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铸造论文 >

第三代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固溶处理研究及工艺优化

发布时间:2020-05-25 11:51
【摘要】: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因其优异的高温性能而广泛应用于航空发动机和地面燃气轮机的关键热端部件。随着对合金承温能力需求的不断提高,合金中难熔元素含量不断提高,发展到第三代单晶时难熔元素含量已超过20 wt.%,同时Re元素含量提高到4~6 wt.%。虽然难熔元素的增加能提高合金的力学性能,但同时也给固溶处理带来严峻考验:首先,难熔元素特别是Re元素的扩散系数比其他元素低几个数量级,均匀化困难;其次,难熔元素会加重合金的枝晶偏析,导致共晶含量增多,增加固溶处理难度;最后,偏析加重的同时,合金的初熔温度降低,而γ′的溶解温度则升高,导致热处理窗口大幅度减小。虽然,分步固溶处理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问题,但仍存在耗时长、残余偏析严重等问题,因此,高代次单晶高温合金的固溶处理还需进一步研究。本文以第三代镍基单晶高温合金为研究对象,通过斜坡固溶处理、重熔固溶处理、短时固溶处理等方法,从固溶时间、固溶温度和枝晶组织尺度三方面优化固溶处理工艺,逐步提高固溶效果;通过对热处理组织的系统分析,阐明固溶效果对蠕变性能的影响机制,建立固溶工艺-组织-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提出基准对比法,根据固溶处理过程中共晶的溶解动力学过程建立基准,准确判别合金在固溶处理中是否发生初熔,并获得初熔温度区间。进一步提出微区成分模拟方法,获得合金的初熔温度为1265℃,并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验证了该初熔温度的准确性。(2)采用点阵法和DICTRA动力学模拟软件研究固溶处理过程中残余偏析的变化情况,发现在最高温度1330℃下进行固溶处理,随着固溶时间从30h延长到35h,残余偏析减轻,其中Re元素的偏析比从2.15降低到1.93。随着残余偏析降低,时效处理后γ′的平均尺寸和体积分数都略微减少,γ′尺寸分布更均匀。(3)提出了斜坡固溶处理方法代替传统分步固溶处理,使固溶处理进入一种良性循环:固溶温度升高-均匀化速度提高-偏析降低-初熔温度提高-固溶温度进一步升高。斜坡固溶处理将更多的时间分配在更高的温度上以提高固溶效果,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初熔,可使固溶处理温度从1330℃提高到1337℃,降低合金的残余偏析,其中Re的偏析比从2.15降低到1.89。(4)提出重熔固溶处理方法,在固相线以上进行固溶处理,通过后续固溶处理消除初熔组织。重熔固溶处理的温度从常规固溶处理温度的1330℃提高到1360℃,固溶处理时间从30h缩短到28.6h,残余偏析有所降低,其中Re的偏析比从2.15降低到1.87。(5)研究了组织尺度对固溶处理的影响,开发了短时固溶处理工艺。采用LMC高梯度定向凝固技术,将合金的一次枝晶间距从260μm细化到83μm,固溶温度从1330℃提高到1340℃,固溶时间从30h缩短到25h。由于固溶温度提高且扩散距离缩短,经过短时固溶处理后残余偏析显著降低,其中Re的偏析比从2.15降低到1.17。(6)根据固溶处理过程中的扩散通量差计算固溶微孔孔隙率,发现随着固溶处理时间延长,固溶微孔孔隙率先增加后减小。当枝晶的一次枝晶间距从260μm细化到83μm,元素均匀化程度增加,因此固溶微孔的孔隙率从0.41%减少到0.12%。(7)不同固溶处理工艺减轻合金的残余偏析作用有所不同。其中通过细化枝晶间距来优化固溶处理的优化效果最佳,其次是通过提高固溶温度,而延长固溶时间的优化效果最差。(8)优化固溶处理工艺可显著提高合金力学性能。随着合金的残余偏析降低,γ′尺寸均匀性和γ基体通道尺寸的均匀性均增加,合金的性能得到优化,在1100℃/150 MPa下蠕变寿命从经过常规分步固溶处理的105.5h最高提高到141.1h。
【图文】:

示意图,核心技术,定向凝固技术,示意图


图 1-1 Ni 基高温合金核心技术发展示意图[4]Fig. 1-1 Core technology evolution schematic diagram of Ni-based superalloys[4]1.1.1 制备技术发展从 20 世纪 60 年代起定向凝固技术就应用于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制备,目前主流技术是通过利用机械抽拉系统使铸型移出炉体的 Bridgman 定向凝固技术,工业界称之高速凝固技术(High Rate Solidification,HRS)[5]来实现定向凝固。其工作原理如图 1-2a 所示。

示意图,定向凝固装置,示意图,定向凝固技术


图 1-1 Ni 基高温合金核心技术发展示意图[4]Fig. 1-1 Core technology evolution schematic diagram of Ni-based superal备技术发展0 世纪 60 年代起定向凝固技术就应用于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术是通过利用机械抽拉系统使铸型移出炉体的 Bridgman 定向之高速凝固技术(High Rate Solidification,,HRS)[5]来实现定向凝图 1-2a 所示。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G13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志强;;强化固溶处理对7×××铝合金型材组织与性能的影响[J];轻合金加工技术;2009年06期

2 陈洪彬;曹生利;付原科;李双;;固溶处理温度对0Cr12Mn5Ni4Mo3Al钢的相和组织的影响[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3 韩香花;谈304L管箱焊后固溶处理工艺[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05年10期

4 林高用,彭大暑,魏圣明,韩红阳,张辉;强化固溶处理对7075铝合金组织的影响[J];金属热处理;2002年11期

5 唐燕;尹莲娣;周善佑;;铜—铬—锆—镁合金的组织和性能研究[J];上海金属.有色分册;1987年06期

6 刘云旭;何伦;;奥氏体钢排气阀的锻造余热固溶处理[J];新技术新工艺;1987年02期

7 唐燕;尹莲娣;周善佑;;铜—铬—锆—镁合金的组织和性能研究[J];上海金属;1987年06期

8 蔡玉惠,陈金华;18—8铬镍不锈钢支架铸造后的固溶处理对铸件变形的影响[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1988年04期

9 宋伟,马茂元,赵万贵;4Cr14Ni14W2Mo钢二次固溶处理对其组织和性能的影响[J];热加工工艺;1988年05期

10 王宗贞;何明;王英杰;;LY12合金降温固溶长时间保温工艺的研究[J];轻合金加工技术;1988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胜利;何玉林;胡林;李英;赵飞;;奥氏体不锈钢在线固溶处理实验研究[A];2005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第3卷)[C];2005年

2 张琰斌;刘林;杨振宇;黄太文;张军;傅恒志;;一种第三代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固溶处理前后的元素偏析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高温合金年会摘要文集[C];2015年

3 任勇;孟利;刘丹;杨平;毛卫民;;固溶处理对无取向硅钢磁性能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材料科学与图像科技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4 程广福;李景;刘玉鑫;魏松;刘婷婷;;固溶处理温度对铸造2205双相不锈钢焊接接头组织与性能的影响[A];2017第四届海洋材料与腐蚀防护大会论文集[C];2017年

5 石倩颖;李相辉;郑运荣;冯强;;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固溶处理后的微孔成因辨析[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安宁;牛永吉;张志伟;田建军;李振瑞;史世凤;;固溶处理温度对GH4214冷轧板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规律[A];第十三届中国高温合金年会摘要文集[C];2015年

7 陈文学;陈四平;齐金祥;卢久红;宋志强;;金属软管的光亮固溶处理工艺论述[A];第十四届全国膨胀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6年

8 马海涛;赵艳辉;王来;孙长海;;固溶处理对服役后AISI321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A];2011年全国失效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郭敏杰;;铍青铜带材零件的成形加工与固溶处理变形有研究[A];第三届弹性合金与工艺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1年

10 陈炜;陈丽娟;于广义;;固溶处理温度对SAF2507双相不锈钢显微组织的影响[A];第十一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中国汽车产业集聚区发展与合作论坛论文集(信息科学与工程技术分册)[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祝堂;铝合金之王:6063型合金(三)[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7年

2 王祝堂;怎样控制热处理工件品质[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7年

3 大理州节能监察中心 邹林;不锈钢管固溶处理装置研究[N];云南经济日报;2014年

4 高宏适;马氏体不锈钢高温氮固溶处理对耐蚀性的影响[N];世界金属导报;2016年

5 王祝堂;美铝厚板固溶处理炉年底投产[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6年

6 王祝堂;硬铝是怎样变硬的[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5年

7 翩跹;热处理条件对铝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影响[N];世界金属导报;2018年

8 王祝堂;西南铝:助力中国大飞机展翅蓝天[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7年

9 罗晔;双辊连铸Al-Mg-Si合金的烘烤硬化性[N];世界金属导报;2018年

10 王钊;陕飞全员改善喜获丰收[N];中国航空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琰斌;第三代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固溶处理研究及工艺优化[D];西北工业大学;2018年

2 张福豹;塑性变形和热处理协同对6013型铝合金组织性能的调控及机理研究[D];江苏大学;2017年

3 于晓飞;304、316不锈钢晶间腐蚀的实验与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李华英;高强塑性高锰钢的组织性能及变形机制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5 杨群英;高强Al-Zn-Mg-Cu铝合金中厚板关键加工因素的基础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6 熊伟;铝阳极在氯化物溶液中的溶解行为与机理[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闫丽珍;汽车车身板用新型快速时效响应6000系铝合金研究[D];东北大学;2015年

8 沙萌;钴对过共晶铝硅合金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9 李文斌;含Sc的超高强Al-Zn-Cu-Mg-Zr合金微观组织与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韩冬;双相不锈钢局部电化学失效行为与机理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鹏文;固溶处理与挤压变形对Mg-9Gd-xAl合金组织及力学性能影响[D];太原理工大学;2019年

2 薛文琦;6022铝板热冲压淬火一体化工艺中固溶淬火对强化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3 梁孟超;固溶与时效工艺对2A12铝合金冷轧板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4 韩钟剑;镁合金微裂纹扩展行为的原位观察[D];中北大学;2019年

5 任鹏;固溶处理对2A66铝锂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D];湖南大学;2018年

6 孙润根;高压退火处理过程中冷轧态Ti26Nb合金再结晶行为研究[D];湘潭大学;2018年

7 张煜;固溶工艺对FB2转子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D];昆明理工大学;2018年

8 刘洋;Mg-4Y/Nd-2Zn合金组织与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

9 冯卫红;新型耐腐蚀抗磨损材料的研究与应用[D];河北科技大学;2018年

10 冯凯旋;高压扭转对AZ91D镁合金固溶与时效行为的影响[D];燕山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801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26801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e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