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铸造论文 >

表面状态对疲劳塑性变形局部化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6-25 02:35

  本文选题:WaspaloyTM高温镍基合金 + 表面粗糙度 ; 参考:《表面技术》2017年02期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的表面状态对Waspaloy~(TM)镍基高温合金塑性变形局部化的影响,确定最优的评价塑性应变局部化的三维表面粗糙度参数。方法对两组Waspaloy~(TM)高温镍基合金先进行机械抛光至0.02mm,然后分别进行电解抛光和化学蚀刻,得到不同的两种表面状态。通过制作标准试样进行疲劳试验得到疲劳寿命,并采用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三维表面轮廓仪分析Waspaloy~(TM)镍基高温合金在电解抛光和化学蚀刻处理前后的表面形貌以及裂纹萌生形貌。结果试样经过电解抛光和化学蚀刻后,电解抛光表面质量更好,三维表面粗糙度Sa(表面算数平均偏差)分别是0.001、0.018mm,经过疲劳试验后的值分别为0.024、0.026mm,表面粗糙度参数Sp(表面最大峰高)均为0.131mm。电解抛光试样的疲劳寿命为800,化学蚀刻试样的疲劳寿命为700。经过化学蚀刻和电解抛光的试样疲劳裂纹均是从滑移带处开始产生,并沿滑移带扩展。结论表面状态影响材料的疲劳寿命,表面粗糙度小的试样疲劳寿命长。三维表面粗糙度参数Sp适用于描述材料疲劳塑性应变局部化,其临界值揭示了材料裂纹萌生。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surface states on the plastic deformation localization of Waspaloy~ (TM) nickel base superalloy, and to determine the optimum parameters for evaluat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surface roughness of the plastic strain localization. Two groups of Waspaloy~ (TM) high temperature nickel base alloys were mechanically polished to 0.02mm, and then electrochemical polishing and chemical etching were performed respectively. The fatigue life of the Waspaloy~ (TM) nickel base superalloy Waspaloy~ (TM) was analyzed by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three-dimensional surface profilometer. The results of the specimen were analyzed by the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three-dimensional surface profilometer. After electropolishing and chemical etching, the surface quality of the electrolytic polishing is better, the surface roughness Sa (average deviation of the surface calculation) is 0.001,0.018mm respectively. After the fatigue test, the value is 0.024,0.026mm respectively. The surface roughness parameter Sp (the maximum height of the surface) are all the fatigue life of the 0.131mm. electrolytic polishing sample, and the chemical etching test is 800. The fatigue life of samples whose fatigue life is 700. through chemical etching and electrolytic polishing is started from the slip zone and extends along the slip zone. Conclusion the surface state affects the fatigue life of the material, and the fatigue life of the sample with small surface roughness is long. The three-dimensional surface roughness parameter Sp is suitable for describing the local fatigue plastic strain local. The critical value reveals the crack initiation of the material.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基金】: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15A460030)~~
【分类号】:TG13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正银,李相菘;取决于材料状态的变形局部化现象[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04期

2 徐金明;韩娜娜;李岩松;;石灰岩局部化变形的图像特征[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10期

3 张东明;胡千庭;王浩;;软岩变形局部化过程的数字散斑实验研究[J];煤炭学报;2011年04期

4 宋义敏,董 平,潘一山;煤体变形局部化的梯度塑性理论研究[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5 王学滨,潘一山,盛谦,丁秀丽;平面应变岩样局部化变形场数值模拟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04期

6 王小平;孟国涛;;非局部化弹塑性理论及其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S1期

7 张恒;袁聚云;董建国;;粘性土变形局部化与土体屈服的相互关系试验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9年03期

8 水义超;赵光明;;含材料缺陷岩体局部化剪切带的启动及形成过程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12年10期

9 邓绪彪;魏思民;宋晓焱;胡青峰;胡海娟;;岩石类材料摩擦局部化损伤本构关系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10 徐永波,白以龙,沈乐天,薛青,李环,,孔丹;钢中剪切变形局部化的形成与发展[J];金属学报;1995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郝圣旺;柯孚久;夏蒙棼;白以龙;;非均匀介质局部化区的演化特征[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黄永念;李建波;;混合流体局部化对流及对计算结果的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郝圣旺;白以龙;夏蒙棼;柯孚久;;岩石变形演化局部化诱致灾变破坏[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4 冯吉利;隋允康;;土工结构物变形局部化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张恒;袁聚云;董建国;;上海黏性土剪切带形成的局部化变形试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6 周维垣;黄岩松;刘元高;杨若琼;;岩石混凝土类材料中的局部化分岔研究[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3年

7 陈阿丽;李凤明;汪越胜;;失谐压电周期结构中波动的局部化[A];北京力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丁千;董明晶;;整圈带冠叶片碰撞振动与局部化研究[A];第三届海峡两岸动力学、振动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王学滨;潘一山;马瑾;;FLAC~(3D)在岩石变形局部化数值模拟中的应用[A];第七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00年

10 杨智春;杨飞;;模态局部化对T尾颤振特性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空气弹性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云祯;高孔岩石局部化变形理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2 张东明;岩石变形局部化及失稳破坏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3 彭小春;对带预应力的可压缩超弹性细棒产生小和大局部化的分析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4 王忠昶;岩石类材料损伤局部化失稳及锚固的力学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5 李云祯;高孔岩石局部化变形理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6 甄文战;岩土材料变形局部化问题理论及数值分析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7 张平;裂隙介质静动应力条件下的破坏模式与局部化渐进破损模型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李燕;具加权局部化源非线性扩散方程解的渐近分析[D];辽宁大学;2015年

2 李冰;基于非局部塑性理论的剪切带局部化有限元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3 朱灿萍;利用菲涅尔区的快速PO算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4 陈巍;基于非局部化滤波的MT-InSAR地表形变监测[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5 王晶;周期多跨连续梁结构中的振动局部化问题[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6 周云来;叶片与轮盘系统的模态局部化[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7 孙勃海;具有不同冠顶结构的叶盘谐调及随机失谐时周向振动局部化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8 龙辉;成组叶片—轮盘的振动局部化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9 杜金宝;岩石的局部化变形与巷道围岩破裂机理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3年

10 王学滨;岩石变形局部化的FLAC数值模拟[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0641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20641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8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