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及TiC添加量对细晶粒硬质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学位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G135.5
【部分图文】:
接近亚微米级别,而添加的 TiC 粒度达到了粗颗粒级别。各粉末的粒度分布图如图 2.1 所示。由图2.1 可见,原始粉末粒径分布较窄,WC 的粒度完全呈正态分布,Co 和 TiC 的粒径基本呈正态分布。表 2.4 原始粉末特征参数Tab 2.4 Main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f the original powders粉末 成份/(w/%) 杂质含量/(w/%)WC w(W)=93.8%;w(CT)=6.14% w(Fe)=0.002%;w(O)=0.1%;w(Cfree)≤0.18%Co w(Co)=99.6% w(CT)=0.01%;w(O)=0.4%TiC w(TiC)≥99.5%;w(CT)=19.2% w(O)≤0.45%;w(Cfree)≤0.2%图 2.1 原始粉末粒径分布图: (a) WC; (b) Co; (c) TiCFig 2.1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images of raw powders: (a) WC; (b) Co; (c) TiC对原始粉末 WC、Co、TiC 进行物相检测,通过与标准衍射图谱比对,标定的各衍射峰如下图 2.2 所示。通过 XRD 物相分析发现,图 2.2(a)中只含有 WC 单一衍射峰,图 2.2(b)、(c)分别对应的是 Co、TiC 的衍射图谱,均只含有原始粉末的单一衍射峰,原始粉末纯度较高,衍射峰中未发现杂质峰。
图 2.2 原始粉末 XRD 衍射图: (a) WC; (b) Co; (c) TiCFig 2.2 XRD patterns of raw powders: (a) WC; (b) Co; (c) TiC2.3.3 原始粉末形貌实验中所用原始粉末形貌图如图 2.3(a)至 2.3(d)所示,粉末颗粒均匀分布,原始颗粒形态清晰可见,无明显大的颗粒及团聚现象。因为原始的 TiC 粉末颗粒较大,所以需要进行球磨细化。图 2.3(e)对应的是球磨 24 h 后的 TiC 粉末形貌图,跟图 2.3(c)对比发现,2.3(e)中 TiC 颗粒发生碎化细化,无明显的大的 TiC 颗粒。实验中所加的 TiC 粉末均为球磨细化后的 TiC 粉末。
图 2.3 原始粉末 SEM 图: (a) WC; (b) Co; (c) TiC; (d) C; (e) 细化后 TiCFig 2.3 SEM images of raw powders: (a) WC; (b) Co; (c) TiC; (d) C; (e) refining TiC2.4 试样的制备硬质合金的制备一般采用的是传统的粉末冶金法,粉末冶金法是将金属粉末(或金属粉末与非金属粉末)为原料,经过混粉、造粒、压制、烧结等工艺过程将粉末成型为块体材料的过程。制备过程中的每一步工艺都会对硬质合金产品的组织、结构和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需要严格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每一步工艺参数。本实验的实验过程可简化成以下几个步骤,流程图如图 2.4 所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雨晨;银燕;陈倩;胡汉峰;;深对流系统对污染气体CO垂直动力输送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J];大气科学;2019年06期
2 郭旭影;王亮;林强;;大型γ辐照装置~(60)Co源倒装过程辐射环境监测方法[J];四川环境;2016年06期
3 王玮;王媛;;~(60)Co-γ射线辐射美丽胡枝子的光合诱变效应[J];浙江农业科学;2017年01期
4 谭淇;;高压氧救治co中毒患者的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年59期
5 艾珍;何霖;谭亚南;韩伟;潘相米;吴砚会;程牧曦;王莉;;一种用于CO吸附的分子筛吸附剂的制备及研究[J];能源化工;2016年06期
6 黄泉峰;申峻;;粗煤气中CO恒等温变换技术及应用研究[J];中国石油石化;2016年S1期
7 张琴;莫有迪;张亚波;舒金平;王浩杰;吴鸿;;基于线粒体CO Ⅰ基因的竹笋夜蛾亲缘关系[J];林业科学;2017年04期
8 杨云峰;;CO控制技术在延迟焦化加热炉上的应用[J];当代化工;2017年06期
9 刘天增;谢新春;张巨明;;海滨雀稗~(60)Co-γ辐射诱变突变体筛选[J];草业学报;2017年07期
10 赵金城;;氢冷发电机内部检出CO气体原因分析[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佳萍;荣敏;杨福合;邢秀梅;;东北梅花鹿线粒体COⅡ基因序列的遗传结构及其系统发育分析[A];“十二五” 鹿科学研究进展[C];2016年
2 童红利;郑涛;曹冠忠;李键;颜超;;一种低CO排放燃气热水器的研究与应用[A];2015年中国家用电器技术大会论文集[C];2015年
3 郭丽萍;何方殊;汪桂玲;李家乐;;COⅡ基因在三角帆蚌双单亲遗传中的研究[A];2014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4 李澧;冯敏;朱佳廷;;~(60)Co-γ射线辐照对聚乙烯薄膜降解性能的影响[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三卷)——中国核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8册(辐射研究与应用分卷、同位素分卷、核农学分卷、辐射物理分卷)[C];2013年
5 谢兰英;刘琪;谭海风;金勇;;纳米金属络合物催化降低卷烟烟气CO实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李宏平;傅钢;徐昕;;费托合成中CO插入机理的理论证据[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7 吴军;李姣;赵谋明;;~(60)Co-γ射线辐照香辛料剂量设定的研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8册)[C];2009年
8 郝桂英;杨光友;古小彬;阳爱国;杨应东;王淑贤;;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Ⅱ(COⅡ)基因对33株细颈囊尾蚴的种系发育关系分析[A];四川省动物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陈长青;李云涛;齐健;张建民;唐伟跃;;X射线和~(60)Co γ射线辐照食管癌细胞的拉曼光谱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杨振;覃伟铭;木合塔尔·扎热;梅闯;李疆;;~(60)Co-γ射线对库尔勒香梨枝条的辐射效应[A];中国园艺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燕庐;日研发高效滤除CO_(2)低成本膜[N];中国化工报;2014年
2 记者 李晓岩;CO_(2)同时生产甲醇乙二醇路线诞生[N];中国化工报;2013年
3 叶子;CO_(2)高效利用翻开新篇章[N];中国化工报;2014年
4 新化;CO_(2)固体吸收剂研究获进展[N];中国化工报;2014年
5 陈斌 郑园园;新型溶剂降低烟气CO_(2)捕集成本[N];中国化工报;2015年
6 记者 李大庆;车载移动设备与碳卫星携手监测京津冀CO_(2)[N];科技日报;2018年
7 记者 耿倩;煤电设备CO_(2)吸脱附技术迈出坚实一步[N];科学导报;2016年
8 化工 记者 尹明;新材料高效分离CO_(2)化解温室效应[N];哈尔滨日报;2017年
9 慧子;Nb、W置换Co基耐磨合金中的Mo对合金特性的影响[N];世界金属导报;2017年
10 记者 房琳琳;人工光合作用将CO_(2)转化为燃料[N];科技日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洋;高压富氧条件下的着火、反应动力学模型及稀释燃烧中CO生成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2 罗超;纸状微纤包覆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氧化气体中微量CO和VOCs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3 平丹;钌镍基新型复合结构催化剂的构建及其富氢气体中CO选择性甲烷化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4 肖雪;直接过氧化氢燃料电池(Fe、Ni、Co)基催化电极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年
5 曹原;铈基催化剂在NO、CO催化消除中的基础研究[D];南京大学;2017年
6 王县伟;金基催化剂的构建及其用于CO催化还原NO的原位红外光谱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7 赵越;强磁场对Co薄膜扩散偶体系的互扩散行为及磁性能的影响[D];东北大学;2017年
8 陶龙刚;空气中CO和O_3的高通量催化脱除:基于铝(铜)纤维毡的整装结构催化剂构筑及催化性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
9 龚万兵;碳基非贵金属(Cu、Ni、Co)催化剂构筑及催化加氢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10 王小洁;低剂量~(60)Co-γ辐照大麦提高其抗逆性及生物学产量研究[D];郑州大学;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相杉杉;过渡金属Co掺杂TiO_2填料的制备及变色变发射率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
2 刘小丽;MOFs为前驱体制备铜铈催化剂及其在CO优先氧化中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9年
3 王寅峰;Li_(1+x)Ni_(0.83)Co_(0.12)Mn_(0.05)O_2正极粉体的改性与电池充放电性能[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4 史美柱;LiNi_(1/3)Co_(1/3)Mn_(1/3)O_2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和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5 王浩;LiNi_(0.8)Co_(0.1)Mn_(0.1)O_2正极材料的水热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6 梁瑞;一次大颗粒LiNi_(0.8)Co_(0.1)Mn_(0.1)O_2正极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7 姜云鹏;LiNi_(0.8)Co_(0.1)Mn_(0.1)O_2富镍三元正极材料的制备及结构优化[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8 赵岁春;Co、C及TiC添加量对细晶粒硬质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影响[D];合肥工业大学;2018年
9 李钰;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和LiNi_(0.8)Co_(0.15)Al_(0.05)O_2的表面改性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9年
10 王辉;锂离子电池高镍三元正极材料LiNi_(0.8)Co_(0.1)Mn_(0.1)O_2的合成及改性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348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2834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