 漆祖丽;宋代湖泗窑青白瓷的审美形态研究[D];湖北美术学院;2010年
8 王普生;广西宋代瓷窑装烧工艺的初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谢松;宋元福州窑瓷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7053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705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