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铸造论文 >

铸钢轧辊亚微米WC-15Co电火花沉积涂层的高温性能

发布时间:2018-01-21 05:51

  本文关键词: WC-Co硬质合金 电火花沉积 高温耐磨性 高温氧化性 出处:《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6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采用新型电火花沉积设备,把WC-15Co陶瓷硬质合金材料沉积在铸钢材料上,制备了电火花沉积合金涂层,用SEM、XRD等技术研究沉积层在500℃的高温耐磨性和800℃高温氧化100 h后的氧化膜形貌、组织结构和高温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沉积层厚度约为30μm。500℃高温条件下,沉积层的耐磨性比基体的耐磨性提高2.7倍,沉积层的磨损机理主要是粘着磨损、疲劳磨损、氧化磨损和磨粒磨损的综合作用;800℃高温条件下,沉积层氧化100 h后的氧化膜的厚度约为10~30μm,氧化膜主要由FeFe_2O_4、W_(20)O_(58)和CFe_(2.5)物相组成,沉积层的抗氧化性能比基体的提高3.6倍。细小弥散分布的硬质相和致密的氧化膜极大提高沉积层的抗高温磨损性能和抗高温氧化性能。
[Abstract]:Using a new type electric spark deposition, the WC-15Co ceramic hard alloy material is deposited on the steel material, was prepared by electrospark deposition alloy coating with SEM, XRD and other techniques to study sedimentary layer in the high temperature of 500 DEG C and 800 DEG C high temperature oxidation resistance of 100 h after the oxide film morphology, structure and organization. The high temperature oxidation resistance show that the sediment thickness is about 30 m.500 C under the condition of high temperature, wear resistance of the matrix deposition layer of the deposited layer increased by 2.7 times, the main wear mechanism is adhesive wear, fatigue wear, oxidation wear and abrasive wear effect; 800 DEG C under the condition of high temperature, deposition layer after 100 h oxidation the film thickness is about 10~30 m, the film is mainly composed of FeFe_2O_4, W_ (20) O_ (58) and CFe_ (2.5) phase, 3.6 times higher than the body antioxidant properties of the deposited layers. The dispersed distribution of hard phase and dense oxide film electrode The high temperature wear resistance and high temperature oxidation resistance of the sedimentary layer are greatly improved.

【作者单位】: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机械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01070)~~
【分类号】:TG174.445
【正文快照】: 金属表面电火花沉积(Electro-spark deposition)技术是一种低应力、低变形的表面微焊接技术,它的基本原理就是把电极材料(硬质合金如WC、Ti C等)作为工作电极(阳极),氩气中使之与被沉积的金属工件(阴极)之间产生火花放电,在10-5~10-6 s内电极与工件接触的部位达到8000~2500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明辉;电火花线切割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模具技术;2003年01期

2 王荣滨;;防止电火花线切割裂纹产生的措施[J];机械工人.冷加工;2006年01期

3 李克君;;电火花线切割技术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冲突[J];电加工与模具;2009年S1期

4 潘传艺;;中走丝电火花线切割工作液的应用与发展[J];模具制造;2011年05期

5 杨鹏;宋昌清;;电火花线切割液研究进展[J];机床与液压;2011年11期

6 王靖宇;;电火花线切割工作液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石油商技;2011年06期

7 李建刚;;电火花线切割高速走丝机床常见故障与排除[J];机械管理开发;2012年03期

8 葛伟杰;甘辉;郝张林;王正;;基于电火花线切割的金属工艺品创新制作[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2年06期

9 吴敏镜;;电火花线切割工艺的进展[J];新技术新工艺;1991年03期

10 刘志方;电火花线切割工作液的研制[J];电加工;199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孝椿;;前言[A];低速走丝线切割机加工机理使用维修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2 张旭东;李明明;;新型热“泵”散热电火花线切割电控柜设计[A];第15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13年

3 王至尧;;我国电火花线切割的现状及其发展[A];第六届全国电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9年

4 李明辉;步丰林;杨晓欣;;超大厚度电火花线切割理论研究[A];第八届全国电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5 刘绍琼;安鲁陵;;电火花线切割实体仿真技术研究[A];全国先进制造技术高层论坛暨制造业自动化、信息化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赵星;云乃彰;陈建宁;;电火花线切割微细加工的实践[A];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赵星;云乃彰;陈建宁;;电火花线切割微细加工的实践[A];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第11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专辑[C];2005年

8 赵星;云乃彰;陈建宁;;电火花线切割微细加工的实践[A];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第11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专辑[C];2005年

9 黄河;白基成;宗福来;郭永丰;;电火花线切割变厚度加工自适应控制技术的研究[A];第13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解树强;王彤;;基于均匀设计的气中电火花线切割实验研究[A];第13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志航;基于小波分析的微细电火花线切割表面三维粗糙度评定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殷静凯;Cr12MoV的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工艺参数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2 邓鹏;钛合金Ti-6Al-4V电火花线切割参数试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3 陈强;气中往复走丝电火花线切割工艺建模方法及数据库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年

4 夏丽霞;高速往复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放电机理及工作液寿命检测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5 高连;单晶硅电火花线切割表面损伤层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6 程新江;高速走丝气中电火花线切割精加工机理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4年

7 肖任勤;电火花电解复合切割硅片的表面形貌及反射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8 李建军;基于复合工作液的低速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9 王振兴;高低双速走丝电火花线切割工艺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10 张新服;低速走丝气中电火花线切割精加工机理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506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14506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8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