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液两相磨粒流研抛工艺优化及质量影响
本文关键词: 共轨管 SiC体积分数 粘温特性 湍流粘度 数学模型 出处:《光学精密工程》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研究磨粒流对异形腔孔内壁表面以及微小孔的研抛去毛刺等的作用效果,探讨了研抛过程中磨粒流各工艺参数与加工质量间的作用关系。以共轨管这种非直线管为研究对象,对磨粒流抛光共轨管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探索各工艺参数对磨粒流研抛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控制碳化硅体积分数可以改变磨粒流研抛过程中的粘温特性,从而可以控制磨粒流的研抛质量。然后采用正交方法设计实验方案,实验过程中,采集抛光过程中温度和粘度的变化数据,分析磨粒流研抛中粘温特性对磨粒流研抛质量的影响。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磨粒流研抛共轨管过程中SiC的体积分数比出口压力的极差秩大,磨粒流研抛确实可有效改善工件表面质量。而且本文还进一步得出在本试验条件下,磨粒流研抛共轨管的最佳工艺参数:出口压力为5 MPa,SiC体积分数为0.25%,SiC目数为80,同时获得了表面粗糙度与体积分数的回归方程,可用于指导磨粒流实际研抛生产工作。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 of abrasive particle flow on the surface of the inner wall of the shaped cavity hole and the polishing and throwing of the tiny hole to remove burr and so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cess parameters of abrasive flow and the machining quality was discussed. The process of polishing common rail tube by abrasive flow was studied by numerical simulation with common rail tub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controlling the volume fraction of silicon carbide can change the viscosity and temperature characteristics of abrasive flow polishing process. In order to control the polishing quality of abrasive flow, the orthogonal method is used to design the experimental scheme. During the experiment, the temperature and viscosity data are collected during the polishing process. The effect of viscosity and temperature on the quality of abrasive grain polishing is analyzed. 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show that the volume fraction of SiC in the process of abrasive flow polishing common rail tube is larger than the rank of extreme difference of exit pressure. Abrasive flow polishing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urface quality of workpiece. Furthermore, under the test conditions, the optimum technological parameters of abrasive flow polishing common rail tube are obtained: the outlet pressure is 5 MPa. The volume fraction of SiC is 0.25% and the number of sic mesh is 80. At the same time,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of surface roughness and volume fraction is obtained, which can be used to guide the production of abrasive flow.
【作者单位】: 长春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51206011) 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资助项目(No.20160101270JC,20170204064GX) 吉林省教育厅项目(吉教科合字[2016]第386号)
【分类号】:TG664
【正文快照】: 1引言磨粒流抛光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抛光方法,磨粒流一般是由具有粘弹性的液体载体与具有一定刚度和强度的固体颗粒混合形成的。在外界压力作用下,悬浮在液体介质中的固体颗粒对复杂结构零件的内表面进行反复的冲击碰撞,以实现对工件内表面的平整、抛光及材料的微量去除等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汪洋,谢辉,苏万华,林铁坚,裴毅强;共轨式电控喷射系统控制参数对柴油机燃烧过程及排放的影响[J];燃烧科学与技术;2002年03期
2 李俊烨;郭豪;;共轨管磨粒流加工介质黏温特性数值模拟分析[J];机械制造;2013年11期
3 吴书龙;左付山;魏垂浩;;共轨柴油发动机实验台设计[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7年12期
4 邵红霞;李冉;王英丽;;船用燃油共轨管SNCM439ESR钢的生产试制[J];金属热处理;2011年10期
5 汪洋,谢辉,林铁坚,苏万华;Lagrange SUMT方法及其在共轨式电控喷油系统发动机控制参数MAP生成中的应用[J];燃烧科学与技术;2002年05期
6 张丽敏;;共轨喷油器零件中孔座面的精磨技术[J];现代零部件;2012年12期
7 李俊烨;刘薇娜;杨立峰;李纯;吴海红;;共轨管微小孔磨粒流加工装备的设计与数值模拟[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0年10期
8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丁德民;;康明斯ISC发动机蓄压式共轨供油系统[A];山东汽车工程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2 黄茂杨;张靖;翟羽健;;共轨式柴油机用高速电磁阀特性研究[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西 谭明裕 刘建华;电控共轨系统原理简介与共轨柴油故障排除(上)[N];电子报;2011年
2 张向东;菲亚特开发出第二代共轨式发动机[N];中国汽车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吴凡;适者生存?国Ⅲ演义两大主力阵营 Survival of the fittest?Euro Ⅲ Romance of the two main camps[N];机电商报;2009年
4 全荣;柴油机用高耐压共轨用钢[N];世界金属导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张倩;共轨直喷进入中国,柴油乘用车技术升级[N];机电商报;2005年
6 孙丽;国外柴油机共轨技术谁主沉浮[N];中国工业报;2003年
7 王广文;大连海跃首制W6X72机共轨单元[N];中国船舶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 郭宇 张潇卓 严峻;共轨技术立足国防 产品有望入民品市场[N];中国工业报;2013年
9 徐来邋记者 许继升;常柴欧Ⅲ排放共轨电喷柴油机点火成功[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7年
10 仲衍文邋谢韵;常柴自主研制成功欧III排放共轨电喷柴油机[N];中国工业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裴海灵;高压共轨喷油控制策略及共轨管优化设计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2 卢兰光;柴油机中压共轨综合系统的设计及其控制策略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3 吴健;柴油机共轨式电控喷射系统喷射过程的模拟计算和研究[D];湖南大学;2002年
4 李克;共轨式发动机控制单元(ECU)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封志强;MAN ME型船舶主机中压共轨系统仿真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2 袁建斌;W(?)rtsil(?) 5RT-flex58TD伺服油共轨系统仿真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3 杜金印;RT-flex高压共轨柴油机电控系统的设计及控制策略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4 梁超;电控柴油机共轨管内压力波动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5 邹晨琦;共轨喷油泵凸轮轴机加工工艺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3年
6 高朝辉;中压共轨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实现预喷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7 黄啸;共轨电控系统轨压算法设计及关键部件诊断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8 贺玉海;柴油机中压共轨液力增压式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9 赵臣俊;液压共轨式燃油喷射系统匹配[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10 石磊;电控中压共轨柴油机综合试验台监控系统开发[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533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1453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