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铸造论文 >

基于多磨粒立式微磨削理论及其仿真建模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9 11:57
   微磨削(又称微型磨削、微细磨削)加工是采用超微颗粒的砂轮在工件表面进行微纳米级机械去除的加工方法,是一种精密加工工艺,能够实现对高硬度、高强度硬脆材料微零件或微结构的高质量表面加工,在航空航天、国防工业、微电子工业、现代医学和生物技术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微磨削力的研究是微磨削加工中重要的一环。然而,目前微磨削力的理论和仿真研究大多基于单颗磨粒,缺乏对基于多颗磨粒模型的磨削力研究。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了考虑多颗磨粒的立式微磨削建模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微磨削硬脆材料磨削机理。介绍了立式微磨削的原理、硬脆材料微磨削的三种材料去除方式、以及互相转换的临界深度,并推导出临界未变形厚度h_c和临界未变形切屑厚度h_d。2、构建立式微磨削磨削力理论预测模型。从单颗磨粒微磨削入手,结合动态切削磨刃密度模型得到磨削力预测模型。3、利用有限元仿真模拟硬脆材料单颗磨粒微磨削。验证了第二章所述的硬脆材料微磨削过程中单颗磨粒材料去除方式,主要分析了耕犁力对材料变形的影响,以及微磨削过程中摩擦力和磨削深度对微磨削力的影响,为研究多颗磨粒微磨削模型奠定了基础。4、运用ABAQUS软件构造多颗磨粒微磨削力模型,设置磨粒随机分布在磨棒表面上。在微磨棒转速恒定条件下,针对切削深度和微磨棒进给速度对磨削力的影响进行仿真,并对产生影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与理论模型所得的预测值以及实际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理论模型、仿真模型的可行性。本论文从理论到仿真建模的研究工作,为研究立式微磨削多颗磨粒磨削模型提供了经验,为今后基于仿真模型的微磨削力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学位单位】:东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G580.6
【部分图文】:

单颗磨粒,磨粒,磨削过程,路径


在磨粒-工件的接触区域获得更小的网格尺寸。在模拟过程中,当发生严重的网格畸变时,需要重新划分网格。自适应重划网格技术的目标是满足所设置的网格离散误差指数,从而得到更好的网格划分方案,不需要完全重新划分工件网格,因此提高了计算效率。是否需要重新划分网格是由网格单元尺寸决定的,而等效塑性应变误差指数用于确定单元几何形状是否满足与交互区域的接触一致性。在磨削区域提供更细的网格便于更好地仿真磨粒与工件的接触情况。需要指出的是,自适应重划网格技术通常用于控制精度,也可以用于控制失真情况。改变材料去除形式的决定性参数主要有:未变形切屑厚度、切削速度、刀具前角。在本次仿真过程中,切削深度(0.5 、1 和 2 )与磨粒直径相比相对较小,这使得前角为高度负前角。影响材料去除机理改变的另一个重要参数是磨粒与工件之间的摩擦系数。在本章仿真中,利用有限元模拟结果解释单颗磨粒磨削过程中材料的变形和作用力受切削深度和摩擦系数的影响情况。如图 4.5 所示为耕犁变形示意图,是在无摩擦接触和最大切削深度为 2 的条件下得到的。

单颗磨粒,工件材料,情况,切削深度


30(e)无摩擦,h=2 (f) =0.2,h=2 图 4. 6 单颗磨粒磨削耕犁力造成工件材料变形的变形情况根据图 4.6 所得结果可知:无摩擦时,最大材料隆起高度约为切削深度的一半;当摩擦系数为 0.2 时,最大材料隆起高度与切削深度几乎相同。这意味着磨粒和工件之间的摩擦会导致磨削过程中耕犁作用材料增加。此外,在磨削深度较高的情况下隆起材料产生边缘切割,这说明出现了切屑形成现象。由于切削深度较小和切削速度较低,仿真过程中没有切屑形成。

示意图,磨具,建模,示意图


图 5.1 磨具建模示意图微磨削模型,如图 5.2 所示:图 5.2 立式微磨削建模示意图 磨具磨削 SiC 工件,其材料模型在 4.2.1 和这里就不再赘述。BAQUS 仿真模型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玉燕;窦骞;;稳定计算用励磁系统数学模型仿真建模研究[J];广西电力;2010年05期

2 夏传良,刘秀婷,张志军,陈兆柱;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仿真建模[J];山东机械;2004年06期

3 刘伟杰;全自动火炮防空系统雷达仿真建模[J];火力与指挥控制;1989年04期

4 王利;;基于主体的仿真建模工具[J];计算机教育;2005年02期

5 程路尧;;试验训练一体化仿真建模研究[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7年03期

6 罗翠华;李诚志;;基于多主体仿真建模的国际金融系统稳定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3年08期

7 张江平,吕俊芳;面向对象仿真建模的研究[J];航空计测技术;2001年06期

8 孙俊;实时仿真建模技术及其在轮机仿真训练器中的应用[J];计算机仿真;2000年02期

9 李建华,王兆青,诸鸿文,顾尚杰;按需仿真系统仿真建模及并行实现框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10 冯惠军,赵义;离散系统仿真建模形式理论研究[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三定;董定;沈德耀;;工业控制系统多媒体仿真建模[A];1996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6年

2 蔡如宽;周深根;舒秀利;何海龙;;神经网络在发动机故障仿真建模中的应用[A];第五届全国仿真器学术会论文集[C];2004年

3 金伟新;肖田元;;军事仿真建模研究[A];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第7卷)——'2005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选编[C];2005年

4 刘奥;姚益平;;基于高性能计算环境的并行仿真建模框架[A];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第7卷)——'2005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选编[C];2005年

5 王钰;许峰;陈少卿;李泠泠;李];高飞;;基于效果的态势综合能力仿真建模研究[A];第13届中国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徐宏林;许怀阳;;某型导弹毁伤概率仿真建模及分析[A];二○○一年中国系统仿真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7 韩迎朝;李明;马洁;;基于面向对象思想的电力器件仿真建模的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煤炭自动化学术年会、中国煤炭学会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张秀凤;李志华;尹勇;;艏侧推器的仿真建模及在航海模拟器中应用[A];二○○一年中国系统仿真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9 费敏锐;李旭;;现场通信系统的仿真建模及其性能评价方法[A];二○○一年中国系统仿真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10 张辽;张允昌;韩亮;;直升机旋翼系统仿真建模研究[A];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06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通讯员 王皓怀 记者 张逸飞;联合发电系统仿真建模满足工程要求[N];国家电网报;2011年

2 彭兴慧;真抓实干“四个两”[N];中国航天报;2015年

3 本报记者 陶春;大价值与大变革[N];学习时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虔;虚拟现实协同仿真建模与应用研究[D];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0年

2 王玉;三维放射治疗计划系统仿真建模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3 李建方;基于物理的动态物体建模仿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4 卞小草;混凝土坝施工进度仿真建模与方案优选[D];武汉大学;2014年

5 张彬桥;面向自主设备云服务的水电站大规模仿真建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6 陈欣;机场空侧容量评估与优化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7 曹琦;复杂自适应系统联合仿真建模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8 林贵宝;基于驾驶人视觉特性的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9 张锐;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中的高精度气体检测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10 邹亮;直线式永磁偏置限流拓扑的磁特性优化与建模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慧;基于多磨粒立式微磨削理论及其仿真建模研究[D];东华大学;2018年

2 孙冲;编组站解体作业过程仿真建模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6年

3 郭玲;基于TTE网络的NCS端到端延迟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4 张政;基于SysML和Modelica的多领域设计和仿真建模集成[D];浙江大学;2017年

5 王征宇;生态工业园的仿真建模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6 刘利波;板材自动化立体库物流系统仿真建模及优化[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7 李翔;典型潜航器仿真建模与系统研发[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

8 陈福龙;化工动态仿真建模平台的研究与开发[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9 朱建锋;多政府财政经济行为的资金流动仿真建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10 郝兴;油气管网仿真建模软件架构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28085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28085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3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