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合成纳米羟基硅酸镁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1 01:12

  本文关键词:合成纳米羟基硅酸镁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水热合成 羟基硅酸镁 润滑油添加剂 摩擦学性能


【摘要】:羟基硅酸镁(Magnesium Silicate Hydroxide,MSH)作为一种润滑油添加剂可以使摩擦副与润滑介质发生反应,在磨损表面原位生成高硬度、强负荷的保护膜以补偿磨损。人工合成的羟基硅酸镁粉体在性能、粒度、纯度等方面有天然粉体不可比拟的优势。本文采用不同手段对水热法合成的12小时羟基硅酸镁粉体进行表征和摩擦学性能的研究。合成的羟基硅酸镁粉体颗粒外形轮廓清晰,尺寸均匀,粒度可达100nm。粉体主要物相为层状结构的叶蛇纹石,几乎没有杂质,且结晶程度很高。采用四球试验机和SRV试验机考察了羟基硅酸镁粉体的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具有高表面活性的羟基硅酸镁粉体极易在摩擦表面生成一层具有优良抗磨性能的反应膜,能显著降低磨损,但导致摩擦系数增大:羟基硅酸镁在润滑油中能有效提高油品的极压性能,扩大了润滑油的工作载荷范围。本文探讨了润滑油种类、试验载荷和转速等因素对合成羟基硅酸镁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羟基硅酸镁与某些商业成品油中具有抗磨成分的添加剂相互抑制,共同作用会使二者抗磨作用失效:合成羟基硅酸镁适用于无任何添加剂的基础油,并且最佳添加含量因油品种类而异;载荷或转速越大,含羟基硅酸镁润滑油的减磨率越大,即合成粉在高载荷或高转速条件下性能发挥越好。为了解决羟基硅酸镁在润滑油中增大摩擦系数的问题,本文分别将二硫化钼、纳米石墨和多壁碳纳米管(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MWNTs)以不同含量耦合到羟基硅酸镁添加剂粉体中。结果发现:二硫化钼在润滑油中不能降低摩擦系数,与羟基硅酸镁协同作用无任何效果;纳米石墨和多壁碳纳米管在润滑油中随着添加含量的增大,摩擦系数逐渐下降,且二者分别与羟基硅酸镁复合均能有效降低摩擦系数。本文比较全面地研究和分析了合成羟基硅酸镁粉体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性能,并初步解决了羟基硅酸镁粉体在润滑油中增大摩擦的问题,为羟基硅酸镁的研究工作和工业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验支持。
【关键词】:水热合成 羟基硅酸镁 润滑油添加剂 摩擦学性能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132.2;TE624.82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12
  • 1 绪论12-20
  • 1.1 摩擦学及润滑油添加剂12-13
  • 1.1.1 概述12
  • 1.1.2 润滑油添加剂12-13
  • 1.2 羟基硅酸镁13-15
  • 1.2.1 羟基硅酸镁的结构13-14
  • 1.2.2 羟基硅酸镁的性质14
  • 1.2.3 纳米羟基硅酸镁的制备14-15
  • 1.3 羟基硅酸镁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研究现状15-18
  • 1.3.1 羟基硅酸镁的摩擦学性能研究现状15-17
  • 1.3.2 羟基硅酸镁的分散性能研究现状17
  • 1.3.3 人工合成羟基硅酸镁研究现状17-18
  • 1.3.4 羟基硅酸镁复合粉研究现状18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18-19
  • 1.5 本文研究内容19-20
  • 2 研究方法20-26
  • 2.1 试验设备及材料20-24
  • 2.1.1 试验设备20-21
  • 2.1.2 试验材料21-24
  • 2.2 试验过程24
  • 2.2.1 试验步骤24
  • 2.2.2 摩擦学性能评价方法24
  • 2.3 表征分析24-26
  • 3 羟基硅酸镁粉体的分析26-38
  • 3.1 XRD分析26-28
  • 3.2 SEM分析28-29
  • 3.3 IR分析29-31
  • 3.4 摩擦学性能分析31-36
  • 3.4.1 摩擦和磨损性能31-35
  • 3.4.2 极压性35-36
  • 3.5 本章小结36-38
  • 4 试验条件变量对羟基硅酸镁摩擦学性能的影响38-52
  • 4.1 润滑油种类的影响38-46
  • 4.1.1 PAO系列38-41
  • 4.1.2 5W-3041-43
  • 4.1.3 500SN43-44
  • 4.1.4 46~#液压油44-46
  • 4.1.5 小结46
  • 4.2 载荷因素的影响46-48
  • 4.3 转速因素的影响48-50
  • 4.4 本章小结50-52
  • 5 羟基硅酸镁的摩擦性能改善试验52-74
  • 5.1 MoS_2协同试验52-59
  • 5.1.1 基础空白油试验53-54
  • 5.1.2 羟基硅酸镁系列试验54-55
  • 5.1.3 MoS_2系列试验55-57
  • 5.1.4 羟基硅酸镁与MoS2协同系列试验57-59
  • 5.2 纳米石墨协同试验59-64
  • 5.2.1 纳米石墨系列试验59-61
  • 5.2.2 羟基硅酸镁与纳米石墨协同系列试验61-63
  • 5.2.3 磨斑形貌分析63-64
  • 5.3 多壁碳纳米管协同试验64-72
  • 5.3.1 多壁碳纳米管系列试验65-66
  • 5.3.2 羟基硅酸镁与多壁碳纳米管协同系列试验66-68
  • 5.3.3 磨斑形貌分析68-72
  • 5.4 本章小结72-74
  • 6 总结与展望74-76
  • 6.1 总结74-75
  • 6.2 展望75-76
  • 参考文献76-80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80-84
  • 学位论文数据集8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承龙;景燕;贾永忠;孙进贺;;硅酸镁锂的有机改性及物化性质研究[J];无机盐工业;2010年04期

2 柴湘君;徐庆涛;高俊杰;任谦;彭银仙;;废油精制用脱色吸附剂聚硅酸镁制备和测试[J];广州化工;2013年08期

3 ;硅酸镁用作填充剂[J];橡胶译丛;1990年04期

4 李京;硅酸镁保温材料[J];有色冶金节能;1995年01期

5 夏承龙;贾永忠;高峰;孙进贺;景燕;;硅酸镁锂的人工合成及有机改性研究进展[J];盐湖研究;2010年01期

6 耿叔怡;李宝生;;硅酸镁吸附碳酸钾中微量铁研究[J];河北化工;1990年03期

7 庞学欣;;不燃纸[J];天津造纸;1992年01期

8 赵昌明;翟玉春;;硅酸镁在氢氧化钠亚熔盐体系中的溶解行为[J];分子科学学报;2009年05期

9 蒋学良;;新型保温隔热材料硅酸镁的应用[J];现代节能;1991年04期

10 范芳丽;;硅酸镁空心球对铀(Ⅵ)的吸附(英文)[J];IMP & HIRFL Annual Report;2010年0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史佩京;于鹤龙;许一;徐滨士;;羟基硅酸镁润滑材料的摩擦修复性能及其装备应用效果研究[A];2011年全国青年摩擦学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吴钊英;李享德;鲁敬雄;魏杰;刘昌胜;;有序介孔硅酸镁生物活性材料的制备[A];2011年第十一届上海地区医用生物材料研讨会——生物材料与再生医学进展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3 高飞;许一;徐滨士;张保森;;纳米羟基硅酸镁的原位表面修饰和二次表面修饰[A];第八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三届青年表面工程学术论坛论文集(二)[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闻哲;鲁阳公司成功研发硅酸镁纤维毯[N];中国船舶报;2009年

2 周辛立;优质环保硅酸镁纤维毯在鲁阳公司研发成功[N];中国冶金报;2009年

3 ;纳米矿物材料“胶性硅酸镁锂”问世[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2年

4 文雨;女性下身禁用爽身粉[N];大众卫生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艳;硅酸镁对稠油污水中有机物的吸附及解吸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2 高亚军;合成纳米羟基硅酸镁的摩擦学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3 高洁;硅酸镁锂的有机改性及机理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曾明杰;羟基硅酸镁的人工合成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5 郑淑敏;纳米羟基硅酸镁的合成及在润滑领域的应用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5年

6 崔艳斌;羟基硅酸镁材料的制备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7 汪清;硅酸镁/PES膜吸附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8 代礼彬;硅酸镁系陶瓷基板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9 方英;氯硅酸镁钙荧光粉的制备、光谱特性与能量传递[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10 王木;铈铕掺杂氯硅酸镁钙荧光粉体的制备和色彩表征[D];大连工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277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8277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3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