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铸造论文 >

二次孔挤压强化对TB6钛合金疲劳性能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1-23 04:25
【摘要】:为了提高TB6钛合金耳片孔的疲劳抗力,研究二次孔挤压强化对TB6钛合金耳片孔试样疲劳寿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粗糙度仪、X射线衍射仪、显微硬度计及金相显微镜等仪器对孔壁表面完整性进行分析,探讨二次孔挤压强化对疲劳寿命的增益机制。结果表明:相比过盈配合试样,二次孔挤压强化耳片孔试样的轴向拉伸疲劳寿命显著提高;经二次孔挤压强化后,孔壁表面完整性得到了显著改善;孔壁表面粗糙度显著下降;表层晶粒组织发生了明显的塑性变形;显微硬度显著提高;形成了较深的残余压应力场和组织强化层;孔壁表面完整性的改善对微动疲劳寿命的增益具有重要作用。
【图文】:

断口形貌,耳片,疲劳试样,尺寸


第6期二次孔挤压强化对TB6钛合金疲劳性能的影响表1TB6钛合金的力学性能(20℃)Table1MechanicalpropertiesofTB6titaniumalloy(20℃)σb/MPaσ0.2/MPaδ5ψ≥1152≥1090≥13.9≥63.7初孔尺寸为鐖30mm,初孔公差为0~0.02mm,衬套内径鐖25.6mm,外径鐖30.01mm,终孔尺寸鐖26mm。该试样尺寸与实际零件的耳片孔结构近似。图1耳片孔疲劳试样尺寸Fig.1Geometryofspecimenwithtwolugs1.2实验方法采用二次冷挤压的方式对耳片孔试样进行强化处理。所用试样分为6组,第1工艺组是原始未挤压强化试样,编号为A-1,A-2;第2工艺组是小过盈量的本体孔挤压强化试样,编号为B-1,B-2;第3工艺组是大过盈量的本体孔挤压强化试样,编号为C-1,C-2;以上三组用于确定第一次本体孔挤压的优化过盈量。第4~6工艺组用于三种典型孔加工方法的对比研究。其中,第4工艺组是过盈配合试样,编号为D-1,D-2,D-3,D-4,D-5,孔壁经铰削加工后,直接与衬套进行装配;第5工艺组是“过盈配合+衬套挤压”试样,编号为E-1,E-2,E-3,E-4,E-5,孔壁经铰削加工后,直接与衬套进行装配,再用芯棒对衬套进行挤压强化;第6工艺组即二次孔挤压工艺,采用“本体孔挤压+衬套挤压”的方式,试样编号为F-1,F-2,F-3,F-4,F-5,先对铰削加工好的孔进行本体孔挤压强化,然后将衬套安装在孔内,再用芯棒对衬套进行挤压强化。采用FT-200型孔挤压试验机进行孔挤压。轴向加载疲劳实验在MTS311-1000kN疲劳试验机上进行,参数如下:温度T为20℃,应力比R为0.1,载荷频率f为5Hz,外加最大载荷σmax为220MPa。采用APPLLO300型扫描电镜(SEM)观察疲劳试样断口形貌,分析挤压对孔结构疲劳性能的影响。采用TR200型触针式粗糙度仪测量孔壁的粗糙度大小,

曲线,不同距离,试样,孔挤压


leMeanvalue,Nm/cycleInterferencefit0.3%D-1D-2D-3D-4D-5220220220220220139001430019000220001560016960Interferencefit+sleeveexpansion0.3%+mediumE-1E-2E-3E-4E-5220220220220220574008970056700622007380067960Directmandrelexpansion+sleeveexpansionMedium+mediumF-1F-2F-3F-4F-52202202202202201590002900000166000142000247000011674002.3孔边残余应力场孔挤压试样的孔边残余应力测量结果如图2所示。实验中所用X射线光斑为鐖2mm的圆斑,因此,所测残余应力值是该光斑内材料的宏观残余应力值。图2中孔边距离(横轴方向)为X射线光斑圆心到孔边的最小径向距离。由图2可知,过盈配合工艺4试样的孔边残余应力为拉应力,应力值约为100~200MPa;而“过盈配合+衬套挤压”工艺5试样的孔边在0~2mm范围内处于压应力状态,这表明,衬套挤压可在孔边产生约2mm深度的残余压应力层。另外,本体孔挤压工艺2试样的孔边在0~4mm范围内处于压应力状态,这说明,本体孔挤压可在孔边产生约4mm深度的残余压应力层。对于“本体孔挤压+衬套挤压”工艺6试样,,孔边残余压应力层可达约5mm的深度。以上数据表明,二次孔挤压后,TB6钛合金试样耳片孔边形成了深度约5mm的残余压应力层。图2不同工艺试样离孔边不同距离处的残余应力变化曲线Fig.2Variationofresidualstresswithdistancesfromholewallafterdifferenttreatedmethods9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修麟;;过载——延长疲劳寿命的有效方法[J];机械强度;1982年02期

2 ;提高汽车用弹簧钢疲劳寿命的研究[J];北京钢铁学院学报;1987年S3期

3 李好平;才庆魁;;激光处理钢疲劳寿命的函数表达[J];应用激光;1990年03期

4 ;用气体激振进行疲劳寿命试验的方法[J];航空工艺技术;1978年10期

5 王杰君;李绍庚;杨巧玲;;国内外轴承钢材质与接触疲劳寿命的研究[J];特殊钢;1983年01期

6 魏果能;徐玉兰;徐敏;;碳化物超细化处理对轴承钢接触疲劳寿命和耐磨性能的影响[J];冶金分析与测试(冶金物理测试分册);1983年06期

7 何则荣;间歇疲劳——(Ⅰ)卸幅静载间歇对软钢疲劳的影响[J];福州大学学报;1984年02期

8 查传元,周则恭;带裂纹球罐疲劳寿命的概率分析[J];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1984年02期

9 王金瑞,李益民;工程高温部件疲劳寿命予测方法[J];热力发电;1984年05期

10 王世俊,宋新玉,潘秀丽;真空脱气轴承钢的疲劳寿命及影响因素[J];机械工程材料;198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

本文编号:25721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25721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b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