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多道TIG焊对高强钢焊缝组织和韧性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 TIG多层多道焊 组织 残余奥氏体 韧性 出处:《机械工程学报》2017年1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对890 MPa级以上的高强焊接接头采用钨极氩弧焊(Tungsten inert gas,TIG)多层多道焊接工艺。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等手段对高强焊接接头焊缝的末道组织、焊缝的再热组织以及不同焊道下的冲击断口的形貌进行观察,分析钨极氩弧焊工艺下不同的焊道组织对焊缝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焊缝末道组织由板条马氏体和联合贝氏体组成。联合贝氏体对冲击韧性是不利的。多层多道焊的再热作用有利于改善和细化组织,使柱状晶消失,同时使原来方向一致的板条马氏体组织变为回火马氏体组织,粗大的联合贝氏体组织消失,这也是焊缝韧性提高的主要原因。此外,多层多道焊接工艺还会使焊缝中残余奥氏体形态发生改变,由薄膜态转变为块状残余奥氏体,但由于块状残余奥氏体尺寸较小且含量较少,所以其对韧性影响较小。
[Abstract]:The multilayer and multipass welding technology of Tungsten inert gas gas arc welding (Tungsten inert TIG) for high strength welded joints of 890 MPa grade was used. The final microstructure of high strength welded joints was studied by means of optical microscop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he reheat microstructure of weld and the morphology of impact fracture under different welding pass were observed, and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weld structure on weld toughness under TIG welding process was analyzed. The final microstructure of the weld is composed of lath martensite and combined bainite. The combined bainite is unfavorable to the impact toughness. The reheat effect of multilayer and multi-pass welding can improve and refine the microstructure and make the columnar crystal disappear. At the same time, the same direction lath martensite structure is changed into tempering martensite structure, and the coarse joint bainite microstructure disappears, which is also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weld toughness. The morphology of residual austenite in the weld will be changed from thin film state to block retained austenite by multi-layer and multi-pass welding process. However, due to the smaller size and less content of bulk retained austenite, it has little effect on toughness.
【作者单位】: 南瑞集团公司(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北京国电富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钢铁研究总院焊接研究所;
【分类号】:TG457.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万国,阮玉忠,黄清明;残余奥氏体定量分析的特殊方法[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2 ;用金相法测定表层残余奥氏体[J];金属材料与热加工工艺;1978年01期
3 石子源,严茂芳;磁场对残余奥氏体转变的影响[J];热加工工艺;1986年05期
4 肖承和,宋金山,杨佳荣,袁廷钟;奥—贝球铁中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J];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3期
5 吴万国;阮玉忠;;残余奥氏体的定量分析研究[J];福建分析测试;2001年03期
6 李桂荣;浅谈残余奥氏体对钢的性能影响[J];山西建筑;2002年05期
7 闫爱淑,赵燕平,袁旭;奥——贝球铁中的残余奥氏体及其影响因素[J];机械制造;2003年09期
8 魏世忠,朱金华,龙锐;热处理对高钒高速钢中残余奥氏体量的影响[J];热加工工艺;2004年12期
9 刘耀中;左传付;;轴承钢零件淬回火后的残余奥氏体[J];轴承;2008年06期
10 孙健;杨惠;赵兴新;寿培根;薛雯雯;;滚动轴承钢中残余奥氏体量的测定[J];精密成形工程;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祝根;;合金结构钢渗碳淬火后残余奥氏体的控制与测量[A];第十五届华东地区热处理年会暨华东地区热处理年会三十周年纪念活动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齐靖远;;低碳马氏体板条间的薄膜状残余奥氏体[A];第三次中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二)[C];1983年
3 王锐;周敬;李文竹;黄磊;;Rietveld精修定量分析钢中残余奥氏体[A];第七届(2009)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下)[C];2009年
4 姚三九;王兆昌;;残余奥氏体对中锰白口铸铁抗磨性的影响[A];21世纪全国耐磨材料大会——第九届全国耐磨材料磨损失效分析与抗磨技术学术会议论文专辑[C];2000年
5 陈嘉砚;苏杰;高银露;李荣;;G50钢残余奥氏体的研究[A];2001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下卷)[C];2001年
6 赵松山;唐荻;赵才;江海涛;李辉;;Q&P钢残余奥氏体定量分析及其与性能关系研究[A];200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赵才;江海涛;唐荻;赵松山;李辉;;低碳硅-锰Q&P钢工艺优化及残余奥氏体的定量研究[A];200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彭云成;刘金海;李国禄;晋会锦;张会友;边泊乾;王绍勤;;CADI磨球落球疲劳试验中残余奥氏体相变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铸造年会暨2011中国铸造活动周论文集[C];2011年
9 徐效谦;;残余奥氏体和逆转奥氏体[A];全国金属制品信息网第23届年会暨2013金属制品行业技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10 吕宇鹏;李阳;;钢的淬火-分配(Q-P)处理工艺科技发展报告[A];山东省材料发展报告2010~2011[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高宏适;超细晶复相钢板中残余奥氏体的作用[N];世界金属导报;2014年
2 王晓东 钟宁 戎咏华 徐祖耀 王利;新型超高强度纳米板条马氏体 淬火-分配-回火钢[N];世界金属导报;2010年
3 钟;含铝多相TRIP钢中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N];世界金属导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君;低碳高强度Q&P钢的热处理工艺及变形机制研究[D];东北大学;2015年
2 周文浩;高强度高塑性低碳低合金钢的组织调控与性能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3 谢振家;高性能低合金钢中残余奥氏体调控机理及性能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4 李万松;低碳Q&P钢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5 吝章国;超高强中锰钢的Q&P热处理工艺及变形机制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7年
6 张柯;高强塑积Q-P-T钢及其强塑性机制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7 史文;含钒低碳低硅相变诱发塑性钢的组织和性能的研究[D];上海大学;2006年
8 王颖;先进高强塑性Q-P-T钢增塑机制及其动态力学性能[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9 周澍;新型Q-P-T钢的高强塑性及工程实施的探索[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10 钟宁;高强度Q&P钢和Q-P-T钢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远;低碳高强Q&P钢制备工艺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2 王学智;硅对冷轧Q&P钢组织和性能影响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3 孙虎代;高性能轴承钢的组织与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4 曹敬yN;残余奥氏体几何因素对Q&P980钢拉伸应变行为的模拟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5 王炳权;汽车用高强钢的Q&P热处理及钢中合金元素的扩散行为[D];东北大学;2014年
6 刘成龙;300M钢的Q-P和Q-P-T热处理工艺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7 吴淑通;残余奥氏体及其对一种热冲压钢力学性能的影响[D];东北大学;2014年
8 周宇;Cr-Ni-Si-N系低碳马氏体不锈钢的组织与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9 邱昌瀚;加热条件对中锰钢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10 梁言;超级贝氏体中残余奥氏体的转变及力学行为[D];长春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5035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1503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