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燃烧红外吸收法测定氮化钒铁中碳和硫
【文章目录】: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助熔剂的种类
2.2 助熔剂的用量
2.3 分析时间
2.4 空白试验
2.5 准确度与精密度试验
2.5.1 准确度试验
2.5.2 精密度试验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诗全,张帆;攀钢加快氮化钒产业化进程[J];钢铁钒钛;2000年03期
2 孙国会,梁连科;国内外氮化钒铁及氮化钒制备情况简介[J];铁合金;2000年01期
3 孙朝晖,周家琮,杨仰军;攀钢氮化钒技术的发展及市场前景[J];钢铁钒钛;2001年04期
4 黄中省;陈为亮;伍贺东;邢继彬;;氮化钒的研究进展[J];铁合金;2008年03期
5 孙涛;刘建雄;谢杰;李松;柏万春;;氮化钒制备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粉末冶金技术;2009年01期
6 孙涛;彭澎;谢杰;李松;柏万春;;氮化钒制备技术发展历程及其应用[J];南方金属;2008年04期
7 高树峰;张海岩;张玉平;李彦辉;武挺;刘静;;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氮化钒铁中8种杂质元素[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4年07期
8 杨君;;氮化钒的市场与技术现状及应用前景[J];世界有色金属;2007年09期
9 王雄;陈白珍;肖文丁;彭虎;;微波加热制备氮化钒工艺[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0年05期
10 高树峰;李彩云;宋晓军;;直接法测定氮化钒铁中的铁含量[J];化学世界;201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刘占玲;;宣钢氮化钒铁使用情况总结[A];钒氮微合金化钢暨氮化钒铁应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2 董江;薛正良;余岳;;V_2O_5还原氮化一步法合成氮化钒的研究[A];第十七届(2013年)全国冶金反应工程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3年
3 赵彻;梁新维;王琪;;应用氮化钒铁开发澳标500E钢筋[A];钒氮微合金化钢暨氮化钒铁应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4 任哲峥;黄维刚;;氨解草酸氧钒制备纳米氮化钒粉体[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6)[C];2007年
5 赵彻;梁新维;王琪;徐海斌;;应用氮化钒铁开发澳标500E钢筋[A];河北省2010年炼钢—连铸—轧钢生产技术与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C];2010年
6 梁新维;张兴利;刘红梅;;承钢使用氮化钒铁V-N微合金化高强钢筋的生产技术研究[A];钒氮微合金化钢暨氮化钒铁应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于瑞霞 陈军;承钢自主开发氮化钒生产工艺创效可观[N];中国冶金报;2007年
2 唐诗全 张帆;攀钢加快氮化钒国产化进程[N];中国冶金报;2000年
3 记者 王悦良;攀枝花钒钛高新区引入氮化钒铁项目[N];攀枝花日报;2014年
4 唐朝林 王文锋;攀钢氮化钒技术打破美独家垄断[N];中国冶金报;2001年
5 杜慧玲;长钢Ⅲ级螺纹钢吨钢成本降30元[N];中国冶金报;2004年
6 晨光;氮化钒在钢筋中的应用研究达国内外先进水平[N];世界金属导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于三三;一步法合成碳氮化钒的研究[D];东北大学 ;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秋生;氮化钒工艺技术及工艺设备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2 徐先锋;氮化钒制备过程的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3年
3 高锋;三氧化二钒碳热还原氮化制备碳氮化钒的基础研究[D];东北大学;2006年
4 董江;V_2O_5还原氮化一步法制备氮化钒的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4年
5 李为;包芯线用氮化钒破碎工艺过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6 潘惠娟;微波辅助碳热还原制备氮化钒及其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7 李辉;化学气相沉积氮化钒涂层的基础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268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2826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