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晕放电场中液滴动力学过程分析
本文关键词:电晕放电场中液滴动力学过程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高压静电场 泰勒锥 空腔针板电极 运动参数 荷质比
【摘要】:目前高压静电雾化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农药喷洒、工业喷涂、材料制备、燃油燃烧、工业除尘及脱硫、颗粒聚并及分离等领域。它是利用静电场的干扰引起液体表面不稳定,导致其分裂、细化而形成雾滴。在雾化装置的控制参数(流量、压力、电极直径等)一定的情况下通过调节雾化电场的大小,对雾滴大小、雾化角、雾滴运行轨迹等进行调控,得到符合实际需要的雾滴尺寸、弥散效果、雾化密度等,实现节省原料、提高液体利用效率的目的。本文用空腔雾化电极作为放电极,利用PCO.dimax高速摄像机时时采集了雾化液滴在电场中运动的实验数据及各种瞬态现象,通过相关数据及现象分析了液滴泰勒锥形成过程、泰勒锥断裂过程;泰勒锥形状与空腔尺寸、外施电压、液体性质的关系;雾化角与外施电压关系;电场中雾滴的运动轨迹、运动速度、加速度与电场的关系;雾滴在电场中的破碎条件及其破碎前后雾滴的运动状态改变;液体中离子浓度对雾化形成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空腔雾化装置中,对于同一极板间距的空腔雾化电极,电压相同时,电流的大小与雾化电极直径成反比;对于相同直径的空腔雾化电极,电压相同时,电流的大小与极板间距成反比;在相同极板间距和空腔雾化电极直径下,电流和电压成正比。(2)实验表明,用蒸馏水作为喷射液时,直径较小的空腔雾化电极在低电压下更容易形成泰勒锥。在同一雾化实验参数下,雾化电极电压越大(0-40 kV范围内),泰勒锥分裂出的液滴平均粒径越大,泰勒锥断裂的平均速率也越慢。(3)随着电晕电压的升高(0-40 kV),液滴的雾化角先增大后减小,在20 kV电压下雾化角得到最大值(39°)。液滴的雾化角与泰勒锥断裂、雾滴所处电场强度和其在电场中的运动时间相关。(4)在一定的雾化区域内,液滴在电场中运动的速度逐渐加大;相同电场作用下,液滴平均加速度的大小与液滴自身的荷质比成正比例关系。雾滴瞬时加速度与电场强度正相关。实验中液滴在极板间距100 mm,电压35-40 kV下,破碎效果比较好。(5)在相同的雾化参数下,在雾化过程中液滴的泰勒锥断裂所需要的外施电压,Ca(OH)_2饱和溶液(13 kV)低于蒸馏水(15 kV)。相同电压下,Ca(OH)_2溶液的雾化角比蒸馏水的大,随着电压的增大,其雾化角也是先增大后减小。在雾化过程中,Ca(OH)_2液滴的平均喷射速率和液滴在电场中的运动速度都比蒸馏水的快。文章通过分析液体雾化过程中空腔电极尺寸、外施电压、液滴中的离子等参数对泰勒锥形成、雾化液滴破碎、运动等过程的影响,总结了各参数之间的关系、总结了空腔雾化电极的雾化规律,为以后更好地应用空腔雾化装置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压静电场 泰勒锥 空腔针板电极 运动参数 荷质比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027.3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1章 绪论11-16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11-12
- 1.1.1 研究的背景11-12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2
- 1.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12-14
-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及分析12-14
-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及分析14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14-16
- 1.3.1 主要研究内容14-15
- 1.3.2 创新点15-16
- 第2章 液体在静电场中的雾化理论16-23
- 2.1 雾化液滴的荷电机理16-21
- 2.1.1 液体的导电现象16
- 2.1.2 雾滴的荷电16-19
- 2.1.3 雾化液滴的破碎19-21
- 2.2 荷电射流液滴的动力学模型分析21-22
- 2.2.1 荷电液滴所受的力21
- 2.2.2 荷电液滴的动力学方程21-22
- 2.3 小结22-23
- 第3章 静电场对蒸馏水雾化效果影响的研究23-44
- 3.1 实验装置及方法23-25
- 3.1.1 实验装置23-24
- 3.1.2 实验方法24-25
- 3.2 空腔雾化参数的选取25-27
- 3.2.1 极板间距对空腔雾化放电的影响25
- 3.2.2 空腔雾化电极的直径对雾化放电的影响25-27
- 3.3 液滴的雾化过程分析27-43
- 3.3.1 液滴泰勒锥的形成过程28-30
- 3.3.2 液滴在电场中的运动30-40
- 3.3.3 液滴在电场中的破碎40-43
- 3.4 小结43-44
- 第4章 静电场对离子性溶液雾化效果影响的研究44-49
- 4.1 两种液滴泰勒锥的形成过程44-45
- 4.2 两种液滴在电场中的运动过程45-48
- 4.2.1 两种液滴雾化角的对比45-46
- 4.2.2 相同雾化参数下两种液滴运动参数的对比46-48
- 4.3 小结48-49
- 第5章 结束语49-51
- 参考文献51-54
- 致谢54-55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洁;陈雪莉;王辅臣;龚欣;;撞击液滴形成的液膜边缘特性[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2 王四芳;兰忠;彭本利;白涛;马学虎;;超疏水表面液滴合并诱导弹跳现象分析[J];化工学报;2012年S1期
3 郑振安;;一种高效率的液滴分离装置——盒式分离器[J];化肥设计;1983年03期
4 吕砚山,张进明,苏自来;液滴尺寸与带电量关系的初步研究[J];北京化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2期
5 赵宗昌;尹曹勇;;湍流分散体系中液滴破碎频率模型的黏性修正[J];化工学报;2006年12期
6 崔洁;陆军军;陈雪莉;龚欣;于遵宏;;液滴高速撞击固体板面过程的研究[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2008年05期
7 张丽丽;史岩彬;王仁人;;液滴干燥过程的模拟研究[J];中国粉体技术;2011年04期
8 杨利民,翁志学,黄志明,潘祖仁;搅拌槽内的液液湍流分散(Ⅲ)——液滴分裂速率[J];化学工程;1987年02期
9 Ю.Н.Лебедев;潘晓言;;采用弦丝式液滴捕集元件的高效分离器[J];石油化工设备技术;1989年02期
10 魏淑娟;;液滴指示器[J];油田地面工程;199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子文;王军锋;霍元平;谢立宇;胡维维;;气流中荷电液滴演化的数值模拟[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2 贺丽萍;夏振炎;;低流量微管末端液滴形成及破碎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熊燃华;许明;李耀发;杨基明;罗喜胜;于勇波;赵铁柱;;液-液两相介质中液滴在冲击作用下演变模式[A];第十四届全国激波与激波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0年
4 刘华敏;刘赵淼;;液滴形成与下落过程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郑哲敏;;液滴与液面碰撞时发生环形穿入的条件[A];郑哲敏文集[C];2004年
6 刘伟民;毕勤成;张林华;孟凡湃;薛梅;;液滴低压闪蒸形态和温度变化的研究[A];山东省暖通空调制冷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吕存景;;微尺度下的液滴黏附力学[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8 陈雪;朱志强;刘秋生;;固体表面液滴热毛细迁移的实验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郭加宏;胡雷;戴世强;;液滴冲击固体表面液膜的实验和数值研究[A];第九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魏明锐;赵卫东;孔亮;沃敖波;;液滴修正零维蒸发模型的推导与分析[A];2007年APC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小龙;新法可让液滴按需形成任意形状[N];科技日报;2014年
2 孙文德;液滴透镜[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栋;液滴碰撞及其融合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2 周源;蒸汽爆炸中熔融金属液滴热碎化机理及模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3 张璜;多液滴运动和碰撞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4 王志超;基于SPH-DEM耦合方法的液滴冲击散粒体运动机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5 霍元平;荷电液滴破碎机理及电流体动力学特性研究[D];江苏大学;2015年
6 范增华;基于疏水表面冷凝和振动粘着控制的微对象操作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7 王兵兵;电场下液滴界面输运与传热特性的分子动力学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8 严启凡;流动聚焦液滴生成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9 张博;液滴润湿行为与表面微纳结构关系的模拟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10 饶莉;液—液分散体系中液滴的动力学行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艳艳;液滴撞击倾斜壁面动力学过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吴方;微流控系统的高通量液滴检测[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3 龚翔;电场作用下液滴的聚结特性及高压静电破乳研究[D];集美大学;2015年
4 李艳斌;工业厂房中敞口槽散发纯水液滴的蒸发和运动规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5 王修张;含硫天然气在节流阀内相变规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6 黄亚男;液滴撞击镁合金疏水/超疏水表面的动力学特性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6年
7 刘嘉宇;WFGD过程中脱硫浆液液滴夹带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8 吴炬晖;表面活性剂对液滴破裂的影响[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9 卢珍萍;固体表面上液滴外观形貌的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10 杨波;苄基叠氮复合柴油单液滴燃烧特性试验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8581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858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