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类功能性服装热湿传递数学建模及参数决定反问题
发布时间:2020-12-24 13:51
功能性服装的设计主要是根据对服装保暖、安全、防辐射以及抗压能力等要求,基于织物内部热湿传递的物理学规律,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来优化服装的参数,达到功能性要求.本文首先研究了高温高湿环境下防火服的热湿传递模型,并结合人体烧伤模型,预测了人体皮肤达到各级烧伤的时间.在正问题模型基础上,提出最优决定防火服材料参数的反问题,构造对应反问题的目标泛函并数值求解.此外,以服装的保暖透湿性最佳为目的,利用透湿指数,研究了低温条件下三层纺织材料厚度和孔隙率决定反问题,构造了相应的目标泛函并求解.本文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第一章,介绍了功能性服装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并简要概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第二章,高温高湿环境下,考虑外界消防水对防火服热传递的影响,在已有热传递模型的基础上,加入湿传递方程,建立了防火服-空气层-人体皮肤系统内改进的热湿传递数学模型.给出系统中相应层与层之间合理的初边值条件,采用有限差分法求解该模型,得到防火服各层织物内温度和水蒸气浓度的分布图.然后,将热湿传递模型与Henriques皮肤烧伤模型相结合,通过计算烧伤积分值,预测了人体皮肤达到各级烧伤的时间.数值...
【文章来源】: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2.1.防火服-空气层-皮肤系统??
qqq??m财38?…电?F??j{热}?.???*???*-???*…—?,农皮?/??? ̄?_?一防水梭??ft皮?/:??5QQ?一一-瞄热B?^,00^^?37?皮?_卜相■职?/■.??0【…一?????????'???*????32??????????????????????0123456789?10?01?2345678B10??_/S?MN/8??(a)织物层温度对比?(b)皮肤层温度对比??图2.4.热湿传递模型和热传递模型中织物层和皮肤层温度变化的对比??图2.4给出了热湿传递模型与热模型中织物层和皮肤层的温度变化.由图2.4(a)可以??看出,相对于卢琳珍等的热传递模型,热湿传递模型中织物层的温度最初上升速度较快,??而后逐渐减慢.这是由于湿润织物的导热系数大于干态织物,造成织物热量传递速率增加,??使得织物温度上升速度比干燥环境中快;之后随着温度升高和水分积累,织物内部水分开??始蒸发,带走了部分热量,使得织物温度降低,温度曲线变化趋于平缓.曹娟|43]利用模拟??传感器测量了织物在不同湿润状态下的温度变化曲线,结果发现,初始时刻的温度曲线变??化比较陡峭,随着时间增加,温度曲线变化趋于平缓.我们的计算结果与曹娟描述的实验??现象相一致,由此说明我们所建数学模型的有效性.从图4(b)可知,水分蒸发能有效降低??皮肤温度,延长皮肤受到热损伤的时间.??2.2人体皮肤烧伤预测??防火服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保护消防员的人身安全,防止其受到热损伤.所以本文将热??湿传递模型与人体皮肤烧伤模型相结合,来理解人体皮肤受热程度与烧伤程度的关
数决定反问题??50????'?'?????■???4?????????????■?????I"""???I?v^k???|??妨?—3.5??f7^?i::=J:??32?????????????????01??????????'"*??????0?5?10?15?20??5?30?35?40?0?S?10?15?20?2S?30?35?40??IHN/*?WN/8??(a)基底层的温度变化?(b)烧伤积分值随时间的变化??图2.5.目标点的温度变化及烧伤积分值随时间的变化??图2.5给出了基底层的温度变化以及烧伤积分值随时间的变化.由图2.5(a)可知,皮??肤发生热损伤仅需要26.16s;由图2.5(b)可知,皮肤达到一级和二级烧伤的时间分别是??33.96s和35.90s.上述结果表明,消防员在高温髙高湿环境中的工作时间小于26.16?s时,??皮肤不会受到任何热损伤;而当皮肤发生热损伤后,只需7.80s则会发生一级烧伤.同??时,对比皮肤发生一级烧伤和二级烧伤的时间可知,人体皮肤在发生一级烧伤后,仅需??1.94?s就能达到二级烧伤.??同样地,以真皮基作为目标点来预测人体皮肤发生三级烧伤的时间,如图2.6所示.??S3??????'?'?'?'???'?2?5?I???????????■?■?■???|?|?H?m<|LMis1ntogral?v?o??|??50? ̄7^??:?/?2?????,?/??:/?5??/??M?—?一,?j??32??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应用三层热防护服热传递改进模型的皮肤烧伤度预测[J]. 卢琳珍,徐定华,徐映红. 纺织学报. 2018(01)
[2]低温条件下单层纺织材料孔隙率决定反问题[J]. 资菲菲,徐映红,徐定华.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1)
[3]基于热湿耦合模型的三层多孔织物厚度决定反问题[J]. 潘启天,徐映红,徐定华.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6)
[4]基于服装舒适性的纺织材料设计反问题[J]. 徐定华,葛美宝,陈瑞林. 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学报. 2012(03)
[5]防水透湿织物的现状与发展[J]. 周立群,孟家光. 纺织科技进展. 2010(01)
[6]基于人体皮肤热模型的热防护服评价方法研究[J]. 朱方龙,张渭源.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7(11)
硕士论文
[1]多层热防护服装的热传递模型及参数最优决定[D]. 卢琳珍.浙江理工大学 2018
本文编号:2935764
【文章来源】: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2.1.防火服-空气层-皮肤系统??
qqq??m财38?…电?F??j{热}?.???*???*-???*…—?,农皮?/??? ̄?_?一防水梭??ft皮?/:??5QQ?一一-瞄热B?^,00^^?37?皮?_卜相■职?/■.??0【…一?????????'???*????32??????????????????????0123456789?10?01?2345678B10??_/S?MN/8??(a)织物层温度对比?(b)皮肤层温度对比??图2.4.热湿传递模型和热传递模型中织物层和皮肤层温度变化的对比??图2.4给出了热湿传递模型与热模型中织物层和皮肤层的温度变化.由图2.4(a)可以??看出,相对于卢琳珍等的热传递模型,热湿传递模型中织物层的温度最初上升速度较快,??而后逐渐减慢.这是由于湿润织物的导热系数大于干态织物,造成织物热量传递速率增加,??使得织物温度上升速度比干燥环境中快;之后随着温度升高和水分积累,织物内部水分开??始蒸发,带走了部分热量,使得织物温度降低,温度曲线变化趋于平缓.曹娟|43]利用模拟??传感器测量了织物在不同湿润状态下的温度变化曲线,结果发现,初始时刻的温度曲线变??化比较陡峭,随着时间增加,温度曲线变化趋于平缓.我们的计算结果与曹娟描述的实验??现象相一致,由此说明我们所建数学模型的有效性.从图4(b)可知,水分蒸发能有效降低??皮肤温度,延长皮肤受到热损伤的时间.??2.2人体皮肤烧伤预测??防火服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保护消防员的人身安全,防止其受到热损伤.所以本文将热??湿传递模型与人体皮肤烧伤模型相结合,来理解人体皮肤受热程度与烧伤程度的关
数决定反问题??50????'?'?????■???4?????????????■?????I"""???I?v^k???|??妨?—3.5??f7^?i::=J:??32?????????????????01??????????'"*??????0?5?10?15?20??5?30?35?40?0?S?10?15?20?2S?30?35?40??IHN/*?WN/8??(a)基底层的温度变化?(b)烧伤积分值随时间的变化??图2.5.目标点的温度变化及烧伤积分值随时间的变化??图2.5给出了基底层的温度变化以及烧伤积分值随时间的变化.由图2.5(a)可知,皮??肤发生热损伤仅需要26.16s;由图2.5(b)可知,皮肤达到一级和二级烧伤的时间分别是??33.96s和35.90s.上述结果表明,消防员在高温髙高湿环境中的工作时间小于26.16?s时,??皮肤不会受到任何热损伤;而当皮肤发生热损伤后,只需7.80s则会发生一级烧伤.同??时,对比皮肤发生一级烧伤和二级烧伤的时间可知,人体皮肤在发生一级烧伤后,仅需??1.94?s就能达到二级烧伤.??同样地,以真皮基作为目标点来预测人体皮肤发生三级烧伤的时间,如图2.6所示.??S3??????'?'?'?'???'?2?5?I???????????■?■?■???|?|?H?m<|LMis1ntogral?v?o??|??50? ̄7^??:?/?2?????,?/??:/?5??/??M?—?一,?j??32??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应用三层热防护服热传递改进模型的皮肤烧伤度预测[J]. 卢琳珍,徐定华,徐映红. 纺织学报. 2018(01)
[2]低温条件下单层纺织材料孔隙率决定反问题[J]. 资菲菲,徐映红,徐定华.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1)
[3]基于热湿耦合模型的三层多孔织物厚度决定反问题[J]. 潘启天,徐映红,徐定华.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6)
[4]基于服装舒适性的纺织材料设计反问题[J]. 徐定华,葛美宝,陈瑞林. 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学报. 2012(03)
[5]防水透湿织物的现状与发展[J]. 周立群,孟家光. 纺织科技进展. 2010(01)
[6]基于人体皮肤热模型的热防护服评价方法研究[J]. 朱方龙,张渭源.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7(11)
硕士论文
[1]多层热防护服装的热传递模型及参数最优决定[D]. 卢琳珍.浙江理工大学 2018
本文编号:29357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2935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