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残余应力对高强钢对接接头循环应力范围的影响
本文选题:焊接残余应力 切入点:高强钢 出处:《哈尔滨理工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焊接残余应力对焊接结构疲劳强度和寿命的影响一直是焊接结构可靠性研究关注的重点内容,但相关研究主要依据试验或统计基础上的经验公式和经验曲线,为了实用性且使问题简单化,根据Gurney T R《焊接结构的疲劳》一书的近似理论,人们用材料屈服强度值及其向下摆动一个应力幅的数值分别作为实际循环应力范围的上、下限来描述焊接结构的载荷特征,用以描述残余应力对焊接结构疲劳强度的影响,但材料的理想弹塑性的假设、加载方向和加载应力范围的不明确,其适用性和适用范围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本文针对屈强比为0.922的590 MPa级高强钢10Cr Ni3Mo V静载力学性能和疲劳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并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其等匹配对接接头焊接过程和焊后循环加载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了高强钢等匹配对接接头焊接残余应力的分布特征和不同应力比、不同循环载荷施加方向及不同载荷范围条件下循环载荷对焊接残余应力衰减的影响,及焊接残余应力对平板对接接头实际循环应力范围的影响。研究发现:1.有限元计算获得的高强钢10Cr Ni3Mo V的平板对接接头焊接残余应力分布规律与普通低碳钢对接接头相同,纵向残余应力峰值达到材料屈服强度值。2.各种条件下的外载荷施加均引发对接接头内部应力的重新分配,卸载后残余应力峰值均发生不同程度衰减;其中,应力比为0的纵向加载的纵向残余应力衰减量均远大于应力比为-1。而横向加载时残余应力的衰减量与应力幅有关,循环应力幅低于屈服强度时,应力比为-1的纵向残余应力衰减量均远大于应力比为0;循环应力幅大于屈服强度时,应力比为0的纵向残余应力衰减量均远大于应力比为-1。3.在横向加载循环载荷条件下(外载荷与焊后最大主应力方向相垂直),焊缝附近最大主应力的实际循环应力范围的上、下限要高于文献所推荐的理论值。当外加循环应力幅小于屈服强度且应力比为0时,模拟所得焊缝附近最大主应力的实际循环应力范围上限为745 MPa,高于屈服强度(702 MPa)43 MPa,此时循环应力幅较小,实际循环应力范围的下限远高于文献所推荐的理论值;当外加循环应力幅为780 MPa(大于屈服强度)且应力比为0时,最大主应力的实际循环应力范围的上限为783 MPa,循环应力范围的下限为-27.2 MPa;当施加循环应力为-1时,最大主应力实际循环应力范围的上限为745 MPa左右,此时循环应力幅大约为外加循环应力幅的1/4,下限远高于文献所推荐的理论值。因此,文献推荐循环应力范围不适用于高强钢对接接头横向循环载荷加载的情况。4.在纵向加载循环载荷条件下(外载荷与焊后最大主应力同向叠加),焊缝附近最大主应力的实际循环应力范围的上、下限要高于文献所推荐的理论值。当施加循环载荷应力比为0和-1时,对应模拟所得焊缝附近最大主应力的实际循环应力范围上限为822 MPa(接近材料抗拉强度)和756 MPa,分别高于材料屈服强度120 MPa和54 MPa,实际循环应力幅都接近外加载荷的循环应力幅,下限均远高于文献所推荐的理论值。因此,适用高强钢对接接头纵向循环加载情况时,需要重新校核实际循环应力范围的上限。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G40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海量,朱锡;爆炸处理消除焊接残余应力[J];船海工程;2002年05期
2 游敏,郑小玲,余海洲;关于焊接残余应力形成机制的探讨[J];焊接学报;2003年02期
3 林燕,董俊慧,刘军;焊接残余应力数值模拟研究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焊接技术;2003年06期
4 陈燕,游敏,熊建钢,余海洲;减摩法调控结构钢焊接残余应力技术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5 刘波,王辉;焊接残余应力的小孔法测试[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4年03期
6 周方明;王江超;周涌明;张军;;提高小孔法测量焊接残余应力精度的研究[J];热加工工艺;2007年15期
7 江克斌;肖叶桃;郭永涛;;T型焊接试件焊接残余应力分布的测定[J];焊接学报;2008年01期
8 王江超;周方明;;小孔法测量焊接残余应力[J];电焊机;2008年02期
9 罗利伟;付小超;;焊接残余应力的产生及其消除方法[J];山西建筑;2008年20期
10 翟汉军;文爱武;李强;谭鹏飞;曲延增;;超大型铁件焊接残余应力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先锋;何志涛;秦力;张铁华;李宇千;税昱;;焊接残余应力的控制与消除[A];2008年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大会论文集[C];2008年
2 黎赣;贾晓亮;周俊明;张亦良;;圆筒容器焊接残余应力消除方法的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丁克勤;臧弋心;王洪柱;王振山;;焊接残余应力水平和消应力处理效果判别标准探讨[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4 杨振超;鲍蕊;;焊接残余应力分布随试样尺寸变化规律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5 谭胜禹;刘贵清;;爆炸消除焊接残余应力在大型工程建设项目上的应用[A];中国爆破新技术Ⅱ[C];2008年
6 田旺生;李黎霞;杨明旺;;钢结构焊接残余应力有限元分析[A];'2009全国钢结构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孙英学;;焊接残余应力有限元分析技术研究[A];第四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刘维;丁文斌;孙昕辉;杨帆;张海;李惠;;平板对接焊接残余应力和变形数值模拟及试验验证[A];2010年度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章正茂;;焊接残余应力对构件的影响及控制措施[A];全国焊接工程创优活动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陈祖福;田晓虎;;预置应力对焊接残余应力峰值的影响研究[A];第九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2册)[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雷正刚 李荣峰;武钢爆炸法消除焊接残余应力技术取得突破[N];世界金属导报;2002年
2 雷正刚;李荣锋;重大工程显威[N];中国冶金报;2002年
3 记者 夏纪福;超声消除应力技术通过鉴定[N];中国船舶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冯磊;大型旋转部件的焊接残余应力数值模拟及寿命分析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2 姬书得;水轮机转轮焊接残余应力调控措施的虚拟优化[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3 袁志军;球管焊接数值模拟及焊接残余应力影响因素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李永正;同一截面焊接结构完整性理论与试验研究[D];中国舰船研究院;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秋霞;铝合金焊接残余应力X射线衍射法检测参数优化研究[D];北华航天工业学院;2015年
2 王小伟;基于轮轨和残余应力模型的高速列车车体耐撞性仿真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3 常迎磊;多层包扎容器深环焊缝焊接残余应力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4 林少雄;球罐焊接残余应力数值模拟研究[D];福州大学;2013年
5 刘茂坤;考虑焊接残余应力的焊接节点疲劳性能评估[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6 刘宇;焊接残余应力影响316不锈钢腐蚀的局部电化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7 靳凯;多阶多点激振消除圆筒容器焊接残余应力[D];山东大学;2016年
8 朱晨星;核反应堆压力容器J型坡口焊接残余应力分布规律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9 张沛心;典型焊接接头疲劳裂纹扩展中焊接残余应力及其重分布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6年
10 李小飞;基于虚拟仪器的焊接残余应力测试系统[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5701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1570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