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密细晶W-25Cu触头材料的电接触性能
本文选题:高致密 + 细晶 ; 参考:《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7年03期
【摘要】:由水热-共还原法制备出的原位共生W-25Cu复合粉末,经冷等静压、真空热压联合包套挤压工艺获得相对密度大于98%,导电率为42.7%IACS,硬度为246HB的高致密细晶W-25Cu电触头材料。材料显微组织中W相和Cu相分布均匀,颗粒细小(1~3μm)。在JF04C型电接触试验机上进行电接触实验,研究其在直流、阻性负载条件下的电接触性能。结果表明:提高钨铜合金致密度、细化晶粒可以减小并稳定接触电阻;燃弧时间和燃弧能量均随电压的增大而增大,分断过程燃弧能量和燃弧时间均小于闭合过程燃弧时间和能量。W-25Cu电触头材料经电侵蚀后,材料表面主要由Cu、W和WO_3三相组成。电接触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转移以熔桥转移、电弧转移和喷溅蒸发等形式为主;随着电压的增大,发生材料转移方向的转变,即由阴极转移变为阳极转移。
[Abstract]:The in-situ symbiotic W-25Cu composite powder prepared by hydrothermal co-reduction method was prepared by cold isostatic pressing and vacuum hot pressing combined with cladding extrusion process. The relative density was greater than 98, the conductivity was 42.7 IACSs, and the hardness was 246HB. The high density fine crystal W-25Cu contact material was obtained. The W phase and Cu phase are uniformly distributed in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material, and the particle size is 1 ~ 1 渭 m ~ (3) 渭 m ~ (-1). The electrical contact performance under DC and resistive load was studied by electrical contact test on JF04C electric contact test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tact resistance can be reduced and stabilized by increasing the density of tungsten and copper alloy, and the arc burning time and arc energy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voltage. The arc burning energy and arc burning time of breaking process are smaller than that of closed arc burning time and energy. After electric erosion, the surface of the contact material is mainly composed of CuW and WO_3. In the process of electric contact the material transfer is mainly in the form of fusion bridge transfer arc transfer and spatter evaporation. With the increase of voltage the material transfer direction changes from cathode transfer to anode transfer.
【作者单位】: 河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省有色金属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耐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基金】: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11100910500) 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2010A430004)~~
【分类号】:TM503.5;TG146.4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春萍,陈敬超,周晓龙,李玉华,鲜春桥;银基电接触材料[J];云南冶金;2005年01期
2 李司山;黄福祥;汪振;李敏;;电接触材料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8年S1期
3 李文生;李亚明;张杰;刘毅;董洪峰;;银基电接触材料的应用研究及制备工艺[J];材料导报;2011年11期
4 王松;付作鑫;王塞北;沈月;谢明;张吉明;;银基电接触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贵金属;2013年01期
5 朱家佩,欧阳锦林,张荣环,魏少森,方嘉宝;银及其合金基自润滑电接触材料的研究[J];固体润滑;1981年02期
6 赵怀志;银-铈电接触材料[J];物理;1990年06期
7 陶正炎;石振凯;高兴珍;朱旗;杨凯风;;新型金基电接触材料[J];航空材料学报;1990年S1期
8 陈敬超,孙加林,杜焰,周晓龙,甘国友;反应合成银氧化锡电接触材料导电性能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3年12期
9 李敏;黄福祥;李司山;汪振;;弱电接触材料的研究与发展[J];材料导报;2008年S3期
10 马荣骏;;银基电接触材料研究与应用的进展[J];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荣命哲;;电接触及电弧研究的新进展[A];电气技术发展综述[C];2004年
2 李恒;;粉体技术在低压电接触材料制造领域中的应用[A];第六届全国粉体工程学术大会暨2000年全国粉体设备-技术-产品交流会会议文集[C];2000年
3 芦娜;;电接触的可靠性[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电子元件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郑冀;高后秀;李群英;;银基电接触材料类流态组织及性能的研究[A];复合材料:生命、环境与高技术——第十二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刘伟利;陈乐生;;层状复合电接触材料的发展现状[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7分会场:复合材料与节能减排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6 马战红;任凤章;;两种方法制备AgSnO_2电接触材料材料组织性能比较[A];2011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7 余海峰;马学鸣;朱丽慧;陆尧;项兢;翁桅;;新型Ag-5%C电接触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弧磨损特性的研究[A];第九届材料科学与合金加工学术会议专刊论文集[C];2004年
8 卢邦洪;;电触点材料的发展动向及展望[A];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三届学术会议论文集——战略研究综述部分[C];1997年
9 刘伟利;张玲洁;魏志君;;新型Ag/(SnO_2)_(12)电接触材料:纳米增强颗粒呈纤维状定向排列[A];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1分会场:低成本、高性能复合材料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记者 赵一蕙;温州宏丰多地路演 冲刺电接触新材料第一股[N];上海证券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许洁;宏丰股份首发过会 客户资源突出稳定[N];证券日报;2011年
3 刘亦;温州宏丰:创新谋发展 绩优显实力[N];中国联合商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胡丹;坚守实业很美好[N];浙江日报;2012年
5 证券时报记者 戴兵;温州宏丰今日创业板招股[N];证券时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方佳 赵大芳;温州宏丰 电接触功能复合材料的领先企业[N];证券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王荣;宏丰股份 做低压电器的“心脏”[N];中国证券报;2011年
8 志杰;反应合成技术制备银氧化锡电接触材料获得突破[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严楷;模拟空间环境下电接触薄膜失效行为及机理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7年
2 刘雪燕;银/导电陶瓷复合电接触材料电弧损耗特性的光谱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钱宝光;新型铜基无银弱电接触材料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4 尹娜;新型银基导电陶瓷复合电接触材料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贺庆;Ag/LSCO电接触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6 姚芳;触点电接触失效预测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4年
7 王新平;空间滑动电接触材料的性能及其寿命增长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8 乔秀清;SnO_2形貌调控与改性及其在Ag基电接触材料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3年
9 管伟明;Ag-La_2NiO_4触点材料制备及其直流电接触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10 冯萃峰;失效手机电接触故障表面的污染物特性及形成机理[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航;电接触构件微振动的检测与损伤识别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程新乐;SPS烧结Cu-Mo-WC电接触材料组织与性能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
3 殷婷;Cu-W-TiC电接触材料组织及性能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
4 许红阳;合金元素对Cu/ATO电接触材料润湿性及组织性能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5 肖振;基于热压工艺的高性能铜基电接触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济南大学;2016年
6 王铁军;强电流滑动电接触下最优载荷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4年
7 吴迎昌;基于红外热像技术的电接触故障检测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8 杨璐;尘土腐蚀性对常用电接触材料的影响[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9 李彤辉;电接触材料可靠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窦富起;银基电接触材料在继电器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829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1782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