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微生物燃料电池氨损失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6 08:50

  本文关键词:微生物燃料电池氨损失机理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微生物燃料电池 脱氮 氨损失 产电 C/N


【摘要】: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两大难题,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出现为解决这两大难题提供了新思路,MFCs在去除污染物的同时产生新能源,使得同步脱氮产电成为可能。本课题构建了质子交换膜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探究了阳极室氨氮损失的机理,分析了造成氨氮损失的影响因素,为以后氨氮废水的处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1)经过70天的污泥驯化培养,成功启动了以氨氮作为阳极唯一电子供体的微生物燃料电池。驯化完成后MFCs达到稳定时的电压为40.3m V;阳极氨氮的去除率为72.29%;阴极硝氮的去除率较小,为20.42%;阴阳极p H均维持在7.20左右。(2)阳极初始氨氮浓度由15.00mg/L增加到70.00mg/L时,电压峰值由28.3m V增加到92.9m V。当氨氮浓度为35.00mg/L时,MFCs内阻为123.07?,最大功率密度为109.35m W/3 R虼丝傻冒钡梢宰魑狹FCs阳极燃料。(3)当在阳极氨氮中同时添加亚硝氮后,氨氮降解速率加快,因此实验中可能有厌氧氨氧化作用的发生;当氨氮由35.00mg/L降到4.71mg/L,其中至少35.64%氨氮在微生物作用下发生了好氧氨氧化作用,成为硝氮和亚硝氮;2.12%氨氮透过质子交换膜进入阴极;氨氮的去除是生物以及物理化学共同作用的结果。(4)当温度由20℃变化到40℃时,氨氮去除率和电压经历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30℃时氨氮去除率和电压都达到最大值,分别为77.70%和50.3m V。当温度改变时,氨氮去除和电压的变化具有同步性,相关系数达到0.9708,说明温度对二者变化的影响具有一致性。(5)当阳极p H值改变时:在碱性条件下p H值由7.0变为8.0时,容积脱氮速率和电压的变化都不明显,都取得较好的效果,最大分别为13.11g/(m3?d)和54.3m V;但p H在7.0-5.0的酸性范围时,电压和容积脱氮速率都很低,最低降为5.18g/(m3?d)和19.4m V;一方面是由于酸性条件对微生物的生存条件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酸性对氨氮挥发作用的限制。(6)有机物的添加对MFCs脱氮效果和电压均产生较大影响。随着C/N从0增加1:1时,电压值逐渐增大,而氨氮去除率减低,有机物的去除率在整个过程中几乎均能达到100%;阳极添加有机物后,硝氮和亚硝氮的积累减少;当C/N低于1:4时,MFCs产电来自于阳极氨氮的生物转化;当C/N高于1:4时,电压的增加是有机物的生物降解作用的结果。当C/N比为1:4时电压为80.3m V,容积脱氮率为16.73g/(m3?d),可以作为MFCs的优化值。
【关键词】:微生物燃料电池 脱氮 氨损失 产电 C/N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03;TM911.4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22
  • 1.1 微生物燃料电池概述10-15
  • 1.1.1 微生物燃料燃料电池工作原理10-12
  • 1.1.2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材料和结构12-14
  • 1.1.3 微生物燃料电池在环境领域的研究进展14-15
  • 1.2 氨氮污染与控制技术15-20
  • 1.2.1 氨氮污染的危害和现状15-16
  • 1.2.2 传统氨氮去除理论和方法16-19
  • 1.2.3 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脱氮研究进展19-20
  • 1.3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20-22
  • 2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启动22-28
  • 2.1 材料和方法22-24
  • 2.1.1 实验装置和结构22-23
  • 2.1.2 测试项目和分析方法23
  • 2.1.3 污泥驯化和培养23-24
  • 2.2 结果与讨论24-26
  • 2.2.1 启动阶段产电效果24-25
  • 2.2.2 启动阶段脱氮效果25-26
  • 2.2.3 微生物燃料电池阴阳极pH变化26
  • 2.3 小结26-28
  • 3 氨氮损失的机理研究28-36
  • 3.1 材料和方法28-29
  • 3.1.1 实验装置和结构28
  • 3.1.2 测试项目和分析方法28
  • 3.1.3 实验目的和方案28-29
  • 3.2 结果和讨论29-35
  • 3.2.1 阴离子对氨氮去除的影响29-30
  • 3.2.2 产电和氨氮损失的关系30-32
  • 3.2.3 氨氮损失和跨膜运动32
  • 3.2.4 氨氮损失和生物转化32-35
  • 3.3 小结35-36
  • 4 氨氮损失的影响因素研究36-46
  • 4.1 材料和方法36-37
  • 4.1.1 实验装置和结构36
  • 4.1.2 测试项目和分析方法36
  • 4.1.3 实验目的和方案36-37
  • 4.2 结果和讨论37-44
  • 4.2.1 温度对氨氮去除和产电的影响37-39
  • 4.2.2 pH不同对氨氮去除和产电的影响39-41
  • 4.2.3 不同C/N比对氨氮去除和产电的影响41-44
  • 4.3 小结44-46
  • 5 结论和建议46-48
  • 5.1 结论46-47
  • 5.2 建议47-48
  • 参考文献48-5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4-56
  • 致谢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连静;冯雅丽;李浩然;刘志丹;周良;;直接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构建及初步研究[J];过程工程学报;2006年03期

2 关毅;张鑫;;微生物燃料电池[J];化学进展;2007年01期

3 洪义国;郭俊;孙国萍;;产电微生物及微生物燃料电池最新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报;2007年01期

4 丁平;邵海波;刘光洲;段东霞;麻挺;陈嗣俊;王建明;张鉴清;;应用需盐脱硫弧菌的微生物燃料电池发电研究(英文)[J];电化学;2007年02期

5 园丁;;微生物燃料电池:既处理污水又发电[J];污染防治技术;2007年03期

6 刘登;刘均洪;刘海洲;;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7年05期

7 张广柱;刘均洪;;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和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8年04期

8 孙健;胡勇有;;废水处理新理念——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研究进展[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8年01期

9 王万成;陶冠红;;微生物燃料电池运行条件的优化[J];环境化学;2008年04期

10 ;微生物燃料电池或成汽车节能环保解决方案[J];材料导报;2008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忠泽;吴文果;;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5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赵峰;;来自废水的能量-微生物燃料电池[A];2010年海峡两岸环境与能源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3 李正龙;刘红;孔令才;韩梅;;可利用空间基地有机废物的微生物燃料电池预研[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16届空间生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孙健;;废水处理新理念——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研究进展[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5 赵峰;;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电子传递及电极反应研究[A];广东省科协资助学术会议总结材料[C];2010年

6 付玉彬;;海底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和应用[A];广东省科协资助学术会议总结材料[C];2010年

7 孔晓英;李连华;李颖;杨改秀;孙永明;;葡萄糖浓度对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性能的影响[A];广东省科协资助学术会议总结材料[C];2010年

8 袁勇;庄莉;周顺桂;;盘管式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构建及其应用[A];广东省科协资助学术会议总结材料[C];2010年

9 喻玉立;袁用波;胡忠;;产电菌的选育及其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A];广东省科协资助学术会议总结材料[C];2010年

10 陈禧;王炜;彭香琴;刘宇波;幸毅明;;微生物燃料电池结构与材料研究进展[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八卷)[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污水发电两不误[N];中国环境报;2005年

2 记者 符王润 通讯员 曾晓舵 李洁尉 刘静;微生物燃料电池有很大挖掘空间[N];广东科技报;2010年

3 萧潇;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污水发电两不误[N];中国煤炭报;2005年

4 记者 毛黎;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又推进一步[N];科技日报;2006年

5 纪振宇;微生物燃料电池为汽车节能环保提供解决方案[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赵亚平;虾兵蟹将派上新用场[N];科技日报;2007年

7 张芮;希腊从芝士副产品中回收能源[N];中国石化报;2010年

8 常丽君;高空“超级细菌”可成发电新能源[N];科技日报;2012年

9 编译 杨孝文;微生物机器人吃苍蝇发电[N];北京科技报;2006年

10 记者 陈勇;美科学家开发出微生物燃料电池[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杰勋;产电微生物菌种的筛选及其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2 陶琴琴;微生物燃料电池同步脱氮除磷及产电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徐磊;微生物燃料电池PB/rGO阴极材料及导电膜自清洁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4 臧国龙;基于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复杂废弃物处置及光电催化制氢[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5 许凤玲;海洋生物膜的电活性及其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基础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6 张叶臻;新型石墨纸和石墨烯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7 刘宜胜;基于三角转子发动机和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微小型电源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曹效鑫;微生物燃料电池中产电菌与电极的作用机制及其应用[D];清华大学;2009年

9 孙敏;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功能拓展和机理解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10 莫光权;功能化碳纳米管材料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鑫;复合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周秀秀;微生物燃料电池阴极催化剂双核酞菁钴的结构及性能优化[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黄丽巧;基于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的同步除碳、硝化/反硝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印霞h,

本文编号:8620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8620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d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