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金元素Cr、Mo对Fe-Al金属间化合物强韧性作用机理的理论研究
本文选题:Fe-Al金属间化合物 切入点:密度泛函理论 出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Fe-Al金属间化合物具有优良的耐热腐蚀、冲蚀以及抗高温氧化性能,且其以Fe、Al这两个工业上最常用的金属为基本成分,因此与其它金属间化合物相比,还具有成本低廉的优势。作为结构材料,Fe-Al金属间化合物被研究已有数十年,然而其在工业化应用方面始终未有显著突破。鉴于其具有的诸多优异性能,我国对Fe-Al金属间化合物的基础研究及材料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改善室温脆性是Fe-Al金属间化合物应用于工程材料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以及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从固溶强化、晶界偏析以及相界面强化的角度,系统研究了Cr、Mo对B2型FeAl以及DO3型Fe_3Al的强韧性作用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分别研究了合金元素Cr、Mo在B2-FeAl和DO3-Fe_3Al晶胞内置换固溶时,Cr、Mo对FeAl以及Fe_3Al结构稳定以及弹性性质的影响及其微观机理。结果显示Cr、Mo均优先替代FeAl及Fe_3Al中的Al原子,合金元素的添加有提升FeAl和Fe_3Al强度和塑性的作用,而Mo的这种作用更强。Cr、Mo的添加增强Fe-Al强度和塑性的原因是分别加入这两种合金元素均增加了FeAl和Fe_3Al中原子间的结合能力,从而提高了FeAl及Fe_3Al的稳定性。(2)基于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采用自主开发的键距差计算和分析系统,分别研究了合金元素Cr、Mo固溶对B2-FeAl和DO3-Fe_3Al价电子结构及塑性的影响,根据Cr、Mo添加后FeAl及Fe_3Al的三元合金体系中晶格电子数和共价键电子对数的增加,分析表明Cr、Mo均有提高FeAl及Fe_3Al塑性和结构稳定性的作用。(3)研究Cr、Mo分别处于FeAl∑3(1 10)晶界及Fe_3Al∑5(012)晶界时,对晶界稳定及偏析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Cr、Mo偏聚于FeAl晶界和Fe_3Al晶界的体系均稳定,且这两种元素均优先替代Al原子,Cr和Mo分别对FeAl晶界和Fe_3Al晶界起强化作用,Mo的强化效应更突出。电子结构显示Cr、Mo的添加,使Cr-d和Mo-d轨道电子也参与了FeAl晶界和Fe_3Al晶界体系的轨道电子杂化,以及增加合金元素与Fe、Al间的电荷密度,因此增强了FeAl晶界和Fe_3Al晶界体系中原子的结合能力。(4)研究Cr2Al相和Mo相分别对FeAl以及Fe_3Al相界面结合能力和电子结构的影响,确定了FeAl/Cr2Al、FeAl/Mo以及Fe_3Al/Cr2Al、Fe_3Al/Mo相界面的稳定结构。结果表明Cr2Al、Mo均对FeAl相界起强化作用,且Cr2Al的强化效应非常明显,Cr2Al、Mo对FeAl相界面的强化效应可归因于FeAl/Cr2Al界面处Cr、Al与Fe间电子排布形态与FeAl/FeAl界面处不同,其电子云的方向性变得不明显;而在FeAl/Mo界面处,Mo-Fe和Mo-Al间的电子云方向性较FeAl/FeAl界面处减弱。Mo对Fe_3Al相界面起强化作用,而Cr2Al则使Fe_3Al相界面发生弱化,这是由于Fe_3Al/Cr2Al界面处的Cr-Fe与Al-Fe间的电荷密度与Fe_3Al/Fe_3Al界面处Fe-Al间的电荷密度基本保持不变,而界面的宽度明显增加;而Fe_3Al/Mo与Fe_3Al/Fe_3Al界面相比界面宽度基本保持不变,而Fe_3Al/Mo界面处Mo-Fe间的电荷密度较Fe_3Al/Fe_3Al界面处Fe-Al间的电荷密度明显增加。(5)研究Cr、Mo在FeAl/Fe_3Al相界面的占位,分析其对FeAl/Fe_3Al相界面结合能及电子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Cr、Mo在FeAl/Fe_3Al相界处,均优先替代Al原子的位置,替代后均显示对FeAl/Fe_3Al相界面断裂强度有提升作用。分析电子态密度和电荷密度发现:Cr、Mo替代对FeAl/Fe_3Al相界面断裂强度增大的影响可归因于Cr、Mo的添加均增加了FeAl/Fe_3Al界面态密度的成键峰个数,分化了相界面的Al、Fe原子的态密度状态,且增加了FeAl/Fe_3Al相界面部分Cr-Fe和Cr-Al间以及Mo-Fe和Mo-Al间的电荷密度。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G1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力茹;刘琳;;Analysis of Coating Microstructure of Hot-Dip Aluminum of Deformed Low-Carbon Steel Containing Rare Earth[J];Journal of Rare Earths;2005年S1期
2 刘峰晓,刘咏,黄伯云,周科朝,贺跃辉;Fabrication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FeAl/TiC composites[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05年01期
3 ;Thermodynamic Properties and Mixing Thermodynamic Parameter of Binary Metallic Melt Involving Compound Formation[J];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International);2005年02期
4 ;Electronic structures of Heusler alloy Co_2FeAl_(1-x)Si_x surface[J];Rare Metals;2012年02期
5 刘伯昌;对“提高FeAl_(16)合金磁性能的探讨”一文的讨论[J];金属学报;1977年04期
6 ;热处理对富Fe的FeAl和FeAl+B的影响[J];唐山工程技术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7 ;ACTIVATION ENERGY OF FeAl ALLOYS DURING SUPERPLASTIC DEFORMATION[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1997年04期
8 ;DEFORMATION BEHAVIOR OF FeAl INTERMETALLIC ALLOY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1998年02期
9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OF FeAl BASED INTERMET ALLICALLOYS[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1999年S1期
10 ;Electronic bonding and property of FeAl[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付传起;孙俊才;王宙;;合金元素对真空烧结FeAl基摩擦材料摩擦学性能影响的研究[A];第九届真空冶金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王洪涛;杨冠军;李成新;李长久;;纳米结构FeAl金属间化合物涂层的冷喷涂制备[A];陕西省焊接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赵海云;王华明;;激光制备FeAl金属间化合物增强复合材料涂层[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下)——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王洪涛;杨冠军;李成新;李长久;;加速气体对冷喷涂纳米结构FeAl金属间化合物涂层组织结构及性能的影响[A];第七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二届表面工程青年学术论坛论文集(二)[C];2008年
5 肖程波;陈卫星;张国庆;;预氧化对HVOF喷涂的含CeO_2的FeAl涂层硫化行为影响[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陈红贤;吴林涛;沈荷红;杨霞珍;宁文生;;洗涤介质对FeAl基CO_2加氢反应催化剂性能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2分会:催化化学[C];2014年
7 付传起;孙俊才;王宙;;合金元素对真空烧结FeAl基摩擦材料摩擦学性能影响的研究(英文)[A];真空技术与表面工程——第九届真空冶金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田立辉;李长久;李成新;杨冠军;;大气等离子喷涂球磨Fe/Al合金制备FeAl涂层及其结构表征[A];第八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三届青年表面工程学术论坛论文集(三)[C];2010年
9 任榕;吴玉程;汤文明;郑治祥;;原位颗粒增强FeAl基纳米复合材料的显微结构与力学性能[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6分册)[C];2010年
10 吴运新;宋海霞;袁帅;巩前明;;机械合金化FeAl金属间化合物粉末制备及其注射成形性研究[A];2009全国粉末冶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煜;合金元素Cr、Mo对Fe-Al金属间化合物强韧性作用机理的理论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年
2 马兴伟;高速摩擦抛光金刚石膜用FeAl基合金抛光盘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文轩;CLAM钢表面Al_2O_3/FeAl防氚渗透膜层制备[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5年
2 蓝春香;杂质原子在B2-FeAl合金中扩散性质的理论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3 韦肖飞;钢/铝激光焊接头FeAl化合物脆性及组织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4 马齐;FeAl基复合材料的原位反应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4年
5 孙家涛;FeAl强韧化的电子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6 蔡志义;Co_2FeAl基薄膜的制备及微波软磁特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7 何元章;FeAl基多孔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8 汤剑锋;B2-FeAl低指数表面动力学性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D];湖南大学;2008年
9 韦航标;FeAl渗层的低温制备及其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10 田博涵;热喷涂技术制备FeAl涂层机械性能比较[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503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1650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