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煤焦油化学链热解制备炭黑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30 20:24

  本文关键词:煤焦油化学链热解制备炭黑的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化学链热解 补强炭黑 载氧体 热力学分析 多循环性能


【摘要】:炭黑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碳材料,主要用作橡胶补强剂,在橡胶工业中的消耗量约占总产量的89.5%。油炉法生产的炭黑占总产量95%以上,为当前最主要的生产技术,然而其生产过程中反应温度较高(通常1800℃),能耗较大,尾气中包含大量NOx和SO2等污染气体。化学链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燃料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其利用金属或非金属氧化物向燃料供给反应所需的氧,通过控制晶格氧/燃料比例来制备目标产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即基于化学链原理,对煤焦油热解制取炭黑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首先,基于Gibbs自由能最小原理对焦油化学链热解制备炭黑过程进行了热力学分析,考察了反应温度及载氧体/焦油摩尔比对炭黑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Fe2O3及CaSO4两种常用载氧体用于化学链热解过程均具有可行性,900℃下当Fe2O3、CaSO4与焦油摩尔比分别为2和1.5时,其炭黑产率达到极值;在此比例下,当反应温度超过900℃,焦油组分更易被氧化为气相,炭黑产率下降。根据上述理论参数,基于赤铁矿和硫酸钙两种天然载氧体,在流化床中进行了焦油化学链热解制炭黑的实验研究。发现炭黑产率随载氧体粒径减小而提高,但杂质含量也会增加,采用0.5mm粒径较为适宜;随温度上升,炭黑粒径更小,空间结构更发达;Fe2O3作用下炭黑产率更高,粒径更小且较均匀、链枝状结构更发达,而CaSO4炭黑粒径较大且不均匀,结构性较低;两类载氧体均能协同减排NOx,且Fe2O3载氧体作用更明显,但对SO2并无抑制作用,CaSO4因高温分解会释放更多SO2。此外,通过在赤铁矿中机械混合添加γ-Al2O3、NiO制备出Fe/Al、Fe/Ni复合载氧体。TGA分析表明,Fe/Ni载氧体还原/氧化性能最好,Fe/Al载氧体次之,NiO及γ-Al2O3均能提高载氧体活性。焦油化学链热解实验表明,Fe/Al载氧体下炭黑产率最高,焦油组分基本均参与了反应,其炭黑粒径更小,聚集体空间结构更发达;而Fe/Ni载氧体因NiO活性过高,整体反应趋向于化学链燃烧,炭黑产率较赤铁矿工况还低,且炭黑粒径较大,结构性较差。相对于NiO而言,γ-Al2O3是一种较理想的添加物。为了考察各类载氧体的多循环性能,在单流化床内交替进行了载氧体/焦油共热解以及载氧体氧化再生的循环反应实验。通过TGA-DSC联用,对3个循环后的赤铁矿、Fe/Al、Fe/Ni载氧体还原产物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γ-Al2O3有助于抑制积碳生成,而NiO会使得载氧体积碳量增加;从积碳灼烧温度来看,其类型为“硬积碳”,即类石墨的碳。XRD物相分析表明,在较低载氧体/焦油掺混比下,复合载氧体中Fe2O3主要转化为FeO和Fe,实现深度还原,NiO对Fe2O3活性的提高具有协同促进作用。SEM表征显示,γ-Al2O3有助于提高载氧体孔隙率,并显著缓解烧结,维持其多孔特性;而Fe/Ni载氧体在反应后发生了龟裂,裂缝中附着有大量积碳,表面烧结较严重。
【关键词】:化学链热解 补强炭黑 载氧体 热力学分析 多循环性能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522.6;TQ127.11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6
  • 符号说明6-10
  • 引言10-22
  •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10-11
  • 0.2 炭黑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1-16
  • 0.2.1 炭黑特性概述11-13
  • 0.2.2 炭黑生产工艺及特点概述13-16
  • 0.3 化学链技术的研究现状16-21
  • 0.3.1 化学链技术概述16-19
  • 0.3.2 载氧体的研究现状19-21
  • 0.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21-22
  • 第1章 基于天然载氧体的焦油化学链热解热力学分析22-38
  • 1.1 引言22
  • 1.2 平衡态热力学分析方法22-23
  • 1.3 HSC Chemistry化学热力学模拟23-26
  • 1.3.1 Gibbs自由能变23-24
  • 1.3.2 热力学平衡常数24
  • 1.3.3 平衡组分计算原理24-26
  • 1.4 焦油化学链热解过程中竞争反应分析26-31
  • 1.4.1 基于铁基载氧体的化学热力学分析26-29
  • 1.4.2 基于钙基载氧体的热力学分析29-31
  • 1.5 实验参数的热力学探析31-36
  • 1.5.1 反应温度的影响31-33
  • 1.5.2 载氧体掺加比例的影响33-36
  • 1.6 本章小结36-38
  • 第2章 天然载氧体/焦油共热解制备炭黑的实验研究38-52
  • 2.1 引言38
  • 2.2 实验部分38-43
  • 2.2.1 实验材料38-40
  • 2.2.2 实验装置与方法40-41
  • 2.2.3 实验工况与数据处理41-43
  • 2.3 实验结果及分析43-51
  • 2.3.1 温度及载氧体粒径的影响43-45
  • 2.3.2 炭黑补强特性分析45-48
  • 2.3.3 X射线衍射分析48-49
  • 2.3.4 烟气分析49-51
  • 2.4 本章小结51-52
  • 第3章 基于铁基复合载氧体的焦油化学链热解制炭黑实验52-68
  • 3.1 引言52
  • 3.2 铁基复合载氧体反应性能测试52-60
  • 3.2.1 样品制备及分析52-54
  • 3.2.2 实验装置与步骤54-55
  • 3.2.3 数据处理55
  • 3.2.4 结果及分析55-60
  • 3.3 复合载氧体/焦油共热解制炭黑实验60-66
  • 3.3.1 实验装置及步骤60-61
  • 3.3.2 实验工况与数据处理61-62
  • 3.3.3 炭黑产率及烟气组分分析62-63
  • 3.3.4 能量有效转化分析63-64
  • 3.3.5 炭黑补强特性分析64-66
  • 3.4 本章小结66-68
  • 第4章 焦油化学链热解过程中载氧体多循环特性研究68-80
  • 4.1 引言68
  • 4.2 样品测试及表征68-70
  • 4.2.1 样品制备69
  • 4.2.2 装置及流程69-70
  • 4.3 结果及分析70-79
  • 4.3.1 TGA-DSC联用分析70-73
  • 4.3.2 XRD物相分析73-76
  • 4.3.3 扫描电镜SEM表征76-79
  • 4.4 本章小结79-80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80-82
  • 参考文献82-87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87-88
  • 致谢88-8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杨先;张军;盛昌栋;张永春;袁士杰;;化学链燃烧技术中载氧体的最新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08年09期

2 秦翠娟;沈来宏;肖军;高正平;;化学链燃烧技术的研究进展[J];锅炉技术;2008年05期

3 郑敏;沈来宏;肖军;秦翠娟;;煤化学链燃烧还原阶段的污染物抑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0年10期

4 肖睿;张帅;郑文广;宋启磊;杨一超;;基于铁矿石载氧体的化学链燃烧[J];燃烧科学与技术;2011年02期

5 魏国强;何方;黄振;赵坤;李新爱;李海滨;;化学链燃烧技术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2年04期

6 王杰;王文举;朱曙光;熊荣辉;刘心志;;化学链燃烧技术中载氧体的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12年11期

7 李广龙;;化学链燃烧技术中载氧体的研究概述[J];山东化工;2013年02期

8 刘永卓;郭庆杰;田红景;;煤化学链转化技术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4年06期

9 段慧维;张建民;陈磊;屈星星;林洁;;化学链燃烧技术的研究现状[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7年01期

10 王雷;卢海勇;沈来宏;;化学链燃烧钙基载氧体的竞争反应热力学分析[J];煤炭转化;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振山;韩海锦;蔡宁生;;化学链燃烧研究现状及进展[A];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郭庆杰;刘永卓;田红景;王许云;;化学链过程载氧体颗粒研究进展[A];中国颗粒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姜旭;王翠苹;徐承浩;狄海生;;CaSO_4为载氧体的煤化学链燃烧流动反应数值模拟[A];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第十九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4 田红景;郭庆杰;;基于CaSO_4的复合型载氧体在化学链燃烧系统中的应用[A];中国颗粒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帅;燃煤化学链燃烧中煤与铁基载氧体结构与反应性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2 祝捷;生物质废物热解气单塔固定床化学链制氢系统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3 胡志锋;微波预处理驱动下化学链气化小球藻制取合成气的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4 张筱松;耦合化学间冷的化学链燃烧与甲醇重整氢电联产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9年

5 田红景;钙基载氧体在化学链燃烧技术中的应用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0年

6 丁宁;钙基载氧体化学链燃烧的实验研究与机理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7 郑晓明;基于Cu基载氧体的化学链燃烧技术[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8 韩涛;多能源互补回收CO_2的化学链燃烧机理与动力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晓宁;纳米铜载氧体煤直接化学链燃烧中多环芳烃生成特性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2 薛慧敏;铜基载氧体特性对煤化学链燃烧多环芳烃排放的影响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3 李媛;不同负载的铜基载氧体在煤化学链燃烧中有机污染物的排放特性[D];内蒙古大学;2015年

4 李渠;铁基复合载氧体与CO/褐煤化学链燃烧性能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5 杨明明;煤化学链燃烧中流动/反应耦合对铁基载氧体结构性能影响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6 王煜茜;基于铁矿石载氧体的气体燃料化学链燃烧特性与气固流动模拟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7 张松;松木/铁基载氧体化学链气化反应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8 禹建功;生物质化学链气化及生物质半焦/载氧体气化反应动力学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9 肖申;生物质化学链燃烧过程中氮的迁移机理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10 杨勤勤;钙铜、铁铜双组分复合载氧体的化学链燃烧性能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7612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7612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6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