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辊薄带连铸4.5wt.%Si钢再结晶织构及制备工艺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6 11:01
双辊薄带连铸技术是一项先进的钢铁生产技术。它是将快速凝固以及轧制工艺同步进行,直接生产小于6mm的铸带。近年来,双辊薄带连铸已应用于无取向硅钢的制造。这项新技术,可以将制备流程缩短30%以上,能源消耗及有害气体排放减少25%以上,是各国钢铁企业以及科研学者研究的重点。本文以制备高磁导率、低铁损的无取向硅钢为目标,设计并连铸了4.5wt.%Si无取向硅钢薄带,利用金相显微镜(OM)、X射线衍射仪(XRD)以及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对冷轧过程中的金相组织、微观织构以及宏观织构的演变进行了检测分析,并对其再结晶行为以及形核理论进行了探索。论文的研究结果包括:(1)研究了一步轧制和两步轧制工艺,讨论了不同轧制工艺对4.5wt.%Si无取向硅钢的组织、织构演变以及力学性能和磁性能的影响。一步冷轧后的无取向硅钢,可得到典型的冷轧组织。最大的织构强度位于Goss取向处,而不利的织构分量所占比例很高。两步冷轧极大地改变了组织和织构的演变。在第二次冷轧后(7.9%的压下率),退火后的显微组织由粗晶粒组成,并且再结晶织构表现出强{100}<001>取向和近Goss取向。一步冷轧过程中,...
【文章来源】:长春工业大学吉林省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Fe-Si二元合金相图[5]
第1章绪论5图1.1Fe-Si二元合金相图[5]因此,对于研究高硅钢的快速高质量的制备十分必要。在现有的轧制技术下,实现其超薄带材的工业化高速轧制,生产难度较大,有待新的技术理论的突破。此外,其他高硅钢的制备方法也存在效率低、成本高、污染重等缺点。另外不容忽视的是,硅是一种非磁性元素,硅元素的含量过高也会导致饱和磁感应强度不足。化学气相沉积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是一种在低硅状态下,利用其加工性能良好实现轧制成形,然后再通过钢带表面渗硅的方法,来增加钢板中硅含量的方法。最早该方法的是于1962年提出,到1988年,日本的中岗一秀和高田芳一将该技术开发成功,通过快速渗硅法制成Fe-6.5wt.%Si薄带,其具体过程为:以传统轧制工艺制造的0.15~0.35mm厚钢薄带为原材料,通过CVD炉,炉内通入含硅气体(SiCl4)和惰性保护气体。在一定温度下形成的Fe3Si层开始向钢板内部沉积。从而制成高硅钢薄带,如图1.2所示。其渗硅反应为:SiCl4+5Fe→Fe3Si+2FeCl2↑(1.1)图1.2渗硅生产工艺示意图
第1章绪论6CVD法能够生产Fe-6.5wt.%Si薄带的同时,也存在其缺点。在硅元素渗入薄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生成了Fe3Si金属间化合物,导致金属脆性增大。另一方面,表面硅含量较高,中心层硅含量较低,表面质量也不好。快速凝固法快凝凝固技术是通过减小熔体尺寸、增大与冷却介质接触面积的方法,缩短了液相到固相的相变时间,使金属或者合金的熔体急剧凝固,如图1.3所示。快凝技术具有简化生产工艺,减少生产成本、节能环保的优点,并且其急冷的特性可有效避开高硅钢有序相的析出。在1960年,由美国的Duwez首先提出此项技术,其金属的凝固速度可以达到106K/s,并成功的应用于Au-Si玻璃的制备[8]。图1.3快速凝固法制备薄带工艺示意图1980年,日本东北大学的Tsuya和Arai成功利用单辊快凝急冷技术制造了6.5wt.%Si高硅钢,其厚度为0.03~0.1mm,组织晶粒细小,磁性能优异[9]。后来,YamashiroY等人[10]通过单辊快淬制备了厚度为10~90μm的超薄带,硅含量为6.5wt.%Si,且宽度为1~5mm,磁感应强度进一步提高。1998年,国内胡广勇等人[11]通过单辊制备了Fe-6.5wt.%Si高硅钢薄带,且线速为20m/s~60m/s,铸带晶粒细校李云江和王帅等人[12]进一步加深了对快速凝固制备高硅钢薄带的探索,成功制备了30~40μm厚的高硅钢薄带,并研究了组织形貌与冷却速度之间的关系。然而,快凝法法制备高硅钢薄带厚度和宽度有限,难以进行规模化生产。轧制法轧制法是目前大量使用的工业化生产硅钢薄板的方法,其通过炼钢、模铸、开坯、热轧、冷轧等生产加工工艺快速生产,这种方法具有生产工艺成熟、生产设备简单、生产产量大的优点,但对于无取向高硅(>4wt.%Si)钢薄板的批量化生产还存在一些技术问题,例如生产过程中高硅钢具有冷脆性,难以实现工业化
本文编号:2980710
【文章来源】:长春工业大学吉林省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Fe-Si二元合金相图[5]
第1章绪论5图1.1Fe-Si二元合金相图[5]因此,对于研究高硅钢的快速高质量的制备十分必要。在现有的轧制技术下,实现其超薄带材的工业化高速轧制,生产难度较大,有待新的技术理论的突破。此外,其他高硅钢的制备方法也存在效率低、成本高、污染重等缺点。另外不容忽视的是,硅是一种非磁性元素,硅元素的含量过高也会导致饱和磁感应强度不足。化学气相沉积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是一种在低硅状态下,利用其加工性能良好实现轧制成形,然后再通过钢带表面渗硅的方法,来增加钢板中硅含量的方法。最早该方法的是于1962年提出,到1988年,日本的中岗一秀和高田芳一将该技术开发成功,通过快速渗硅法制成Fe-6.5wt.%Si薄带,其具体过程为:以传统轧制工艺制造的0.15~0.35mm厚钢薄带为原材料,通过CVD炉,炉内通入含硅气体(SiCl4)和惰性保护气体。在一定温度下形成的Fe3Si层开始向钢板内部沉积。从而制成高硅钢薄带,如图1.2所示。其渗硅反应为:SiCl4+5Fe→Fe3Si+2FeCl2↑(1.1)图1.2渗硅生产工艺示意图
第1章绪论6CVD法能够生产Fe-6.5wt.%Si薄带的同时,也存在其缺点。在硅元素渗入薄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生成了Fe3Si金属间化合物,导致金属脆性增大。另一方面,表面硅含量较高,中心层硅含量较低,表面质量也不好。快速凝固法快凝凝固技术是通过减小熔体尺寸、增大与冷却介质接触面积的方法,缩短了液相到固相的相变时间,使金属或者合金的熔体急剧凝固,如图1.3所示。快凝技术具有简化生产工艺,减少生产成本、节能环保的优点,并且其急冷的特性可有效避开高硅钢有序相的析出。在1960年,由美国的Duwez首先提出此项技术,其金属的凝固速度可以达到106K/s,并成功的应用于Au-Si玻璃的制备[8]。图1.3快速凝固法制备薄带工艺示意图1980年,日本东北大学的Tsuya和Arai成功利用单辊快凝急冷技术制造了6.5wt.%Si高硅钢,其厚度为0.03~0.1mm,组织晶粒细小,磁性能优异[9]。后来,YamashiroY等人[10]通过单辊快淬制备了厚度为10~90μm的超薄带,硅含量为6.5wt.%Si,且宽度为1~5mm,磁感应强度进一步提高。1998年,国内胡广勇等人[11]通过单辊制备了Fe-6.5wt.%Si高硅钢薄带,且线速为20m/s~60m/s,铸带晶粒细校李云江和王帅等人[12]进一步加深了对快速凝固制备高硅钢薄带的探索,成功制备了30~40μm厚的高硅钢薄带,并研究了组织形貌与冷却速度之间的关系。然而,快凝法法制备高硅钢薄带厚度和宽度有限,难以进行规模化生产。轧制法轧制法是目前大量使用的工业化生产硅钢薄板的方法,其通过炼钢、模铸、开坯、热轧、冷轧等生产加工工艺快速生产,这种方法具有生产工艺成熟、生产设备简单、生产产量大的优点,但对于无取向高硅(>4wt.%Si)钢薄板的批量化生产还存在一些技术问题,例如生产过程中高硅钢具有冷脆性,难以实现工业化
本文编号:29807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2980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