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火对表面机械研磨处理工业纯锆显微组织和残余应力的影响
本文选题:工业纯锆 + 表面强化 ; 参考:《金属热处理》2017年02期
【摘要】:对经表面机械研磨处理(SMAT)的工业纯锆进行不同温度的退火处理,采用偏光光学显微镜(PM)和透射电镜(TEM)对其表层显微组织进行表征,利用X射线应力仪、显微硬度计分别测试距试样表面不同深度的宏观残余应力场及硬度。利用Voigt函数拟合X射线衍射峰,分析不同退火温度下微观应变和位错密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对于经退火的SMAT试样,随着退火温度的增加,试样表面残余压应力逐渐减小,且残余应力场深度、最大残余应力及其对应的深度均大幅度降低;不同退火温度下,微观应变及位错密度均随距表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小。
[Abstract]: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industrial pure zirconium treated by surface mechanical polishing ( SMAT ) was studied by means of polarized optical microscopy ( PM )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 TEM ) .
【作者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冶金工程学院;
【分类号】:TG146.414;TG580.68;TG15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张聪惠;于飞;解钢;王耀勉;何晓梅;;表面纳米化工业纯锆的显微组织与残余应力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4年09期
2 何晓梅;张聪惠;杨占林;刘晓燕;赵西成;于飞;;退火对表面机械研磨处理纳米化工业纯钛性能的影响[J];金属热处理;2013年04期
3 ;EFFECT OF NANOCRYSTALLINE AND TWIN BOUNDARIES ON CORROSION BEHAVIOR OF 316L STAINLESS STEEL USING SMAT[J];Acta Metallurgica Sinica(English Letters);2006年03期
4 张力;;浅析表面纳米化对金属疲劳性能的影响[J];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09期
5 温爱玲,陈春焕,郑德有,沈继原,任瑞铭;高能喷丸表面纳米化对工业纯钛组织性能的影响[J];表面技术;2003年03期
6 冯淦,石连捷,吕坚,卢柯;低碳钢超声喷丸表面纳米化的研究[J];金属学报;2000年03期
7 唐通鸣,章文辉,张永康;提高金属材料疲劳寿命的新技术[J];电加工;1999年01期
8 谭晓礼,顾海澄;hcp金属塑性变形与疲劳机理[J];材料研究学报;1996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Bo-lin He;Lei Xiong;Ming-ming Jiang;Ying-xia Yu;Li Li;;Surface grain refinement mechanism of SMA490BW steel cross joints by ultrasonic impact treat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2017年04期
2 张聪惠;朱珊珊;王耀勉;宋薇;;退火对表面机械研磨处理工业纯锆显微组织和残余应力的影响[J];金属热处理;2017年02期
3 李雪;何超;杨昆;刘永杰;王清远;;超声冲击对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头超高周疲劳性能的影响[J];实验力学;2016年06期
4 陈可;杨和梅;王玲;;表面机械处理制备金属涂层的研究进展[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6年05期
5 王桂阳;张玉波;王海斗;李国禄;;激光诱导等离子冲击波改善金属材料疲劳性能及强化机理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6年19期
6 刘峰;鲁世红;张炜;;超声波喷丸技术的研究进展[J];航空制造技术;2016年14期
7 马慧娟;顾艳红;车俊铁;陈玲玲;张建军;;表面纳米化对2024铝合金耐磨性能的影响[J];材料保护;2016年07期
8 何晓梅;王耀勉;张聪惠;;高能喷丸对TC4焊接接头组织性能的影响[J];焊接学报;2016年06期
9 张聪惠;宋薇;解钢;何晓梅;王耀勉;李丰博;;表面纳米化工业纯钛组织性能研究[J];稀有金属;2016年10期
10 邓海鹏;何柏林;;镁合金焊接接头疲劳性能研究进展[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16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聪惠;于飞;王耀勉;何晓梅;;表面机械研磨处理工业纯锆的组织和拉伸性能研究[J];稀有金属;2013年01期
2 张聪惠;何晓梅;兰新哲;刘大利;;表面纳米化Zr-4合金组织和性能热稳定性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0年12期
3 宋颖刚;高玉魁;陆峰;赵振业;;TC21钛合金喷丸强化层微观组织结构及性能变化[J];航空材料学报;2010年02期
4 张聪惠;兰新哲;赵西成;段晓鸽;;机械研磨处理Zr-4合金表面纳米化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0年03期
5 罗荣;冯波;陈建敏;刘达理;鲁雄;屈树新;;表面纳米化纯钛的摩擦磨损性能[J];润滑与密封;2009年10期
6 石继红;武保林;刘刚;;退火对表面机械研磨处理纳米化316L不锈钢性能的影响[J];材料热处理学报;2009年01期
7 赵凤娟;宋英;王福平;;医用钛合金及其表面活化的研究现状[J];金属热处理;2009年02期
8 王仁智;;残余应力测定的基本知识——第五讲 金属材料与零件的表面完整性与疲劳断裂抗力间的关系[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07年10期
9 何晓梅;赵西成;王敬忠;刘研蕊;张聪惠;;喷丸处理实现纯钛表面纳米化的研究[J];热加工工艺;2007年16期
10 高玉魁;TC18超高强度钛合金喷丸残余压应力场的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4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第12届全国残余应力学术交流会在武汉召开[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03年01期
2 陈鹏;振动消除宏观残余应力的机理研究[J];电焊机;2005年01期
3 ;第15届全国残余应力学术交流会第1轮通知[J];电镀与环保;2009年03期
4 ;第15届全国残余应力学术交流会于10月在重庆召开[J];中国表面工程;2009年03期
5 周喜来;蒋士杰;刘瑞光;;石化在役设备的焊缝残余应力的消除与控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年02期
6 ;第17届全国残余应力学术会议暨国际残余应力研讨会(第1轮通知)[J];中国机械工程;2013年08期
7 ;2013年全国残余应力学术会议暨国际残余应力研讨会将在上海召开[J];中国表面工程;2013年02期
8 高路;圆筒残余应力的测定法[J];化工设备设计;1979年04期
9 李广铎;苏建新;王维容;刘柏梁;;鞲鞴涨圈残余应力的测试与分析[J];机车车辆工艺;1982年05期
10 曾春华;;残余应力对疲劳的影响[J];机械强度;198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超;潘春旭;;残余应力测量技术的现状和发展[A];湖北省第九届热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游敏;郑小玲;;对接接头横向残余应力调控技术研究[A];中西南十省区(市)焊接学会联合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小勇;楚建新;叶军;陆艳杰;刘鑫;;铜应力缓解层对陶瓷-金属连接残余应力的影响[A];电子陶瓷,陶瓷,金属封接与真空开头管用管壳的技术进步专辑[C];2006年
4 郑杰;张显程;;高温环境诱导的表面强化处理残余应力的释放[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朱丽娜;徐滨士;王海斗;王成彪;;相关技术在残余应力检测中的应用[A];第八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三届青年表面工程学术论坛论文集(二)[C];2010年
6 潘勤学;栗勇;徐春广;肖定国;杨向臣;伍懿;;超声法焊缝残余应力检测技术研究[A];2011年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任小平;刘怡;;一种无损测试焊接板件残余应力的方法[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0年
8 游敏;郑小玲;;对接接头横向残余应力调控技术研究[A];湖北省暨武汉焊接学会成立二十五周年2005年焊接学术年会文集[C];2005年
9 宇慧平;韩长录;;超高强钢电阻点焊残余应力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10 郑永男;左翼;周冬梅;范平;袁大庆;朱升云;;正电子湮没方法研究材料中残余应力[A];第四届全国反应堆物理与核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实习记者 王恒;控制残余应力——寻找加工变形的解决之道[N];中国航空报;2014年
2 陶萍萍;中建钢构用新技术消除钢板墙残余应力[N];现代物流报;2013年
3 ;残余应力与加工变形控制技术[N];中国航空报;2013年
4 ;抗疲劳制造工艺优化方案[N];中国航空报;2013年
5 ;残余应力与变形控制整体解决方案在航空铝合金锻件中的应用[N];中国航空报;2013年
6 蔺军 谢艳花;央视新楼钢构制作特点与加工工艺[N];建筑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杰凤;高锁螺栓干涉安装及其对螺接结构力学性能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4年
2 宋文涛;残余应力超声无损检测与调控技术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3 张峥;飞机弱刚性铝合金结构件的残余应力和加工变形控制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年
4 李峰;基于定位强化感应加热技术的磨削表面残余应力控制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5 王军强;大型壳体结构焊接变形及残余应力调控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6 董亚波;2A14铝合金厚板残余应力表征及消减工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7 林松盛;Ti-TiN-Zr-ZrN抗冲蚀多层膜的制备、结构及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8 潘龙;脉冲电流法调控碳钢残余应力的机理及相关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9 刘海涛;精密薄壁回转体零件加工残余应力及变形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10 曹江;2A02高强度铝合金热加工残余应力研究及其数值模拟[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诚诚;Ti-TiN-Zr-ZrN多层膜残余应力及疲劳性能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任喜强;热轧H700×300型钢残余应力的控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3 宋金潮;非调质钢棒材轧后冷却过程残余应力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4 翟紫阳;超高强钢厚板结构件MIG焊温度场应力场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5 康玲;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纵、横肋焊接残余应力数值模拟[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6 孙彦文;Q345B钢等离子-MAG复合焊工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7 王晓臣;面向卫星零件工艺设计的拓扑优化技术研究[D];北华航天工业学院;2015年
8 刘何亮;U肋与顶板连接焊缝残余应力的三维数值模拟[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9 周鹏;微晶玻璃磨削表面的残余应力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10 张爱爱;基于SYSWELD的7A52铝合金双丝MIG焊残余应力分析[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0157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2015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