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间歇时长对光合生物制氢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暗间歇时长对光合生物制氢的影响
【摘要】:通过改变暗间歇时长,考察HAU-M1光合产氢细菌的生长及pH值和底物浓度的变化情况,研究暗间歇时长与光合细菌产氢量及其工艺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暗间歇时长为0(持续光照)、6、12、18h时,累计产氢量分别为351、380、275和181mL;反应器内的光合细菌浓度最大值分别为0.547、0.632、0.665和0.449g/L;反应残液的p H值分别为5.58、5.17、4.98和4.71。表明适宜的暗间歇时长可促进光合生物制氢反应过程中光合细菌的生长,同时有利于光合生物产氢过程的进行,可为光合生物制氢工艺技术的进一步优化和产业化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作者单位】: 河南农业大学农业部农村可再生能源新材料与装备重点实验室;生物质能源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光合生物制氢 暗间歇时长 产氢量 玉米秸秆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376056)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2012AA051502)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新能源优先领域项目(20134105130001)
【分类号】:TQ116.2
【正文快照】: 0 引言 H2是一种清洁高效的燃料,其能量密度是汽油的2.68倍[1],且燃烧产物为水,被认为是潜在的化石燃料替代品。H2便于储存和运输,利用形式多样,是理想的能源载体[2]。目前,H2制备多依赖于化石能源制氢、电解水制氢、热解制氢等方法[3],这些制氢方法都伴随着大量化石燃料的消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南琪,李永峰,郑国香,林海龙,张蕊;生物制氢:Ⅰ.理论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4年S1期
2 李永峰,任南琪,史英;有机废水生物制氢的连续流发酵工艺[J];能源工程;2004年06期
3 李永峰,任南琪,胡立杰,史英;生物制氢系统及其产氢机制[J];能源环境保护;2005年02期
4 侍霞;薛志根;;生物制氢的前景展望[J];科技经济市场;2007年11期
5 赵勇;;国际生物制氢研究核心期刊共引分析及其知识图谱[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年06期
6 胡雪竹;高宛莉;张春学;于潘;江雨;;生物制氢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J];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03期
7 魏琪,孙启玲,张兴宇;关于生物制氢[J];微生物学杂志;2002年06期
8 李永峰,任南琪,丁杰,林海龙,郑国香,崔有贵;生物制氢:Ⅱ.工程应用问题[J];地球科学进展;2004年S1期
9 任保增,唐大惠,李扬,胡庆丽,樊耀亭;厌氧发酵生物制氢试验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年04期
10 李永峰,郑国香,扎德萨·马迪,张文启,李建政,胡立杰;发酵法生物制氢工程(英文)[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大明;张洁;徐萍;江洪波;夏芸;于建荣;;生物制氢研发态势分析[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2 任南琪;;我国发酵法生物制氢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A];2008中国生物质能源技术路线标准体系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任保增;唐大惠;樊耀亭;;厌氧发酵生物制氢放大试验研究[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4年
4 任南琪;;有机废水发酵法生物制氢中试研究与开发[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5 马红翠;陈景润;樊耀亭;;水解预处理对秸秆类生物质发酵生物制氢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2008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陈红;李永峰;徐菁利;邓婕璇;郜爽;;高效产氢菌种Biohydrogenbacterium R3 sp.nov.连续流厌氧发酵生物制氢的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商艳凯 记者 赵宇清;哈工大生物制氢突破温度限制[N];黑龙江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军合;太阳能光合生物制氢系统及其光谱耦合特性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6年
2 岳莉然;以赤糖为基质的生物制氢生态系统与工艺[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3 陈红;B.R3菌株生物制氢系统发酵条件与化学增强技术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4 赵亚;CO厌氧发酵制氢工艺基础及反应器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铁滨;生物制氢—水处理生产示范工程自动化系统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2 刘大猛;含生化反应的固定化细胞光生物制氢反应器内的多相传输模型[D];重庆大学;2010年
3 胡庆丽;玉米秸秆厌氧发酵生物制氢放大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4 马晶伟;糖类废弃物厌氧发酵生物制氢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5 曹逸坤;生物制氢系统固定化载体的选择与应用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6 章佩丽;再生植物纤维厌氧发酵生物制氢试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支泽仑;白腐菌预处理麦秆生物制氢的实验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8 邓洁璇;以水果加工废弃物为底物纯培养发酵生物制氢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9 黄莹;厌氧发酵生物制氢影响因素的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10 张高生;啤酒糟和玉米秸秆厌氧发酵生物制氢的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8807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880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