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铸造论文 >

58SiMn高强度钢车削表面完整性的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08 22:27

  本文选题:表面完整性 切入点:高强度钢 出处:《表面技术》2017年01期


【摘要】:目的研究58Si Mn高强度钢表面完整性评价指标受切削参数影响的变化规律。方法分别设计单因素和正交试验,采用涂层硬质合金刀具对58Si Mn高强度钢进行车削加工试验,通过采集相关数据,分别讨论了切削深度、进给速度和切削速度变化对表面粗糙度、残余应力、显微硬度和表层微观组织变化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进给速度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最显著,切削速度次之,切削深度的变化对表面粗糙度无直接影响。已加工表面的残余应力随切削速度和进给量的增大而增大。显微硬度随切削深度的增大而减小,随进给量的增大而增大,层深上的显微硬度则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表层微观组织受切削速度影响不大,未出现明显的相变和晶粒歪曲。结论降低进给速度是减小工件表面粗糙度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提高切削速度并不能使表面粗糙度明显减小。工件表面的轴向和切向残余应力均为拉应力,为提高零件使用性能,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之转化为压应力。
[Abstract]:Aim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cutting parameters on the surface integrity evaluation of 58Si mn high strength steel.Methods single factor and orthogonal test were designed, and the turning test of 58Si mn high strength steel with coated cemented carbide tool was carried out. The cutting depth was discussed by collecting relevant data.The effects of feed rate and cutting speed on surface roughness, residual stress, microhardness and microstructure of the surface.Results the influence of feed speed on surface roughness is the most obvious, and cutting speed is the second, and the change of cutting depth has no direct effect on surface roughness.The residual stress of the machined surfac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cutting speed and feed rate.The microhardness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cutting depth and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feed rate. The microhardness on the layer depth decreases first and then increases.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surface layer is not affected by the cutting speed, and there is no obvious phase transformation and grain distortion.Conclusion reducing the feed rate is the most direct and effective method to reduce the surface roughness of the workpiece, and increasing the cutting speed can not obviously reduce the surface roughness.The axial and tangential residual stresses on the surface of the workpiece are both tensile stress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arts, corresponding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transform them into compressive stresses.
【作者单位】: 北京理工大学先进加工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05035)~~
【分类号】:TG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于;较低温预热的焊接高强度钢[J];上海金属;1997年06期

2 王金花;两种高强度钢有望用作高尔夫球头嵌入材料[J];材料工程;2000年06期

3 ;武钢新一代调质高强度钢通过全国容器标准化评审[J];钢铁研究;2001年04期

4 于燕;刘家斌;郎雪琴;;超细高强度钢制造重型车冲焊桥壳的可行性研究[J];热处理技术与装备;2007年03期

5 于燕;王雪阳;王明罡;;超细高强度钢制造重型车冲焊桥壳的可行性研究[J];电焊机;2007年11期

6 王广生;;航空高强度钢原材料和热加工的缺陷及改进措施[J];航空材料;1983年02期

7 卢贤昭;;高强度钢焊接区的若干问题[J];化肥设计;1982年04期

8 ;锰钼钒型高强度钢焊接[J];焊接;1975年03期

9 秦月文 ,刘佑厚;高强度钢无氰镀镉-钛的研究[J];航空材料;1980年03期

10 ;美国的高强度钢[J];水电机电安装技术;198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武亚鹏;侯建伟;;高强度钢的焊接分析及在混凝土泵车行业中的应用[A];第十五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陈松祺;;解决“高强度钢防腐特种工艺”几点体会[A];2009年全国电子电镀及表面处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3 惠卫军;翁宇庆;董瀚;;高强度钢的长疲劳寿命化技术[A];2011年全国高品质特殊钢生产技术研讨会文集[C];2011年

4 衣鸿飞;鲁连涛;植柏宇;;超声加载频率对高强度钢超高周疲劳性能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摘要及论文集[C];2010年

5 李光瀛;刘浏;于桂玲;王卫卫;赵平;董书通;;抗震建筑结构用高强度钢的开发——低镍铬红土矿资源利用之一[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6 涂贵生;王举;龙聘魁;王显成;魏汉君;;高强度钢低氢脆镀镉钛工艺的应用[A];2010’(贵阳)低碳环保表面工程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王中丙;柴毅忠;陈贵江;傅杰;康永林;周德光;;低碳高强度(HSLC)热轧薄板的生产与研究进展[A];中国金属学会第一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张汉谦;江来珠;;石油储罐工程用高强度钢研究和应用进展[A];第十一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1册)[C];2005年

9 Georg Bytomski;Stanislas Mauuary;Gerlinde Djumlija;;生产先进高强度钢种(AHSS)的冷轧技术和自动化[A];200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潘益民;顾军;崔世云;许中直;李建军;童飞;周星星;;2+4×0.17UT特高强度钢帘线的开发[A];2014年全国钢材深加工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卢子能;三宝集团高强度钢项目昨竣工投产[N];闽南日报;2008年

2 杜锋;高强度钢在汽车中的应用将迅速增长[N];世界金属导报;2004年

3 杨雄飞;卡车与商用车纵梁用高强度钢研发[N];世界金属导报;2012年

4 丁根;我国台湾将加速研发汽车用高强度钢[N];中国冶金报;2006年

5 杜锋;高强度钢中锰偏析定性和定量分析[N];世界金属导报;2012年

6 杨雄飞;回收汽车用先进高强度钢的重要性[N];世界金属导报;2013年

7 徐明宇;开展专题研究 提高高强度钢应用比例[N];中国冶金报;2008年

8 郭廷杰;日本新型建筑用780N/mm~(2)高强度钢[N];世界金属导报;2010年

9 姜俏梅;日本开发出高强度钢[N];中国冶金报;2000年

10 柴尚真;盛世奥运彰显民族脊梁[N];大众科技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鲁可心;基于GTN损伤模型的高强度钢热冲压成形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王新宇;某高强度钢铣削过程仿真与试验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6年

3 侯红苗;热成形工艺对高强度钢性能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3年

4 夏春和;高强度钢螺栓抗疲劳成型工艺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5 李效文;22MnB5高强度钢电阻点焊性能探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6 肖碧媛;22MnB5高强度钢热变形行为及冲压工艺仿真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7 杨河;高强度钢压型板辊弯成形缺陷分析及控制[D];北方工业大学;2014年

8 马云旺;高强度钢汽车纵梁的成形及回弹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9 王强;高强度钢试样喷丸残余应力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D];燕山大学;2006年

10 史永凌;先进高强度钢辊弯成型有限元仿真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236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17236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3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