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铸造论文 >

Si对贝氏体钢组织与冲击磨损性能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0 22:16
  Mn-Si-Cr系贝氏体钢因其良好的强韧性匹配等优异性能而在轨道交通、矿山和工程机械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某些新的服役环境要求贝氏体耐磨件在保持高强度的同时需具有更高冲击韧性,尤其在冲击磨粒磨损条件下的该要求更加明显。钢中添加适量Si元素,可能形成部分稳定性好的膜状残余奥氏体,进而提高冲击韧性。因此,针对Mn-Si-Cr系贝氏体钢大厚件,本文研究了 Si含量在不同热处理工艺下对显微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设计和优化了空冷加回火(QT)工艺和等温回火工艺,并进行了相关冲击磨损性能规律研究,获得以下结果:1、Si含量对Mn-Si-Cr系耐磨贝氏体钢的相变过程影响较大。Si能增加过冷奥氏体稳定性,降低Bs、Ms点,使整个B/M复相区间下移;能延长等温过程中贝氏体转变孕育期,使中温相变区间C曲线右移,并能使过冷奥氏体在等温过程中生成更多贝氏体板条组织。2、Si含量对显微组织和相应力学性能影响较大。(1)对于G1,在340~360℃和380~400℃温度区间的等温产物分别主要为板条贝氏体和粒状贝氏体的复合组织以及粒状贝氏体组织。而对于G2,在340~400℃温度区间的等温产物均为无碳化物贝氏体板... 

【文章来源】: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Si对贝氏体钢组织与冲击磨损性能影响研究


图1-2合金元素对钢的淬透性的影响%??

Si对贝氏体钢组织与冲击磨损性能影响研究


图1-1钢的连续冷却转变动力学曲线:(a)?—般钢;(b)贝氏体钢[6]??Fig.?1-1?Type?of?continuous?cooling?transition?curve?of?steel??

Si对贝氏体钢组织与冲击磨损性能影响研究


图1-3无碳化物贝氏体组织TEM形貌[24】:??(a)明视场;(b)相应的暗场奥氏体反射);(c)相应的衍射图案??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低碳钢屈服延伸现象的研究现状[J]. 王必磊,李永灿,宋长江.  材料导报. 2018(15)
[2]高强度钢材低温冲击韧性试验研究[J]. 王云川.  中国设备工程. 2018(07)
[3]Mn-Si-Cr系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高强钢的研究进展[J]. 高古辉,桂晓露,谭谆礼,白秉哲.  材料导报. 2017(21)
[4]新型轻质奥氏体耐磨钢的冲击磨损性能及其机理研究[J]. 彭世广,宋仁伯,蔡长宏,裴中正,郭客,王忠红,高景俊.  材料研究学报. 2017(07)
[5]V和Si对珠光体车轮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J]. 左越,周世同,李昭东,潘涛,项金钟,雍岐龙.  材料研究学报. 2016(06)
[6]形变对Cr-Mo低合金钢相变的影响[J]. 孟祥,孙蓟泉,陈银莉,李辉,许黎明.  钢铁. 2015(04)
[7]贝氏体铁素体高分辨像[J]. 李凤照,敖青,伦宁,孟凡妍,秦超,孟祥敏.  钢铁研究学报. 2014(04)
[8]高碳钢中马氏体形貌及其结构(英文)[J]. 张占领,柳永宁,张柯柯,孙俊杰,夏琦,高莉华.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10(09)
[9]碳含量对中碳含钒微合金钢晶内铁素体等温形成的影响规律[J]. 许磊,刘国权,王安东.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08(09)
[10]新型Mn系空冷贝氏体钢的创制与发展[J]. 方鸿生,冯春,郑燕康,杨志刚,白秉哲.  热处理. 2008(03)

博士论文
[1]几种典型金属和涂层的冲击磨损机理研究[D]. 王璋.西南交通大学 2018
[2]含Nb低合金高强度耐磨钢强韧化与冲击磨损性能研究[D]. 张国庆.北京科技大学 2015
[3]30Cr2Ni4MoV钢低压转子热处理工艺的研究[D]. 陈睿恺.上海交通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钒、钛对高锰钢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和耐磨性能的影响[D]. 颜晓博.暨南大学 2018
[2]三种常用耐磨钢的摩擦学性能研究[D]. 赵冬.中国矿业大学 2017
[3]400HB级马氏体与贝氏体耐磨钢的磨损性能对比研究[D]. 钟尧舜.安徽工业大学 2016
[4]ZGMn13Cr2高锰钢不同条件下加工硬化及冲击磨损行为研究[D]. 何翠.湖南大学 2016
[5]基于组织调控改善贝氏体钢轨钢的抗磨损和抗接触疲劳性能[D]. 罗平.北京交通大学 2016
[6]金属变形过程中微观组织协调行为的原位研究[D]. 刘宝良.东南大学 2016
[7]货车车钩材料ZG25MnCrNiMo钢的冲击磨损特性研究[D]. 华彩虹.西南交通大学 2015
[8]冲击载荷作用下材料塑性变形实验研究[D]. 石成霞.青岛理工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2232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32232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8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