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粒轰击Fe基非晶电弧喷涂层性能强化
本文选题:喷丸 + 喷砂 ; 参考:《中国表面工程》2017年05期
【摘要】:为了减小热喷涂层残余应力对涂层质量的不利影响,采用喷丸(砂)微粒轰击与高速电弧喷涂相互循环交替的工艺制备了Fe基非晶涂层,使涂层残余拉应力变为残余压应力,喷丸(砂)强化涂层表面残余应力由未处理涂层表面残余拉应力277 MPa分别变为残余压应力-177 MPa(-91 MPa)。利用电子扫描显微镜、纳米压痕仪、摩擦磨损试验机等分别对涂层的微观形貌、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经过微粒轰击后的涂层表面致密平整,组织结构密实,喷丸(砂)强化涂层的孔隙率仅为1.0%(1.5%),结合强度可达44.6 MPa(56.4 MPa),经过微粒轰击后涂层硬度、弹性模量及摩擦磨损性能都有所提升。喷丸强化涂层局部过度的轰击会使涂层结合强度及摩擦磨损性能略有下降。
[Abstract]:In order to reduce the adverse effect of residual stress on the coating quality, Fe-based amorphous coatings were prepared by the process of alternating shot (sand) particle bombardment and high-speed arc spraying, which made the residual tensile stress of the coating change into residual compressive stress. The residual stress on the surface of the coating strengthened by shot peening (sand) was changed from the residual tensile stress of the untreated coating surface to the residual compressive stress of -177 MPa(-91 MPA, respectively. The microstructur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friction and wear properties of the coatings were measured by SEM, nano-indentation and friction and wear test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urface of the coating was compact and smooth, the microstructure was dense, the porosity of shot peening (sand) strengthened coating was only 1.0% and 1.5%, the bonding strength was up to 44.6 MPa(56.4 MPA, and the hardness of the coating was obtained after particle bombardment. The elastic modulus and friction and wear properties are improved. The bonding strength and friction and wear properties of the coating decreased slightly due to the local excessive bombardment of shot peening strengthened coating.
【作者单位】: 装甲兵工程学院机械产品再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装甲兵工程学院再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375492,51575527)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3-1068)~~
【分类号】:TG174.4;TG66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寿喜;王德志;卢军;阎作修;李永冬;;中国抛喷丸技术与装备现状分析[J];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2009年06期
2 Dietrich Sommer;阎蜀琴;;11.钢铁工业用喷丸机[J];钢管;1989年02期
3 Mark Lawenenz;Imants Ekis;牛万斌;;喷丸工艺规范的优化(一)[J];国外金属热处理;1992年04期
4 谢燮揆;;双重喷丸处理[J];机械制造;1992年12期
5 蒋顺龙;表面喷丸工艺在气门加工中的应用[J];柴油机;2001年02期
6 龙伟;小孔喷丸加工喷射强度的控制系统研究[J];机械;2001年04期
7 龙伟;小孔喷丸加工反射装置的运动结构研究[J];江苏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1年04期
8 ;科技动态[J];钢管;2007年04期
9 杨若凡;;6351铝合金喷丸层微结构的热松弛行为[J];热加工工艺;2008年14期
10 闫林林;;超声喷丸技术及其应用[J];制造技术与机床;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鲁连涛;张继旺;;微粒子喷丸车轴钢疲劳性能分析[A];第十五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摘要及论文集[C];2010年
2 游敏;郑小玲;;对接接头横向残余应力调控技术研究[A];中西南十省区(市)焊接学会联合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小勇;楚建新;叶军;陆艳杰;刘鑫;;铜应力缓解层对陶瓷-金属连接残余应力的影响[A];电子陶瓷,,陶瓷,金属封接与真空开头管用管壳的技术进步专辑[C];2006年
4 朱丽娜;徐滨士;王海斗;王成彪;;相关技术在残余应力检测中的应用[A];第八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三届青年表面工程学术论坛论文集(二)[C];2010年
5 潘勤学;栗勇;徐春广;肖定国;杨向臣;伍懿;;超声法焊缝残余应力检测技术研究[A];2011年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任小平;刘怡;;一种无损测试焊接板件残余应力的方法[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0年
7 游敏;郑小玲;;对接接头横向残余应力调控技术研究[A];湖北省暨武汉焊接学会成立二十五周年2005年焊接学术年会文集[C];2005年
8 宇慧平;韩长录;;超高强钢电阻点焊残余应力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9 王伟;;振动时效消除焊接件残余应力效果的验证[A];'2009全国钢结构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谢大吉;赵如发;胡德贵;王增梅;顾守仁;冯升波;;磁测残余应力法在工程中应用探试[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卷)[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高宏适;Si对喷丸处理渗碳钢剥蚀寿命的影响[N];世界金属导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艳华;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喷丸层塑性变形行为及其表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2 谢乐春;TC4钛合金与钛基复合材料喷丸强化及其XRD表征[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3 付鹏;高强双相钢喷丸强化及其XRD表征[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4 姜超平;等离子喷涂铁基非晶涂层结构与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5 张诚;非晶涂层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6 李峰;基于定位强化感应加热技术的磨削表面残余应力控制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7 王军强;大型壳体结构焊接变形及残余应力调控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8 董亚波;2A14铝合金厚板残余应力表征及消减工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9 林松盛;Ti-TiN-Zr-ZrN抗冲蚀多层膜的制备、结构及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10 潘龙;脉冲电流法调控碳钢残余应力的机理及相关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浩锋;马氏体时效不锈钢的喷丸强化[D];浙江大学;2015年
2 刘磊;钢轨钢高能喷丸后组织结构转变机理及性能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5年
3 阚晓阳;纯钛空化水喷丸空蚀和强化的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5年
4 韩东序;CL60车轮运行失效后组织性能及喷丸强化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5年
5 李俊;喷丸对纯钛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及其生物活性的强化[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6 王利平;喷丸残余应力场及表面粗糙度数值模拟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7 刘威;齿轮材料喷丸电子束复合工艺组织与性能[D];重庆理工大学;2015年
8 徐洁;射流喷丸表面质量预测研究[D];黑龙江科技大学;2015年
9 周凌风;15-5PH高强钢中心孔喷丸构件的疲劳寿命预测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10 邓红华;喷丸处理对铝合金抗再腐蚀性能的规律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986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1798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