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铸造论文 >

单个弹丸撞击316L不锈钢引起的变形场

发布时间:2018-03-25 03:30

  本文选题:固体力学 切入点:变形场 出处:《爆炸与冲击》2017年01期


【摘要】:运用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试验机对单个弹丸撞击316L不锈钢表面进行了撞击实验;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了弹坑的三维形貌,测量不同振动频率下弹坑的直径及离面位移;采用云纹干涉法对弹坑周围的面内应变场进行测量,并分析振动频率及撞击方式对弹坑尺寸、塑性应变大小以及塑性应变区范围的影响;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单个弹丸垂直撞击试件表面的应变场进行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了弹坑周围残余应力的分布。结果表明:随振动频率的增加,弹坑直径和离面位移都增加,频率在50~55 Hz,弹坑直径有突变,离面位移和振动频率呈线性关系;振动频率越大,塑性应变越大,塑性应变分布范围均大于弹坑直径的2倍;同一振动频率下弹丸垂直撞击比倾斜撞击的塑性应变大,而塑性应变分布范围相差不大;面内残余应变场的数值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吻合较好,最大误差小于10%。
[Abstract]:The impact experiments of single projectile on the surface of 316L stainless steel were carried out by using a metal surface nanocrystalline test machine, the three-dimensional morphology of the crater was observed by laser confocal microscope, the diameter and off-plane displacement of the crater were measured under different vibration frequencies. The in-plane strain field around the crater is measured by moire interferometry, and the effects of vibration frequency and impact mode on the crater size, plastic strain and the range of plastic strain region are analyzed.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strain field on the surface of a single projectile perpendicular to the specimen. 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distribution of residual stress around the crater i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ain field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vibration frequency. The crater diameter and off-plane displacement increase, the frequency is 50 ~ 55 Hz, the crater diameter is abrupt, the off-plane displacement and vibration frequency are linearly related, the larger the vibration frequency, the larger the plastic strain, and the larger the plastic strain distribution range is than 2 times of the crater diameter. At the same vibration frequency, the plastic strain of the projectile is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oblique impact, and the distribution range of the plastic strain is not different, and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of the in-plane residual strain field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the maximum error is less than 10.
【作者单位】: 内蒙古工业大学理学院;内蒙古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162011,11562016)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20121514130001) 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3MS0107) 内蒙古工业大学基金项目(x201415)
【分类号】:TG142.7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伯明;戴福隆;;用云纹干涉法测复合材料的固化残余应变[J];实验力学;1992年03期

2 周春田,钟国成,勾秋静;云纹干涉法测定循环载荷下的弹塑性应变场[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2期

3 何世平;傅绍军;苏永刚;;应用云纹干涉法测量冷挤压孔周残余应力分布[J];实验力学;1987年03期

4 兰骏东,阮孟光;用贴片云纹干涉法研究复合材料单孔连接件的应力场[J];复合材料学报;1990年03期

5 蔺书田,韦朴,程前华;非隔振条件下实时云纹干涉法研究及其在复合材料研究中的应用[J];宇航材料工艺;1992年06期

6 徐光明,胡国华,王伯初,曹震;激光全息云纹干涉法研究采场围岩移动的尝试[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1993年Z1期

7 戴福隆;单光束错位云纹干涉法测板的斜率和曲率[J];力学学报;1987年06期

8 蔺书田,韦朴,程前华;云纹干涉法用于复合材料带孔板应变集中研究[J];宇航材料工艺;1991年03期

9 龚之明;叶邦础;;贴片云纹干涉法测定表面裂纹复合材料层板的面内位移场[J];强度与环境;1990年01期

10 康继东;陈华丽;;高残余应力小孔法测量时孔边塑性区的云纹干涉法与有限元分析[J];机械强度;199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福隆;王国韬;;高灵敏度云纹干涉法及其应用[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卷)[C];1997年

2 罗至善;;云纹干涉法的进展、仪器化及其工程应用前景[A];第四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王召煜;李国禄;王海斗;刘金海;徐滨士;康嘉杰;;云纹干涉法测量残余应力的研究进展[A];2011年全国青年摩擦学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秦玉文;余显斌;樊海波;郭广平;;细观力学纳米测量技术中的外差云纹干涉法[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5 陈巨兵;;三方向光栅云纹干涉系统及其应用[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上)[C];2007年

6 马兆芳;邢永明;姜爱峰;郎风超;孙维芳;李晔;;利用显微云纹干涉法对一种硼/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单纤维界面热残余应力的测量[A];力学与工程应用(第十三卷)[C];2010年

7 刘绍伦;张国栋;何玉怀;李禾;李仁增;;高温断裂韧度的高温云纹干涉法测定与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陈金龙;宫文然;刘伟宁;;夹芯结构脱粘处开裂损伤的几何尺寸效应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唐敏锦;谢惠民;朱建国;;热障涂层失效模式的云纹干涉实验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郭智强;谢惠民;刘宝琛;戴福隆;;多晶金属材料力学行为的云纹干涉法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卿新林;云纹干涉法的倍增技术及在新材料实验研究中的应用[D];清华大学;1993年

2 邬柱;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实验及云纹干涉法现场测试技术研究[D];清华大学;1993年

3 王国_";高温云纹干涉法及其应用[D];清华大学;1998年

4 任晓辉;三维应变分析和曲面位移测量的云纹干涉法[D];清华大学;1989年

5 邹大庆;云纹干涉法高温实验技术研究与应用[D];清华大学;1996年

6 刘杰;多功能宏观/细观云纹干涉测试系统的研究及其应用[D];清华大学;1999年

7 史训清;细观光测技术及在微电子组件实验研究中应用[D];清华大学;1995年

8 吕建刚;复合材料胶接及异材焊接界面形变与断裂的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1994年

9 谢惠民;高温振幅型光栅和位相型光栅的研制及应用[D];清华大学;199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曹宇东;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宏细观及动态光测力学新技术[D];天津大学;2005年

2 杨玉平;CBGA热力耦合失效的实验研究和有限元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3 朱静;SiC/Ti-15-3中相邻纤维界面热残余应力的相互影响[D];内蒙古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613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16613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9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