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物摩擦和腐蚀已成为影响人工关节植入体服役寿命和使用可靠性的关键技术问题。人工关节金属假体材料主要包括CoCrMo合金、Ti6Al4V合金和316L不锈钢等生物医用材料,在人体运动环境条件下,金属关节材料产生磨损损耗的同时,伴随着腐蚀损耗和金属离子的释放问题。本文以三种人工髋关节金属假体材料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人工关节摩擦副的生物摩擦腐蚀机理和金属离子释放行为,为人工关节生物摩擦腐蚀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静态腐蚀下,316L不锈钢的阻抗值最小,内层氧化膜最不完整,Nyquist图从直线型逐渐向半圆型过渡,电极过程由扩散控制向电化学作用过渡;CoCrMo合金的Nyquist图为近半圆型,说明电极过程一直由电化学反应控制,扩散作用不明显;Ti6Al4V合金的阻抗值最大,Nyquist图为直线型,说明钛合金在牛血清中不会发生明显的电化学反应,电极过程由扩散控制。316L不锈钢和CoCrMo合金阻抗值随时间下降明显,说明表面钝化膜发生溶解,膜厚减薄,而Ti6Al4V合金在静态下阻抗值并没有明显的下降,说明钛合金表面的氧化钝化膜溶解不明显。滑动摩擦试验下,稳定阶段的Ti6Al4V合金的摩擦系数最高,耐磨性最差,但其腐蚀倾向最低,磨损后释放的离子浓度最低,耐腐蚀性能最强,磨损形式是磨粒磨损与疲劳磨损为主;316L不锈钢的钝化膜再钝化能力最差,磨损后释放的离子浓度最高,耐腐蚀性能最差,磨损形式主要为磨粒磨损、疲劳磨损和腐蚀磨损;锻造CoCrMo合金摩擦系数最低,耐磨性最好,钝化膜再钝化能力最好,耐腐蚀性能较好,磨损机制主要是磨粒磨损。载荷较小时,Ti6Al4V合金和316L不锈钢的电极反应基本由扩散主导,载荷增大后,电荷转移作用加剧但仍以扩散为主导;而在不同载荷下,CoCrMo合金的电极反应为电荷传递过程和扩散过程二者共同控制作用,电化学极化和浓度差极化同时存在。扭动微动摩擦试验下,载荷较小时,三种金属的T-θ曲线均为平行四边形,微动位于完全滑移区,表面只有塑性变形;载荷较大时,CoCrMo的T-θ曲线为椭圆,微动位于混合滑移区,表面存在塑性和弹性变形,316L不锈钢T-θ曲线为平行四边形,微动位于完全滑移区,发生较严重的塑性变形,Ti6Al4V合金的T-θ曲线接近椭圆形,扭动位于混合滑移区,但仍以塑性变形为主,有少量弹性变形。相同载荷下CoCrMo合金的摩擦扭矩值最小,Ti6Al4V合金的摩擦扭矩值最大。扭动微动摩擦试验下,316L不锈钢相位角峰值最小,峰值对应的频率最大,Nyquist图呈半圆型,说明钝化膜最不完整,腐蚀破坏严重,电化学反应最快,扩散作用可忽略,释放的金属离子最多;CoCrMo合金的相位角峰值最大,Nyquist图为半圆加直线,说明表面钝化膜最完整,腐蚀作用轻,电极过程由扩散控制和电荷转移共同作用;Ti6Al4V合金的相位角峰值对应的频率最小,Nyquist图为近乎直线的圆弧,说明合金表面未发生明显的电化学反应,电极过程基本由扩散控制,金属离子释放率最低,耐腐蚀性能最强。相同载荷的扭动微动条件下,CoCrMo合金磨损最轻,磨痕轮廓为U型,沟槽附近有少量的磨屑聚集,沟槽内有犁沟和疲劳剥落,无明显腐蚀现象;Ti6Al4V合金的磨痕最深,表面粗糙度值最高,磨痕轮廓为W型,耐磨损性能最差;316L不锈钢磨痕轮廓为W型,表面可以看到较多的犁沟、疲劳剥落、塑性变形及腐蚀坑,说明磨损机制主要有磨粒磨损、疲劳磨损和腐蚀磨损等。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318.08;TG115.5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琼俭;周永福;;浅谈人工关节使用材料的发展[J];生物技术世界;2014年08期
2 陈君;张清;李全安;付三玲;王建章;;AISI 316不锈钢和Ti6Al4V合金在海水环境中的腐蚀与腐蚀磨损行为(英文)[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14年04期
3 孟昭琴;;人工关节材料的仿生性能及临床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年22期
4 胡侦明;罗先正;;髋关节的生物力学[J];中华骨科杂志;2006年07期
5 王宏宇,陈康敏,许晓静,张雪峰,刘桂玲;钛合金Ti-6Al-4V的磨损失效及其表面耐磨处理技术[J];轻金属;2005年05期
6 王安东,戴起勋;生物医用材料316L不锈钢的磨损腐蚀特性研究[J];金属热处理;2005年03期
7 周殿阁;骨科生物材料应用进展[J];新材料产业;2004年12期
8 赵铭,郑启新;人工关节材料的研究进展[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04年07期
9 何宝明;生物医用钛及其合金材料的开发应用进展、市场状况及问题分析[J];新材料产业;2003年07期
10 任伊宾,杨柯,梁勇;新型生物医用金属材料的研究和进展[J];材料导报;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岩雨;周芳;谢春乾;乔利杰;;生物摩擦腐蚀:腐蚀与磨损的交互作用[A];2011年全国青年摩擦学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华子恺;人工关节润滑技术与摩擦学测试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2 林修洲;钛合金扭动微动腐蚀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周唯一;CoCrMo合金在三种环境中的扭转复合微动磨损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2 付江波;人工髋关节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实验评价[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3 李婷婷;人工关节材料摩擦学性能评价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
本文编号:
24170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2417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