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Cu析出相及晶界对微合金化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本文选题:微合金化钢 + Cu析出相 ; 参考:《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3期
【摘要】:基于弹塑性有限元理论,构建包含纳米Cu析出相及晶界的微合金化钢拉伸理论模型.计算纳米Cu析出相及晶界对微合金化钢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在不同晶粒大小、不同纳米Cu析出相尺寸、不同应变条件下微合金化钢的单向拉伸性能,分析包含Cu析出相及晶界的晶粒变形趋势,探求纳米Cu析出相对基体材料的强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纳米Cu析出相心部塑性最大,晶界处的塑性低于晶内,且晶内发生塑性应变速率高于晶界;析出相与晶界都能起到增强材料塑性的作用,包含纳米Cu析出相及晶界的多晶模型在晶粒变形过程中,晶界参与协调变形作用.
[Abstract]:Based on the elastic-plastic finite element theory, the tensile theory model of micro-alloyed steel containing nano-Cu precipitated phase and grain boundary is constructed. The effects of nano-Cu precipitates and grain boundaries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icroalloyed steels were calculated. The uniaxial tensile properties of microalloyed steels with different grain sizes, different nano-Cu precipitates and different strain conditions were studied. The grain deformation trends including Cu precipitates and grain boundaries were analyzed. The strengthening mechanism of nano-Cu precipitates relative to the matrix material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lasticity in the core of nano-Cu precipitates is the largest, the plasticity at grain boundaries is lower than that at grain boundaries, and the plastic strain rate in grains is higher than that at grain boundaries, and both precipitated phase and grain boundary can enhance the plasticity of the materials. In the process of grain deformation, grain boundaries are involved in the coordinated deformation of polycrystalline models containing nano-Cu precipitates and grain boundaries.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材料研究所;上海大学微结构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项目(51301102)
【分类号】:TG14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龚雅林;张炯明;甄新刚;陈少东;姚永宽;王道远;;中碳微合金化钢高温延塑性的研究[J];钢铁;2010年06期
2 余蓉;在连铸状态下微合金化钢的表面凝固行为[J];上海钢研;2004年02期
3 袁向前;薛鹏;孔伟;焦四海;;铌微合金化钢组织—性能关系模型的研究[J];宝钢技术;2012年02期
4 樊雷,韦韬;柳钢微合金化钢的研究开发实践[J];中国冶金;2004年02期
5 王新江;李子林;段贵生;;安钢微合金化钢生产技术进展[J];河南冶金;2006年S1期
6 刘嘉禾;;微合金化钢在成分设计上的新进展及对我国研究发展的一些建议[J];钢铁;1984年11期
7 吴凡;用于汽车零件的锻造状态微合金化钢在日本的最新进展[J];国外金属热处理;1997年03期
8 东涛,曹铁柱;中国铌微合金化钢发展方向[J];钢铁;2002年07期
9 袁向前;马立强;刘振宇;焦四海;王国栋;;钛含量对铌钛微合金化钢强度的影响[J];轧钢;2006年06期
10 薄鑫涛;;微合金化钢[J];热处理;201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胡儒卓;李润洪;李群;;天津钢管公司微合金化钢的开发与研究[A];2001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下卷)[C];2001年
2 东涛;付俊岩;;我国微合金化技术应用和微合金化钢开发的调查[A];2001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下卷)[C];2001年
3 瞿小平;刘天模;;钒微合金化钢工艺优化探讨[A];2007高技术新材料产业发展研讨会暨《材料导报》编委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刘学华;陶承岗;王小燕;沈昶;张晓峰;潘远望;胡学文;;CSP流程生产硼微合金化钢生产实践[A];200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吴冬梅;王新华;王万军;李景捷;张立;费惠春;叶锦渭;;含铌、钛微合金化钢连铸坯高温变形试样中碳、氮化物的析出[A];199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下)[C];1997年
6 唐国翌;朱静;蔡其巩;郑炀曾;;利用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鉴定V-Ti-N微合金化钢中的析出物[A];第五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198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东涛;中国铌微合金化钢发展方向[N];世界金属导报;2002年
2 全国炼钢—连铸知识竞赛组委会专家组;钢的微合金化与微合金化钢[N];中国冶金报;2007年
3 全国炼钢一连铸知识竞赛组委会专家组;微合金化钢,要严把精炼这一关[N];中国冶金报;2007年
4 全国炼钢一连铸知识竞赛组委会专家组;微合金化钢冶炼有何特点?[N];中国冶金报;2007年
5 中信微合金化技术中心 付俊岩 东涛;2002年我国铌微合金化钢发展状况[N];世界金属导报;2003年
6 全国炼钢一连铸知识竞赛组委会专家组;我国微合金化钢品种的发展方向[N];中国冶金报;2007年
7 ;马钢铌微合金化钢产品开发成果[N];世界金属导报;2008年
8 全国炼钢-连铸知识竞赛组委会专家组;我国具有发展微合金化钢资源优势[N];中国冶金报;2007年
9 杨才福;发展微合金化钢 优化钢铁品种结构[N];中国冶金报;2004年
10 东涛 付俊岩;我国今后铌微合金化钢研制方向[N];世界金属导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瑞忠;微合金化钢连铸坯角部横裂纹缺陷控制技术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陈青;硼微合金化钢铸坯角部横裂纹形成机理及控制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4年
3 赵保华;钛对含铌微合金化钢组织结构及性能的影响[D];武汉科技大学;2012年
4 杨静;钛铌复合微合金化钢组织和性能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3年
5 王晓春;低碳硼微合金化钢开发[D];东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092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2109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