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Zn-Zr-Y合金高温塑性变形本构模型及流变行为预测
【图文】:
·3308·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第46卷图2基于3种模型各变形温度下峰值应力与应变速率的变化关系Fig.2Peakstressversusstrainrateatdifferentdeformingtemperaturesbasedonthreemodels:(a)ln-ln;(b)ln-,and(c)ln-ln[sinh()]图3不同应变速率下ln[sinh()]-(1/T)的变化关系Fig.3Variationofln[sinh()]-(1/T)atdifferentstrainrates1212331ln1nnZZAA(12)Z参数被称为温度补偿的应变速率因子,可以用来综合分析应变速率和变形温度同时对材料流变行为的影响。将得到的Q平均值代入式(1),Z参数与和T的变化关系如图4所示,为保证单位量值便于观察,特取lnZ为纵坐标。图中显示,lnZ值随变形温度升高或应变速率减小而减小,且表现出了显著的递进变化关系,可充分证明公式(1)能够用来描述ZK系镁合金高温塑性变形过程中的流变应力行为。根据式(4)作lnZ-ln[sinh()]的关系曲线,线性回归后得到的实验合金结构因子平均值为A3=9.221×1010(如图5所示)。因此,在变形温度为573~723K、应变速率为0.001~1s-1范围内,实验合金塑性变形的高温本构模型表达式如下,3105.521152.307109.22110[sinh(0.017)]expRT(13)3152.30710expZRT(14)1215.52125.5211010110.0179.221109.22110ZZ(15)2.3流变行为预测及分析通过上述计算获得了该实验镁合金关于、和T之间的高温本构方程。为了验证该模型的准确性及适用范围,采用上述真应变=0.3时流变应力的计算方图4实验合金不同变形温度下lnZ同应变速率的关系Fig.4lnZversusstrainratesofthealloyatvarioustemperatures图5实验合金lnZ-ln[sinh()]的线性变化关系Fig
第11期陈宝东等:Mg-Zn-Zr-Y合金高温塑性变形本构模型及流变行为预测·3309·法,在变形温度573~723K、应变速率0.001~1s-1范围内,真应变选取步长为0.05,分别求解出其它应变(=0.02~0.9)对应的各本构参数(如a、n、Q和A等),通过数值计算和多项式拟合方法[24-26],,将引入了真应变的本构参数依次代入本构模型中的式(14)和式(15),即可求得本构模型各真应变下的流变应力理论值,并与Gleeble热/力模拟压缩实验值进行对比,验证结果如图6所示。图中由空心圆构成的曲线为本构模型数值计算得到的流变应力理论值,实线为Gleeble热/力模拟得到的真应力-真应变曲线实验值。图6清晰描绘了流变应力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吻合程度。对比发现,第1类“饱和非线性”稳态流变特征的曲线基本吻合,本构模型给出的流变特征及应力水平理论值与实验值基本符合;而第2类“正偏态分布”的亚稳态流变特征曲线存在一定偏差,其中理论结果未出现类似实验结果中加工硬化与动态软化强弱竞争的变化过程,即未见明显峰值现象,同时数值计算得到的峰值应变小于实验结果,从而导致最大变形抗力提前产生,但峰值应力水平仍基本吻合。结果显示,在低应变速率或较高变形温度下,本构模型给出的流变应力理论值和实验值基本吻合,峰值应力和峰值应变等重要技术指标基本符合;随着变形温度的降低或应变速率的增大,变形之初的硬化阶段二者出现一定偏差,理论峰值应力值略大于实验值,理论峰值应变提前于实验值,但塑性变形过程中的峰值应力水平仍基本符合。研究表明,比较适用于“饱和非线性”稳态流变特征的塑性变形过程。在实验合金塑性变形过程中,该本构模型适用的热变形条件范围为:变形温度应高于623K,应变速率应低于0.1s-1。图6实验合金流
【作者单位】: 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
【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2013ZD10,2015MS0510)
【分类号】:TG146.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军辉;杨合;孙志超;李宏伟;李智军;沈昌武;;TC11 钛合金流变行为及其应变分段本构模型(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2年03期
2 田宝辉,张永刚,陈昌麒,王克光;铝-锂单晶体的反常流变行为和PLC效应[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1995年04期
3 陈魁英,曾松岩,李庆春;Al—Cu 合金固液共存区的流变行为[J];材料科学进展;1991年03期
4 徐东,安阁英,李庆春;ZG15CrMoV和35钢在500—1400℃下的流变行为[J];金属学报;1992年03期
5 王玉林;pd77.5 Cu6 Si16.5的动态流变行为研究[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年02期
6 耿浩然;孙春静;吉蕾蕾;王照翠;;Sb及Bi熔体的非牛顿流变行为[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7 杨树宝;徐九华;危卫华;傅玉灿;;置氢处理对TC4钛合金流变行为的影响[J];航空学报;2010年05期
8 陈魁英,曾松岩,李庆春;Al—Si合金固液共存区流变行为的实验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1991年01期
9 唐靖林,殷雅俊,范钦珊,曾大本;液-固温区A356合金剪切速率阶梯变化的瞬态流变行为[J];金属学报;2001年10期
10 张飞;沈健;闫晓东;孙建林;孙晓龙;杨银;刘勇;;考虑应变因素的2099合金高温流变行为模型(英文)[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炫;金涛;赵乃仁;王志辉;孙晓峰;管恒荣;胡壮麒;;一种镍基合金拉伸流变行为及断裂机制的研究[A];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周银;TC11合金人造摩擦层的演变、作用及磨损机理研究[D];江苏大学;2017年
2 罗素琴;Mg-Zn-Zr-Y合金固溶强化和第二相强化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尹淑英;热挤压Mg-Zn-Zr-Y合金的低周疲劳行为[D];沈阳工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213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2521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