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熔烧法在304不锈钢表面制备硅酸盐基陶瓷涂层的性能
文内图片:
图片说明: 范围10°~80°。1.3.5结合强度根据YS/T542 2006《热喷涂层抗拉强度的测定》,用FM1000型固态薄膜胶粘结试样,用材料拉伸试验机将力加载在涂层样板两端,拉伸速率1mm/min,涂层与不锈钢基体脱落时的载荷除以样板的横截面积即为结合强度。1.3.6抗热震性能将试样放入电阻炉内,在不同温度下灼烧30min后投入冷水(25°C)中迅速冷却,观察涂层的表面变化,然后循环灼烧、冷却。当非边角处的涂层有1/3面积与金属基体剥离时涂层失效,记录至此的循环次数,作为涂层在相应温度下的热震寿命。2结果与讨论2.1涂层的表面形貌由图1示出的各涂层外观照片可见,S1和S4涂层均有一定程度的缺陷。前者主要表现在边缘处的剥落和严重的缩孔现象,这可能是由于S1配方的陶瓷骨料在800°C熔融状态下热应力分配不均,导致组分之间出现缩聚;后者的局部区域出现鼓泡和孔洞,相继与基体脱离而失效。相比而言,S2和S3涂层基本保持表面平整致密,无明显缺陷,表观形貌较好。(a)S1(b)S2(c)S3(d)S4图1不同骨料配方所制涂层的宏观形貌Figure1Appearanceofthecoatingspreparedwithdifferentcompositionsofceramicaggregates由图2可见,经过800°C熔烧,S1涂层的陶瓷骨料因烧结作用生成了熔融态的“柱状”晶体[7],它们之间呈现纵横交织的“沟壑”形态,破坏了涂层的完整性。这些晶体可能是Al粉高温熔化后生成的Al2O3,也可能是SiC、B4C的高温聚集体。因为玻璃料熔化后难以完全填补陶瓷晶体之间的空隙,所以S1涂层表面孔洞较多。而S2涂层表面在微观上基本保持平整,只在局部区域出现“褶皱”状的重叠,产生了少量孔洞,这可能是由于在高温作用下陶瓷组分的键合结构发生重新排列,导致形貌变化。S3涂层表面均匀完整,致密性较好,局部区域有大粒径的陶瓷颗粒凸?
文内图片:
图片说明: 范围10°~80°。1.3.5结合强度根据YS/T542 2006《热喷涂层抗拉强度的测定》,用FM1000型固态薄膜胶粘结试样,用材料拉伸试验机将力加载在涂层样板两端,拉伸速率1mm/min,涂层与不锈钢基体脱落时的载荷除以样板的横截面积即为结合强度。1.3.6抗热震性能将试样放入电阻炉内,在不同温度下灼烧30min后投入冷水(25°C)中迅速冷却,观察涂层的表面变化,然后循环灼烧、冷却。当非边角处的涂层有1/3面积与金属基体剥离时涂层失效,记录至此的循环次数,作为涂层在相应温度下的热震寿命。2结果与讨论2.1涂层的表面形貌由图1示出的各涂层外观照片可见,S1和S4涂层均有一定程度的缺陷。前者主要表现在边缘处的剥落和严重的缩孔现象,这可能是由于S1配方的陶瓷骨料在800°C熔融状态下热应力分配不均,导致组分之间出现缩聚;后者的局部区域出现鼓泡和孔洞,相继与基体脱离而失效。相比而言,S2和S3涂层基本保持表面平整致密,无明显缺陷,表观形貌较好。(a)S1(b)S2(c)S3(d)S4图1不同骨料配方所制涂层的宏观形貌Figure1Appearanceofthecoatingspreparedwithdifferentcompositionsofceramicaggregates由图2可见,经过800°C熔烧,,S1涂层的陶瓷骨料因烧结作用生成了熔融态的“柱状”晶体[7],它们之间呈现纵横交织的“沟壑”形态,破坏了涂层的完整性。这些晶体可能是Al粉高温熔化后生成的Al2O3,也可能是SiC、B4C的高温聚集体。因为玻璃料熔化后难以完全填补陶瓷晶体之间的空隙,所以S1涂层表面孔洞较多。而S2涂层表面在微观上基本保持平整,只在局部区域出现“褶皱”状的重叠,产生了少量孔洞,这可能是由于在高温作用下陶瓷组分的键合结构发生重新排列,导致形貌变化。S3涂层表面均匀完整,致密性较好,局部区域有大粒径的陶瓷颗粒凸?
【作者单位】: 陆军勤务学院军事设施系;重庆铁马工业集团;94786部队;
【基金】: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CYS16238) 全军后勤科研计划重点项目(BX110C016)
【分类号】:TG174.4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比尔·伯切尔;孙立;;陶瓷涂层中心[J];航空维修与工程;2007年05期
2 谭澄宇,郑子樵,夏长清;新型高温陶瓷涂层的制备工艺[J];新技术新工艺;2002年07期
3 卢屹东,亢世江,丁敏,陈学广;金属表面陶瓷涂层的技术特点及应用[J];焊接技术;2005年02期
4 李大勇,李传校,王大飞;金属表面原位摩擦自修复陶瓷涂层的机理研究[J];山东化工;2005年03期
5 程西云;石磊;;稀土对陶瓷涂层的改性作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润滑与密封;2006年01期
6 王海声;李德远;吴汪洋;;陶瓷涂层技术在舰船上的应用[J];表面工程资讯;2011年01期
7 林雪;郝建军;刘丽愉;;生物活性陶瓷涂层材料的制备及研究进展[J];电镀与精饰;2012年04期
8 孙家枢;用于发动机的陶瓷涂层[J];材料保护;1988年02期
9 许伯藩,张细菊,蒙鹏博,张斌;静态自蔓延高温合成陶瓷涂层试验研究[J];武汉冶金科技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10 张文毓;;耐磨陶瓷涂层研究现状与应用[J];陶瓷;2013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樊智辉;陈金龙;刘倩;;基底/陶瓷涂层力学行为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李桂林;;陶瓷涂层材料及其应用[A];2006年中国西安热喷涂在工业中应用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陈晓明;韩庆荣;许传波;黄志红;;生物活性陶瓷涂层的制备研究[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田伟;杨勇;王超会;王铀;;高强韧耐磨纳米陶瓷涂层的制备及应用[A];第六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童兆和;丁传贤;严东生;;45~#钢与陶瓷涂层对磨时磨损行为研究[A];第五届全国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1992年
6 魏莉;孙宇;;铝基无机阻燃陶瓷涂层的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6分册)[C];2010年
7 喇培清;薛群基;刘维民;杨军;;燃烧合成熔化方法低温制备W_2C陶瓷涂层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摩擦学大会论文集(二)[C];2002年
8 熊星云;;低合金钢坯加热高温陶瓷涂层的研究[A];2004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C];2004年
9 张翼飞;赵忠民;尹玉军;张龙;;1Cr18Ni9Ti与TiC-TiB_2熔化连接及其陶瓷涂层制备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2年
10 赵世海;蒋秀明;淮旭国;;高性能陶瓷涂层在国内纺织机械中的应用[A];第七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二届表面工程青年学术论坛论文集(一)[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锦滨;热喷涂技术及陶瓷涂层的应用[N];中国石油报;2005年
2 张化义;不锈钢在现代基础设施中的重要作用[N];世界金属导报;2012年
3 肖英龙;不锈钢在日本基础建设中的应用[N];世界金属导报;2012年
4 李兵;不锈钢表面处理新法[N];中国冶金报;2002年
5 郭廷杰;日本不锈钢表面加工现状(一)[N];世界金属导报;2004年
6 杨兆林;完全陶瓷涂层结晶器开发与应用[N];中国冶金报;2006年
7 全荣;日本不锈钢的发展[N];世界金属导报;2011年
8 ;不锈钢表面处理[N];现代物流报;2005年
9 ;不锈钢生产工艺技术[N];现代物流报;2007年
10 刘春来 译;日新制钢耐蚀不锈钢的开发[N];世界金属导报;2012年
本文编号:25161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2516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