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铸造论文 >

电加工8418钢的能量分配与表面粗糙度模型

发布时间:2018-03-12 21:52

  本文选题: 切入点:表面粗糙度 出处:《材料导报》2017年1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针对电火花加工8418钢构建一种采用不同电极材料加工时的表面粗度模型。采用实验与有限元仿真分析相结合的手段,首先通过实验分别得到紫铜电极、CuW70电极加工8418钢的表面粗糙度Ra,然后采用ANSYS软件仿真分析单脉冲放电加工8418钢的电蚀凹坑半径与深度,结合表面粗糙度模型计算出仿真Ra,通过对比实验得到的表面粗糙度Ra,分析得出紫铜电极、CuW70电极加工8418钢时工件上的能量分配系数η分别为33%和24%。最后对能量分配系数和表面粗度模型进行了实验验证,通过误差分析,不同电极加工的表面粗糙度最大误差为9.59%,证明了能量分配系数和表面粗度模型是准确的。通过对比实验和分析结果,得出不同电极材料对能量分配系数的影响,同时随着脉冲放电能量的增加,η对凹坑半径与深度的影响增大,采用紫铜电极与CuW70电极加工8418钢时Ra差异增大。
[Abstract]:A surface coarseness model was constructed for EDM 8418 steel with different electrode materials.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experiment with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analysis was used. The surface roughness Ra. of 8418 steel machined with copper electrode CuW70 was obtained by experiments, and the electroetching pit radius and depth of 8418 steel were simulated by ANSYS software.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surface roughness model, the simulated Ra. by comparing the surface roughness Raobtained from the experiments, the energy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 畏 of the workpiece processed with copper electrode CuW70 electrode is 33% and 24, respectively. Finally, the energy distribution is obtained. The coefficient and surface coarseness model are verified by experiments. Through error analysis, the maximum error of surface roughness of different electrode machining is 9.59, which proves that the energy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 and surface coarseness model are accurat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electrode materials on energy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 are obtained by comparing the experimental and analytical results.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increase of pulse discharge energy, the effect of 畏 on pit radius and depth increases, and the Ra difference increases when copper electrode and CuW70 electrode are used to process 8418 steel.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
【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2015JJ202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75165)
【分类号】:TG142.1;TG6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必柱;;对表面粗糙度有关参数的探讨[J];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06年05期

2 陈普;;试析表面粗糙度对零部件的影响[J];福建质量信息;2006年08期

3 刘锋;;浅谈表面粗糙度参数极值的确定[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7年06期

4 宋铁福;;对表面粗糙度有关参数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29期

5 许桂珍;;表面粗糙度的形成及控制探讨[J];职业;2010年11期

6 赵永彪;苗雅丽;;表面粗糙度的测量分析[J];制造业自动化;2011年06期

7 王琼礼;苏联制订表面粗糙度新标准[J];机床与工具;1959年23期

8 金希武,李达成;社会主义国家“表面粗糙度”标准统一建议拟订中的若干问题[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4年01期

9 ;表面粗糙度标准发展概况介绍[J];航空标准化;1985年03期

10 ;表面粗糙度标准发展概况介绍[J];航空标准化;1985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德岩;彭胜商;;表面粗糙度光学测试技术现状及展望[A];第五届全国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1992年

2 张大舜;;机加零件表面粗糙度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A];第三届十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科技论坛暨黑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潘永强;杭凌侠;吴振森;王鹏;;离子轰击对光学表面粗糙度的影响[A];中国真空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伏德贵;庞英伯;袁道成;杨维川;;非接触式激光表面粗糙度兼位移测量装置[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1999)[C];1999年

5 李振宗;;铸造表面粗糙度及其测量方法的研讨(摘要)[A];上海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一、二、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6年

6 韩进宏;张先峰;王运凯;;表面粗糙度数据采集与处理C++算法研究[A];2007'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二)[C];2007年

7 陈曙光;刘平;田保红;;HPb61-2.5-0.5-0.2黄铜切削表面粗糙度的研究[A];第三届中国热处理活动周暨第六次全国热处理生产技术改造会议论文专辑[C];2005年

8 吴越;张清东;刘军;戴江波;;冷轧带钢表面粗糙度实测研究[A];中国金属学会2003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4)[C];2003年

9 韩进宏;张先峰;王运凯;;表面粗糙度频谱分析C++算法设计[A];2007'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二)[C];2007年

10 张贵彦;袁宏韬;缪同群;;光学表面粗糙度的全积分测量法研究[A];上海市激光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山西焦煤集团公司西曲矿 白栓柱;表面粗糙度形成原因及降低措施[N];山西科技报;2004年

2 刘友存 译;奥钢联冷轧厂带钢表面粗糙度的在线测量[N];中国冶金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徐晓梅;反射式强度调制型光纤传感孔内表面粗糙度检测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高昭;基于空间平均静态及动态散斑法表面粗糙度测量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3 单英春;EB-PVD Ni-Cr薄板沉积的多尺度模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果;基于斜射式散射法的曲表面粗糙度检测原理及系统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2 那冉;激光抛光38CrMoAl的工艺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3 谢文斌;难加工材料切削试验研究及其工艺参数优化[D];南昌航空大学;2015年

4 张平;7055铝合金表面粗糙度和切削力模型构建及有限元分析[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5 胡志远;高速车削3Cr13不锈钢切削力及表面粗糙度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6 陈晨;材料微观参数及工况条件对高精度铝合金矩形管内表面粗糙度演化的影响探究[D];重庆大学;2015年

7 宋建伟;预应力淬硬磨削加工中预应力对表面粗糙度影响机理分析[D];东北大学;2014年

8 朱南南;超光滑表面特征光学检测的实验研究[D];烟台大学;2016年

9 王冬;AA5083铝合金切削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参数优化[D];天津大学;2014年

10 龙江;Al6061板材冷轧与再结晶退火试验研究及材料微观参数对表面粗糙度演变的影响[D];重庆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6034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16034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6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