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铸造论文 >

单轴循环应力下7075铝合金的棘轮疲劳交互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08 17:00

  本文选题:7075铝合金 + 棘轮行为 ; 参考:《合肥工业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7075铝合金因具备相对较小的密度、较高的比强度、优秀的热加工性、出众的耐腐蚀及易焊性等性能,被广泛应用于飞机、船舶、汽车及铁路车辆等承力结构件上。由于这些结构件长期处于循环交变载荷服役条件,故而对该合金非对称循环载荷下的棘轮行为和低周疲劳进行研究尤显重要。本文着重对7075-T651铝合金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透射电镜(TEM)观测合金循环变形前后的微观组织形貌、原始组态及物相分析,选取热挤压态7075-T651铝合金进行棘轮-疲劳试验,探究7075合金特定条件下的棘轮行为特征和疲劳损伤微观机理。得出结论如下:7075-T651铝合金晶材料主要含有弥散分布于基体中的强化相MgZn2,较为粗大的异质相Al7Cu2Fe多沿轧向呈流线型于晶界处不均匀析出,同时还含有少量富Si夹杂物。在不同加载条件下,材料均表现出棘轮应变累积特征,且初期塑变累积明显。材料的单轴棘轮应变随应力幅、中间应力的增加而增大。谷值应力恒定时,随着峰值应力的增大,棘轮应变值越大,棘轮稳定阶段的应变率也越大;峰值应力恒定时,随着谷值应力的降低,棘轮应变呈现不规则性,无明显规律。棘轮-疲劳实验中,材料的疲劳寿命与最终棘轮应变呈一定的负相关性,即较高的应力水平下,最终棘轮应变越大,材料疲劳寿命越短,棘轮演化过程中稳态阶段较短,在整个循环载荷过程中,棘轮损伤占主导地位。影响载荷水平的参数有峰值应力σmax、应力比|R|、应力加载速率。棘轮-疲劳交互作用后的断口分析可知,载荷水平越高,裂纹源区与扩展区比例越少,棘轮损伤占失效过程主导。结合位错组态演化分析材料单轴棘轮行为特征。循环初期的位错密度显著增加,且被析出相粒子钉扎,位错增殖阻力增大,导致材料棘轮应变率下降。随着循环载荷周次增加,位错密度连续增大,其组态也由位错线演化为塞积和轻度缠结,进一步载荷下会出现位错墙等更为复杂的位错形式,相对于初始阶段此类组态较为稳定,因此应变率也明显降低。
[Abstract]: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 The higher the stress level , the higher the strain rate of the ratchet , the higher the strain rate of the ratchet strain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gher the stress level , the higher the strain rate of the ratchet , the higher the strain rate of the ratchet . This configuration is more stable with respect to the initial stage , so the strain rate is also significantly reduced .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G146.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钢,丁信伟,贺匡国;轴向压应力作用下薄壁筒壳双轴热棘轮效应机理研究[J];工程力学;1992年04期

2 牛清勇,蔡力勋,刘宇杰;1Cr18Ni9Ti不锈钢单轴棘轮本构模型研究[J];材料工程;2004年08期

3 鹿晓阳;唐炳涛;王兆清;赵晓伟;陈世英;;内压弯管在多轴循环外力下的棘轮应变数值分析[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4 杨显杰,蔡力勋,向阳开;316L 不锈钢的高温单轴应变循环与棘轮行为试验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5 高炳军,陈旭;内压弯管受对称面外弯曲时的棘轮应变有限元分析[J];机械强度;2004年03期

6 康国政,高庆;循环稳定材料的棘轮行为:I.实验和本构模型[J];工程力学;2005年02期

7 杨显杰,康国政,高庆,孙亚若;304不锈钢的高温单轴应变循环与棘轮行为[J];金属学报;1999年07期

8 康国政,高庆,杨显杰,孙亚芳;奥氏体不锈钢高温循环棘轮行为的实验研究[J];应用力学学报;2000年04期

9 陈小辉;陈旭;;国外承压设备棘轮变形设计规范介绍[J];化工设备与管道;2013年03期

10 陈旭,焦荣;McDowell模型改进及1070钢棘轮效应的预测[J];工程力学;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旭;;棘轮效应预测及其循环本构模型[A];第六届全国压力容器学术会议压力容器先进技术精选集[C];2005年

2 蔡力勋;罗海丰;孙亚芳;;304不锈钢的单轴棘轮效应试验[A];第五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康国政;;材料的棘轮行为及棘轮-疲劳交互作用研究[A];中国科协第235次青年科学家论坛——极端复杂测试环境下实验力学的挑战与应对[C];2011年

4 梁永丰;陈刚;陈旭;;Sn-3Ag-0.5Cu的多轴棘轮疲劳特性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摘要及论文集[C];2010年

5 高炳军;陈旭;陈刚;;循环弯曲载荷作用下内压直管棘轮边界的确定[A];第六届全国压力容器学术会议压力容器先进技术精选集[C];2005年

6 张新明;;第13章 铝合金材料[A];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报告(2010)[C];2011年

7 刘牧东;熊峻江;田本鉴;;铝合金材料低温裂纹扩展性能与寿命试验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8 金庆生;傅霖;;略论铸态铝合金及其工艺应用和效益[A];2011重庆市铸造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叶序彬;张福泽;郭洪全;宋钧;;低温环境下两种铝合金材料疲劳断裂行为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陈江华;;铝合金材料的透射电子显微学[A];2009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杜俊涛;远离“棘轮效应”[N];证券时报;2005年

2 熊剑锋;警惕物价上涨的棘轮效应[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3 丁守海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中国公共部门就业凸显棘轮效应[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胡立彪;让生活更简单[N];中国质量报;2010年

5 经济学博士 郭祥熙;桥头镇文化消费补贴将生成棘轮效应[N];东莞日报;2010年

6 王迅;三大因素制约铝合金材料在汽车领域的应用[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4年

7 ;铝合金 让汽车轻装上路[N];中国汽车报;2002年

8 刘志强 宋黔云;贵州省设立重大专项支持研发高端铝合金[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7年

9 肖光鸿;西南铝研制出新型铝合金材料[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3年

10 王宏;世界首条母铝合金材料制造完整生产线诞生[N];中国工业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婷;热老化作用下Z2CND18.12N管材棘轮效应及棘轮疲劳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2 陈小辉;循环载荷作用下压力管道棘轮效应及安定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3 刘宇杰;金属材料多轴棘轮—疲劳交互作用的实验与理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4 高炳军;材料多轴棘轮效应本构描述及压力管道棘轮效应预测[D];天津大学;2005年

5 张娟;循环硬化材料高温非比例循环棘轮行为的本构描述及其有限元实现[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6 段瑞斌;易拉罐用3104铝合金再生关键技术研究[D];中北大学;2016年

7 倪永中;电站高温材料棘轮—蠕变交互作用的本构模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8 郭素娟;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棘轮行为的细观循环本构模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9 朱浩;车用铝合金变形损伤和断裂机理研究与材料表征及有限元模拟[D];兰州理工大学;2008年

10 朱明原;非树枝晶铝合金材料的研究[D];上海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席聪聪;室温下聚碳酸酯棘轮行为的实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任学红;典型循环塑性和粘塑性本构模型对单轴棘轮行为预测能力评估[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方加晔;316L不锈钢的粘塑性本构模拟[D];天津大学;2014年

4 陈佳;不同湿度下尼龙6棘轮行为的实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5 张洪生;Q235钢棘轮效应本构模型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6 何磊;基于围岩棘轮特性的重载铁道隧道基底脱空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7 彭红宇;循环热—机械载荷下压力管道的棘轮极限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6年

8 方涛;轮轨钢材料棘轮—疲劳交互作用实验和理论模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

9 吴春贤;预算棘轮效应的存在性及管理层态度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0年

10 位豪强;基于博弈分析的棘轮效应与盈余管理[D];天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1081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21081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d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