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F2507超级双相不锈钢CMT+P熔滴过渡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3-10-03 21:56
SAF2507超级双相不锈钢兼有奥氏体不锈钢与铁素体不锈钢的特性,具有优越的耐蚀性,尤其是耐局部腐蚀性能,在石油化工、海洋、煤电、建筑等行业得到广泛地应用。为了探索SAF2507双相不锈钢CMT+P熔滴过渡特性,本文采用高速摄影系统与电信号采集系统对SAF2507的CMT与CMT+P(冷金属过渡+脉冲)熔滴过渡过程进行了观测研究;并优化了CMT+P的工艺参数。本文熔滴过渡特性的研究能为SAF2507双相不锈钢在工业的实际焊接操作中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首先观测研究了不同WFS下CMT堆焊的熔滴过渡特性。结果表明:CMT电流波形图中,存在一个短路前期阶段;基值阶段时长与短路阶段时长会影响CMT周期时长,从而影响热输入;当WFS变大时,波形图与过渡图像都会变得极不稳定,所以通过提高WFS来提高热输入是行不通的;当WFS<5m/min时,整个过程的过渡形式为典型的CMT短路过渡形式。当WFS≥5 m/min时,熔滴过渡形式会出现射滴过渡与短路过渡混合的过渡形式、亚射流过渡形式及亚射流过渡与短路过渡混合的过渡形式。然后观测研究了不同WFS下CMT+P堆焊的熔滴过渡特性。结果表明:电流波...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双相不锈钢的发展与应用
1.3 SAF2507 双相不锈钢的焊接
1.4 CMT与 CMT+P焊接技术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设备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相关设置
2.3 焊接设备
2.4 高速摄影系统
2.5 电信号采集系统
2.6 焊缝成形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WFS下 SAF2507的CMT熔滴过渡特性与受力分析
3.1 CMT模式过程控制的理论分析
3.2 实际的CMT波形图与熔滴过渡分析
3.2.1 短路前期阶段
3.2.2 电压扰动的分析
3.2.3 基值阶段、短路阶段的时长与热输入
3.3 熔滴过渡行为与受力分析
3.3.1 熔滴过渡行为
3.3.2 熔滴的受力分析
3.3.3 表面张力的理论计算
3.4 不同WFS下的焊缝表面成形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WFS下 SAF2507的CMT+P熔滴过渡特性与能量输入特征
4.1 CMT+P模式过程控制的理论分析
4.2 实际的CMT+P波形图与熔滴过渡分析
4.2.1 电流波形图的特征
4.2.2 电压波形图与熔滴过渡行为
4.3 波形图与热输入
4.4 熔滴过渡行为与受力分析
4.5 焊缝横截面
4.6 不同WFS下的焊缝表面成形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SAF2507 双相不锈钢CMT+P焊接工艺参数的优化
5.1 优化试验方案的分析
5.2 脉冲峰值电流对熔滴过渡的影响
5.3 脉冲基值电流对熔滴过渡的影响
5.4 脉冲个数与熔滴过渡的稳定性
5.5 焊缝表面成形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本文编号:3850720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双相不锈钢的发展与应用
1.3 SAF2507 双相不锈钢的焊接
1.4 CMT与 CMT+P焊接技术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设备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相关设置
2.3 焊接设备
2.4 高速摄影系统
2.5 电信号采集系统
2.6 焊缝成形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WFS下 SAF2507的CMT熔滴过渡特性与受力分析
3.1 CMT模式过程控制的理论分析
3.2 实际的CMT波形图与熔滴过渡分析
3.2.1 短路前期阶段
3.2.2 电压扰动的分析
3.2.3 基值阶段、短路阶段的时长与热输入
3.3 熔滴过渡行为与受力分析
3.3.1 熔滴过渡行为
3.3.2 熔滴的受力分析
3.3.3 表面张力的理论计算
3.4 不同WFS下的焊缝表面成形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WFS下 SAF2507的CMT+P熔滴过渡特性与能量输入特征
4.1 CMT+P模式过程控制的理论分析
4.2 实际的CMT+P波形图与熔滴过渡分析
4.2.1 电流波形图的特征
4.2.2 电压波形图与熔滴过渡行为
4.3 波形图与热输入
4.4 熔滴过渡行为与受力分析
4.5 焊缝横截面
4.6 不同WFS下的焊缝表面成形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SAF2507 双相不锈钢CMT+P焊接工艺参数的优化
5.1 优化试验方案的分析
5.2 脉冲峰值电流对熔滴过渡的影响
5.3 脉冲基值电流对熔滴过渡的影响
5.4 脉冲个数与熔滴过渡的稳定性
5.5 焊缝表面成形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本文编号:38507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3850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