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铸造论文 >

脉冲等离子爆炸工艺表面改性H13钢

发布时间:2018-04-29 01:06

  本文选题:脉冲等离子爆炸 + 表面改性 ; 参考:《钢铁》2017年02期


【摘要】:为研究脉冲等离子爆炸工艺制备H13钢(4Cr5Mo Si V1)表面改性层的组织和性能,通过对显微组织形貌、相结构、残余应力、硬度和耐磨性的分析,对脉冲等离子爆炸工艺的改性机制和影响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脉冲等离子爆炸工艺使H13钢表面发生快速熔凝和快速淬火过程,在材料表面形成厚度均匀、组织致密、高硬度的改性层;改性层中马氏体细化,同时由于不同物理变化过程分别形成残余奥氏体和逆变奥氏体;随着脉冲次数的增加,材料表面的残余应力经历了由压应力先增大后减小然后转变成拉应力的过程;改性层的厚度和硬度随脉冲次数的增加而提高,但同时表面熔化程度加剧,表层低硬度熔凝区厚度增加。当脉冲次数为8次时,H13钢具有最优的耐磨损性能。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H13 steel (4Cr5Mo Si V 1) surface modified layer prepared by pulsed plasma explosion, the microstructure, phase structure, residual stress, hardness and wear resistance were analyzed. The modification mechanism and influence of pulsed plasma explosion a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ulsed plasma explosion process results in rapid melting and quenching process on the surface of H13 steel, resulting in uniform thickness, dense microstructure, high hardness and fine martensite in the modified layer. At the same time, the residual austenite and the inverse austenite are formed in different physical processes, and the residual stress on the surface of the material increases first and then decreases and then changes to tensile stress with the increase of pulse number. The thickness and hardness of the modified layer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pulse number, but the melting degree of the surface increases 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low hardness melting zone increases. The H13 steel has the best wear resistance when the pulse number is 8 times.
【作者单位】: 江西省铜钨新材料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现代冶金与材料制备重点实验室;南昌航空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国际科技合作资助项目(2013DFR50900) 江西省对外科技合作计划资助项目(20121BDH80031、20133BDH80012) 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151BBB50264)
【分类号】:TG17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姜雯;赵昆渝;业冬;李俊;苏杰;雍岐龙;;热处理工艺对超级马氏体钢逆变奥氏体的影响[J];钢铁;2015年02期

2 周健;马党参;张才明;康爱军;李向阳;陈再枝;;不同退火工艺对H13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J];金属热处理;2012年05期

3 江海涛;唐荻;刘强;刘仁东;严玲;;TRIP钢中残余奥氏体及其稳定性的研究[J];钢铁;2007年08期

4 孔德军;张永康;冯爱新;;H13热作模具钢激光表面改性处理技术[J];材料导报;2005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璐;宁江利;冯运莉;郑申白;徐博;;不同初始状态中碳钢双向温轧组织的退火稳定性[J];金属热处理;2017年01期

2 赵佳莉;张福成;于宝东;刘辉;;70Si3MnCrMo钢中贝氏体及其回火稳定性[J];钢铁;2017年01期

3 左倩;刘剑;兰乔;周宇;杨刚;;塑料模具钢S136与Fs136的退火/淬火组织及力学性能对比[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6年12期

4 田迎新;曾维和;刘金林;翟柏顺;王建生;曾小勤;;等温淬火球墨铸铁热处理工艺研究[J];热加工工艺;2016年24期

5 杨哲;曹睿;刘振宝;梁剑雄;胡家齐;;热处理对2000MPa超高强度不锈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J];钢铁;2016年10期

6 李霞;王溪刚;刘红yN;;两相区退火温度对TRIP钢组织性能的影响[J];钢铁;2016年10期

7 季业益;陆宝山;孙书娟;李强伟;;V-Ti增强相含量对表面改性模具性能的影响[J];钢铁钒钛;2016年05期

8 陈斌;赵征志;闫远;梁江涛;李枫;唐荻;;不同贝氏体区等温温度下TRIP钢的组织和性能[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6年09期

9 关常君;韩英;修文翠;王起;吴化;;精锻齿轮用H13模具钢的热处理工艺[J];金属热处理;2016年07期

10 赵奇;李辉;尹红霞;代永娟;纪仁龙;;含Al双相钢相变行为及退火温度对力学性能的影响[J];金属热处理;2016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汉;王西霞;曲锦波;;硼对低焊接裂纹敏感性高强钢组织性能的影响[J];钢铁;2013年12期

2 朱绪祥;刘东升;;低C含7.7%Ni低温钢经两相区淬火后的组织性能[J];钢铁;2013年11期

3 JIANG Wen;ZHAO Kun-yu;YE Dong;LI Jun;LI Zhi-dong;SU Jie;;Effect of Heat Treatment on Reversed Austenite in Cr15 Super Martensitic Stainless Steel[J];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International);2013年05期

4 ;Influence of Tempering Process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00Cr13Ni4Mo Supermartensitic Stainless Steel[J];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International);2010年08期

5 宋雯雯;闵永安;吴晓春;;H13钢中的碳化物分析及其演变规律研究[J];材料热处理学报;2009年05期

6 惠卫军,于同仁,苏世怀,董瀚,翁宇庆;中碳钢球化退火行为和力学性能的研究[J];钢铁;2005年09期

7 唐荻,米振莉,陈雨来;国外新型汽车用钢的技术要求及研究开发现状[J];钢铁;2005年06期

8 景财年,王作成,韩福涛;相变诱发塑性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金属热处理;2005年02期

9 孙鹏,李麟,符仁钰,韦习成;HSLA-TRIP钢动态拉伸性能和残余奥氏体转变[J];钢铁;2004年10期

10 A.Molinari,M.Pellizzari,F.Raimondi,M.Pirovano,赖勇来;热作模具钢的热处理与表面工程[J];国外金属热处理;2004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镜亮;;某些非金属矿物的表面改性及应用[J];矿产综合利用;1990年04期

2 胡正飞,吴杏芳;等离子体表面改性在材料保护研究中的进展[J];表面技术;2000年05期

3 刘伯元;中国粉体表面改性设备的进展[J];中国粉体技术;2003年03期

4 ;《表面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厂会协作项目出成果[J];科技和产业;2003年04期

5 彭惠民;对金属表面改性的新方法[J];铁道机车车辆工人;2005年04期

6 张赢超;叶红齐;陈加娜;周涛;;铝粉的表面改性[J];中国粉体技术;2007年02期

7 李延报;李怀栋;程新;刘文浩;李东旭;许仲梓;;无定形磷酸钙的硬脂酸表面改性及其改性后的稳定性研究[J];无机材料学报;2009年04期

8 刘建平;;表面改性在染整中应用研究[J];染整技术;2010年07期

9 张敏;王晓刚;陈进;邓丽荣;陆树河;华小虎;;表面改性对β-SiC微粉流动性的影响[J];硅酸盐通报;2011年03期

10 胡楠;何力军;钟景明;孙本双;王立惠;许德美;;超细铝粉表面改性的各种方法及其研究进展[J];材料保护;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伯元;徐凌秀;黄学祥;李成伟;;中国粉体表面改性设备的进展[A];第九届全国粉体工程学术会暨相关设备、产品交流会论文专辑[C];2003年

2 刘新海;杨友生;李一波;杨康平;;硅灰石粉体表面改性红外光谱分析与机理研究[A];中国颗粒学会2004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文集[C];2004年

3 张赢超;叶红齐;陈加娜;周涛;;铝粉的表面改性[A];中国颗粒学会2006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郑水林;;无机粉体表面改性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A];2011年全国镁盐行业年会暨环保·阻燃·镁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刘伯元;;中国粉体表面改性的最新进展[A];2003年全国粉体设备—技术—产品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6 刘董兵;骆剑军;;国内无机粉体干法表面改性面临的问题分析[A];2006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大会暨第九届全国非金属矿加工应用技术交流会论文专辑[C];2006年

7 张玉忠;郑水林;刘桂花;;无机复合超细阻燃填料的表面改性研究[A];颗粒学前沿问题研讨会——暨第九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郑水林;;粉体表面改性技术进展[A];颗粒学前沿问题研讨会——暨第九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周涛;叶红齐;Rajesh Dave;Robert Pfeffer;;粘性颗粒表面改性后的流态化性能[A];中国颗粒学会2004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文集[C];2004年

10 李宝智;;用偶联剂对非金属矿粉体进行表面改性及应注意的问题[A];2001年海南全国粉体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李宝智;粉煤灰为橡胶强筋骨[N];中国矿业报;2003年

2 晓舟;五种高新材料极具潜力[N];中国包装报;2003年

3 邹海魁;碳酸钙表面改性当重视[N];中国化工报;2000年

4 王雪飞;瓣膜材料“升级”有望[N];健康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湘鲁;低成本聚合物电泳芯片的制作、表面改性及其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2015年

2 吴翠平;SLG型粉体表面改性机流场特性与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3 王莲;原子氧自由基阴离子诱导的微生物失活及材料表面改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4 李皓;编织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面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5 王长全;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对材料表面改性及其建模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谢东;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表面改性及其耐磨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姚书典;钛基贵金属氧化物涂层阳极的失效机制与表面改性[D];上海大学;2007年

8 杨春莉;羟基磷灰石表面改性、功能化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9 王瑶;聚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的表面改性及生物相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10 王永忠;表面改性TiO_2光催化作用及对PVC塑料性能影响[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正芳;光及大分子调控的表面改性及其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穆小燕;基于新型光化学方法的材料表面微/纳米制造[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王新星;纳米重晶石的合成及表面改性[D];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15年

4 李文龙;导电工程塑料PET、ABS制备工艺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5 方翠琴;聚丙烯腈基碳纤维表面改性方法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6 毛艳红;氨基酸接枝和二氧化硅包覆纳米碳酸钙的合成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7 徐志华;有机硅树脂表面修饰氢氧化镁复合材料的合成与应用[D];兰州大学;2015年

8 荣孟欣;用于裸眼3D显示的炭黑表面改性及其特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9 张东生;氢氧化镁的表面改性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10 李鹏章;分子筛的表面改性及其吸附性能的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8176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18176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9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