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铸造论文 >

强流脉冲电子束WC-Co硬质合金表面改性组织及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05 23:34
【摘要】:现代机加行业对WC-Co硬质合金刀具的加工效率、使用寿命和维护成本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研究和开发硬质合金刀具表面改性新工艺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作为近年来新兴的表面改性技术,强流脉冲电子束通过微秒级脉冲能量沉积,引发工件表层快速熔凝和应力冲击作用,可制备组织致密、成分均匀,厚度达几个微米的改性层,进而提高材料表面使役性能。本论文采用工业常用的YG6和YG8硬质合金为实验材料,系统研究硬质合金表面改性组织和性能变化规律,探索强流脉冲电子束硬质合金表面改性机理和有效工艺方法,得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对YG6硬质合金进行强流脉冲电子束表面改性实验,选择加速电压27kV,脉冲次数1、5、10、20、35次。发现随脉冲次数增加,试样表面形成厚度~0.8μm的重熔层,晶粒显著细化,20次脉冲处理样品表面晶粒平均尺寸~0.1μm。改性样品表面均有熔坑和微裂纹产生,当脉冲次数达到20次时,微裂纹有明显愈合,表面仅存少量熔坑,尺寸减小至~1.1μm。对YG8硬质合金进行强流脉冲电子束表面改性实验,选择加速电压23.4和27 kV,脉冲次数1、3、5、10、15、25、50次。发现对于同一加速电压,随着脉冲次数增加,试样表面熔化程度增加,WC晶粒变得圆滑,形成了~1μm的重熔层。熔坑平均尺寸由最大值3.16μm逐渐减小至0.63 μm。改性表面会产生微裂纹,当脉冲次数达到50次时,微裂纹连接成网状。对比不同加速电压,使用27 kV时所形成的熔坑面密度更低。根据改性表面的结构完整性来说,较好的工艺参数为加速电压27kV,25次脉冲。通过微结构表征,发现硬质合金表面改性层均形成面心立方WC,-x相、Co3W9C4相和石墨相。进一步的TEM、EBSD等分析表明, YG6试样表层的WC1-x相尺寸在20-100 nm之间,Co3W9C4相尺寸为十几纳米,石墨颗粒相尺寸小于100 nm,改性表层形成了纳米复合组织。经20次脉冲处理,纳米相分布相对更为均匀,所占面积分数达到39%。YG硬质合金经强流脉冲电子束改性的组织演变机制是形成fcc组织+M12C化合物+石墨相这样一种亚稳平衡体系。对YG6硬质合金强流脉冲电子束改性试样进行表面性能测试,发现随着脉冲次数增加,表面显微硬度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现象,最大值较原始试样提高了约36%。相应地,磨痕深度与磨损率均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的趋势,其中27kV和20次脉冲处理试样达到最佳状态,其磨痕深度较基体降低约82%,磨损率降至12.3 mm3min-1,仅为原始试样的35%。耐蚀性实验结果表明,经强流脉冲电子束改性试样的自腐蚀电流密度均低于原始材料(约为6.415×10-5 A/cm2),最低值达到1.495×10 A/cm2,耐蚀性能得到改善。与此类似,随着强流脉冲电子束脉冲次数增加,YG8试样表面显微硬度也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现象,其中提高最明显的是27 kV和25次处理试样,表面显微硬度约为2262HK,对应的磨损率降至14.7 mm3min-1,约为原始试样的38%。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强流脉冲电子束处理可使硬质合金表层转变为纳米复合组织,并首次发现纳米石墨原位析出现象,硬质合金的表面显微硬度和耐磨性能可以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此外,尚有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继续开展研究,如Co粘结相含量对改性组织转变规律的影响,纳米石墨相析出规律及其对表面耐磨性能的动态影响机制,从工艺和材料角度消除微裂纹的产生等。
【图文】:

示意图,强流脉冲电子束,示意图,电子束


图1.1强流脉冲电子束诱发不同处理层示意图逡逑Fig.邋1.1邋Schematic邋diagram邋of邋different邋zones邋generated邋by邋HCPEB邋化eatment流脉冲电子束在表面改性处理中的应用及xO究现状逡逑电子的能量注入形式来划分,可分为连续型电子束和脉冲型电子。连

强流脉冲电子束,诊断系统,脉冲功率电源,电源控制系统


设备如图2.1所示,,主要分为电子枪、电源控制系统、诊断系统和真空系电子枪的作用是产生强流脉冲电子束,它是整个实验装置的核屯、部件。电括脉冲高压发生器、脉冲功率电源、磁场触发电源等。诊断系统可W用来测、阴极加速电压、电子束流、入射束平均能量密度等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G711;TG6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柄男;张罡;莫春立;;强流脉冲离子束辐照钢靶热力学效应数值模拟[J];沈阳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2 朱小鹏;董志宏;刘臣;韩晓光;雷明凯;;强流脉冲离子束表面再制造技术原理与应用[J];中国表面工程;2006年S1期

3 秦颖,吴爱民,邹建新,刘悦,王晓钢,董闯;强流脉冲电子束轰击产生表面熔坑的数值模拟研究[J];金属热处理学报;2003年01期

4 邹建新,吴爱民,秦颖,郝胜智,宋丽丽,王晓钢,董闯;强流脉冲电子束轰击作用下的扩散模型及其数值计算[J];核技术;2004年09期

5 刘振民,郝胜智,史维东,陈立,董闯;钛离子注入9Cr18钢的强流脉冲电子束后处理[J];核技术;2000年07期

6 雷明凯;刘臣;董志宏;韩晓光;;强流脉冲离子束辐照涡轮叶片表面的清洗加工[J];中国机械工程;2007年05期

7 邹建新,秦颖,吴爱民,郝胜智,王晓钢,董闯;强流脉冲电子束纯铝表面改性过程的热力学模拟[J];核技术;2004年07期

8 曾令荣;牛建平;神克常;李立新;毛慧英;;强流脉冲离子束辐照金属材料表面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热加工工艺;2013年10期

9 陈卓君;李柏姝;章颖莹;张祖立;;强流离子束对金属表面强化的研究进展[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8年12期

10 闫忠琳;陈锐;金磊;;强流脉冲电子束改性过程温度场数值模拟[J];表面技术;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建钦;李金海;;强流离子束的非线性传输[A];2004全国荷电粒子源、粒子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郭之虞;徐蓉;明建川;邹宇斌;高淑丽;赵捷;彭士香;吴文忠;钱锋;宋执中;于金祥;袁忠喜;于茂林;;强流离子束发射度测量技术[A];第三届全国粒子加速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3 明建川;袁忠喜;郭之虞;宋执中;于金祥;彭士香;宋翔翔;邹宇斌;;强流离子束发射度仪[A];2004全国荷电粒子源、粒子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吴文忠;郭之虞;于金祥;宋执中;张征芳;吕建钦;于茂林;王忠义;邹宇斌;;强流离子束发射度仪研制[A];第三届北京核学会核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5 姜冲;马鹰俊;李立强;邓金亭;王荣文;崔保群;蒋渭生;;低能强流离子束装置的研制[A];2004全国荷电粒子源、粒子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吴迪;张建红;王静;雷明凯;宫野;;强流脉冲离子束辐照混合双层靶的数值研究[A];第九届真空冶金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吴迪;张建红;王静;雷明凯;宫野;;强流脉冲离子束辐照混合双层靶的数值研究(英文)[A];真空技术与表面工程——第九届真空冶金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郭之虞;徐蓉;明建川;高淑丽;彭士香;钱锋;宋执中;吴文忠;于金祥;袁忠喜;于茂林;赵捷;邹宇斌;;强流离子束发射度测量技术[A];第三届全国加速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杨海亮;邱爱慈;孙剑锋;高屹;苏兆锋;孙凤举;李静雅;梁天学;尹佳辉;曾江涛;黄建军;任书庆;张永民;;强流脉冲粒子束技术研究新进展[A];2008年全国荷电粒子源、粒子束学术会议暨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第十二届电子束离子束学术年会、中国电子学会焊接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电子束焊接学术交流会、粒子加速器学会第十一届全国离子源学术交流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分会2008年全国高能束加工技术研讨会、北京电机工程学会第十届粒子加速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彭士香;吕鹏南;任海涛;张萌;袁忠喜;赵捷;于金祥;宋执中;郭之虞;;低能强流离子束空间电荷补偿的研究[A];2010全国荷电粒子源、粒子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汪永安;“人造太阳”实验装置首获兆瓦级强流离子束[N];安徽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洋;强流脉冲电子束WC-Co硬质合金表面改性组织及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2 李e

本文编号:25564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25564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c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