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含量对Ti-Al-Si-Cu-N纳米复合涂层微观结构和高温氧化行为的影响(英文)
本文选题:反应磁控溅射 + Ti-Al-Si-Cu-N涂层 ; 参考:《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7年03期
【摘要】:通过磁控溅射技术,在AISI-304不锈钢表面制备了不同Cu含量的Ti-Al-Si-Cu-N纳米复合涂层。通过扫描电镜(SEM)、能谱(EDS)仪、X射线衍射(XRD)仪、纳米压痕仪和自制压痕仪等设备研究Ti-Al-Si-N和Ti-Al-Si-Cu-N纳米复合涂层的结构和在800℃氧化的行为。结果表明:随着涂层中Cu含量的增加,涂层表面的微孔数量减少,涂层更加致密,涂层晶粒尺寸减小,择优取向由(111)向(110)逐渐转变。涂层的硬度由14.76 GPa增加至19.42 GPa。Cu含量为1.72%(原子分数)的Ti-Al-Si-Cu-N弹性模量最小,为104.5GPa。Cu元素对Ti-Al-Si-Cu-N纳米复合涂层抗氧化性能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促进Al元素的扩散,二是在氧化膜表面形成裂纹和微孔缺陷。Ti-Al-Si-N涂层比Ti-Al-Si-Cu-N涂层具有更好的抗氧化性能。
[Abstract]:The Ti-Al-Si-Cu-N nanocomposite coatings with different Cu content were prepared on the surface of AISI-304 stainless steel by magnetron sputtering. The structure of Ti-Al-Si-N and Ti-Al-Si-Cu-N nanocomposite coatings were studi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energy spectrum (EDS) instrument, X ray diffraction (XRD) instrument, nano indentation instrument and self-made indentation instrument, and the oxidation behavior at 800 degrees centigrade.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Cu content in the coating, the number of micropores on the surface of the coating decreases, the coating is more compact, the grain size of the coating decreases and the preferred orientation is changed from (111) to (110). The hardness of the coating is increased from 14.76 GPa to 19.42 GPa.Cu to 1.72% (atomic fraction), and the 104.5GPa.Cu element is the smallest. The antioxidant properties of Ti-Al-Si-Cu-N nanocomposite coatings have two effects: one is to promote the diffusion of Al elements, the two is the formation of cracks on the surface of the oxide film and microporous defects, and the.Ti-Al-Si-N coating has better antioxidant properties than that of the Ti-Al-Si-Cu-N coating.
【作者单位】: 南昌航空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省表面工程重点实验室;
【基金】: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51365041,51005111)
【分类号】:TG17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多元复合涂层研制成功获国家专利[J];稀土信息;2010年05期
2 洁茹;;中标制造笫一条国产化多功能复合涂层织物生产线[J];技术经济信息;1990年02期
3 国文;植入物用生物活性复合涂层[J];金属功能材料;2000年06期
4 刘志霞;锌-铝长效防腐复合涂层的应用[J];水利水电快报;2000年13期
5 董秀中,陆善平,吴庆,代柄权,郭义,许先忠,朱仲为;柔性耐磨复合涂层的研制[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00年01期
6 蒋驰,张鹏程,肖云峰,税毅,王述刚,刘春荣;铝表面钽/镝/铅复合涂层组织结构的研究[J];材料保护;2001年01期
7 李亚东,刘敬肖,唐乃岭,王树传;镍钛合金表面含壳聚糖的钙磷复合涂层的仿生合成[J];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8 刘先雄;续斌;;耐高温复合涂层材料实例配方分析[J];甘肃冶金;2006年01期
9 宋浩杰;张招柱;罗状子;;聚四氟蜡粘结复合涂层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J];摩擦学学报;2007年01期
10 王峰;王树奇;崔向红;陈康敏;金华军;杨永涛;;铸钢表面耐热复合涂层的制备[J];铸造技术;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坚勇;;复合涂层的技术应用[A];防腐蚀工程技术交流会暨防腐蚀及节能新材料普及讲座论文集[C];2008年
2 赵洪超;徐曦;王旭利;;复合涂层长期储存寿命研究[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第七届电子技术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3 蒋驰;周晋林;赖新春;肖云峰;税毅;王术刚;;钽/钨/锡复合涂层喷涂工艺应用[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2)[C];2002年
4 程银健;陈九磅;王平;;高温耐磨复合涂层的制备与磨损性能研究[A];2011年安徽省科协年会——机械工程分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陆企亭;黄茂松;史以洪;;新一代水轮机抗磨蚀复合涂层的研制[A];水轮机抗磨蚀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刘燕;任露泉;于思荣;苑东生;;仿生非光滑纳米复合涂层的润湿性研究[A];农业机械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7 王福恒;;复合涂层重防护技术研究[A];电子产品防护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8 谢志雄;董仕节;;点焊电极表面电火花沉积复合涂层的组织和性能[A];湖北省第十届热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雷廷权;欧阳家虎;耿林;裴宇滔;郭立新;李强;;激光熔覆复合涂层组织的形成与控制[A];第六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首届青年表面工程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陈永雄;魏世丞;刘燕;白金元;梁秀兵;徐滨士;;电弧喷涂抗热腐蚀/海水腐蚀双层复合涂层的制备及其组织分析[A];第七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二届表面工程青年学术论坛论文集(二)[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姚耀;纳米复合涂层新技术为飞机护航[N];中国化工报;2010年
2 刘小革;我国核聚变装置壁处理再创新技术[N];四川科技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延辉;Ti6A14V钛合金表面激光熔覆镍基复合涂层及增强机理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2 张伟钢;复合涂层结构与红外波段特性、兼容性及光谱选择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3 严雅静;金属钛表面TiO_2纳米管磷灰石复合涂层的制备与生物活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黄勇;钛基磷酸钙复合涂层的制备及其生物活性评价[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5 朱琳;磁控共溅射制备农机触土部件材料表面耐磨复合涂层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6 宋政伟;镁合金防腐复合涂层的制备及耐蚀性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7 孙延安;三元复合驱采油螺杆泵螺杆抗结垢、抗磨损、抗静电复合涂层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8 王永东;氩弧熔敷原位自生颗粒增强镍基复合涂层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9 徐德生;仿生非光滑耐磨复合涂层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10 周加贝;可载药生物高分子/磷酸钙多孔复合涂层的制备、表征及生物学评价[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英;微纳多级结构钽复合涂层的制备及生物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欧阳卓;GH4169合金等离子喷涂(MoSi_2-CoNiCrAlY)复合涂层及其高温氧化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秦丽红;钙磷/壳聚糖复合涂层表面BSA的吸附动力学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4 李闯;激光表面合金化TiAl_3增强铝基复合涂层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5 黄鹏;新型厚钨复合涂层的制备工艺与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6 王攀;TC4合金表面TiO_2/HA复合涂层的制备工艺与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7 张丙明;碳化纤维抗静电复合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8 耿振;氮弧熔覆TiN-TiB_2/Fe基复合涂层组织与耐磨性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9 王祥;等离子喷涂镍基复合涂层的微观结构及摩擦学行为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5年
10 张毅;镁合金表面梯度降解生物涂层制备及性能表征[D];重庆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0622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2062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