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脉冲类激光熔覆镍基合金层的组织及性能
本文选题:高能脉冲类激光 + 熔覆 ; 参考:《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7年02期
【摘要】:为了提高304不锈钢表面的综合性能,采用高能脉冲类激光熔覆沉积技术在304不锈钢表面制备了镍基合金熔覆层.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销-盘磨损试验机与电化学测试系统对镍基合金熔覆层的显微组织、相结构、耐磨损性能和电化学腐蚀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镍基合金熔覆层与304不锈钢基材呈良好的冶金结合,熔覆层的相对耐磨损性为304不锈钢基材的4.4倍.熔覆层组织由γ-Ni基体相、Ni_3Mo、Fe_7Mo_3和Cr_(23)C_6碟状增强相与不规则棒状增强相组成.增强相是提高耐磨损性能的主要原因,增强相与基体相的电极电位差是导致腐蚀电流密度增加的主要原因.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properties of 304 stainless steel, Ni-base alloy cladding was prepared on 304 stainless steel by high energy pulsed laser cladding deposition. The microstructure, phase structure, wear resistance and electrochemical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Ni-base alloy cladding coating were studi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energy spectrometer and X-ray diffractometer, pin-disc wear tester and electrochemical testing syst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i-base alloy cladding layer has a good metallurgical bonding with 304 stainless steel substrate, and the relative wear resistance of the cladding layer is 4.4 times of that of 304 stainless steel substrate.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cladding layer consists of the 纬 -Ni matrix phase Ni3MoSZ, the Cr_(23)C_6 disk reinforcement phase and the irregular rod-like reinforcement phase. The enhancement phase is the main reason for improving the wear resistance, and the electrode pot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einforcing phase and the matrix phase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increase of corrosion current density.
【作者单位】: 沈阳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沈阳鼓风机集团核电泵业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1126)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B1100204) 国家科技专项基金资助项目(2013ZX06002-002) 沈阳市科技局计划项目(F16-032-0-00)
【分类号】:TG17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从镍基合金废料中提取特号镍[J];有色金属;1973年05期
2 黄奕清;新的镍基合金[J];有色冶炼;1986年08期
3 王青跃;;铁钴镍基合金中高含量钴的分光光度测定[J];上海金属.有色分册;1987年04期
4 杨建梁;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镍基合金中痕量铋[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1994年04期
5 王志英;镍基合金管加工破裂分析研究[J];稀有金属;1994年06期
6 陈太根;镍基合金在烟气脱硫技术中的应用[J];锅炉技术;2001年03期
7 耿东方,罗虹,严永茂,苌志军;平台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高温镍基合金中痕量硒[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2年04期
8 胡壮麒,彭平,刘轶,金涛,孙晓峰,管恒荣;镍基合金中γ’相界面的强化设计[J];金属学报;2002年11期
9 关长斌,马明臻,祝群喜,关华;铌对镍基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J];金属热处理;2004年03期
10 万军;镍及镍基合金的焊接[J];锅炉制造;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费浩;;镍基合金中铌的测定方法研究[A];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科学技术年报(2009)[C];2011年
2 唐侠;刘新;;X荧光光谱法分析镍基合金中铅[A];全国第六届X射线荧光光谱学术报告会与X射线光谱分析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詹廷伟;王佼;;三溴偶氮胂直接光度法测定镍基合金中铈[A];2009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曲艳燕;;镍基合金粒子的分裂机制(英文)[A];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5 孟军虎;吕晋军;王静波;杨生荣;;几种自润滑镍基合金显微组织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扫描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6 王东亚;黄国平;徐嘉鹏;;一种新型镍基合金高温氧化形为的研究[A];第三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7 柯伟;韩恩厚;王俭秋;;核电镍基合金材料的腐蚀失效和预防[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8 韩恩厚;王俭秋;柯伟;;核电站用690镍基合金的环境开裂机制[A];第十五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摘要及论文集[C];2010年
9 潘永明;王洪亮;马春雷;闫卫东;;镍基合金中铌对高温裂纹的影响[A];第九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2册)[C];1999年
10 叶玉芬;;镍基合金型异质焊缝焊接工艺研究[A];第十五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甘木;太钢新型铁镍基合金钢填补国内空白[N];中国船舶报;2013年
2 记者 郭小燕;超级不锈钢及镍基合金供不应求[N];中国冶金报;2014年
3 罗耀华;宝钢镍基合金油套管产品实现全覆盖[N];中国冶金报;2011年
4 通讯员 张萍;国内首个镍基合金大卷在宝钢下线[N];现代物流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振华;等径弯角挤压法制备的钛镍基合金的摩擦学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2 吕柏林;镍基合金及镍铝金属间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3 宋广平;EB-PVD制备镍基合金薄板组织与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4 沈婕;镍基合金中非金属夹杂物及其去除技术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8年
5 刘文冠;基于第一性原理的镍基合金晶界脆化机理的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4年
6 王明罡;元素Re对单晶镍基合金TCP相形态及蠕变行为的影响[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7 张姝;不同取向单晶镍基合金蠕变期间的组织演化与有限元分析[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8 宋新玉;镍基合金Inconel 718高速切削刀具磨损机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成佳佳;镍基合金高温塑性变形行为的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5年
2 曹获;多元铜镍基合金的高温氧化行为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3 徐高翅;Cu-Cr-Ni、Ni-Al-Nb和Nb-Cr-Ni三元镍基合金fcc相原子迁移率的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5年
4 蒋崇亮;一种含4%Ru的单晶镍基合金的组织与性能[D];沈阳工业大学;2016年
5 周京;Inconel601H镍基合金焊缝化学法晶粒细化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6 江云飞;基于热喷涂技术制备多孔性镍基合金材料的研究[D];中国民航大学;2015年
7 魏爱玲;镍基合金028材料在高含氯离子环境中的抗腐蚀性能[D];西安石油大学;2011年
8 李伟;镍基合金材料服役行为多尺度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9 赵秀霞;镍基合金在酸性条件下的腐蚀行为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10 王强;镍基合金高温性能预测[D];兰州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9277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1927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