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铸造论文 >

两种绿色缓蚀剂的自组装膜对于铜在0.5M H 2 SO 4 溶液中的缓蚀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4-02-19 15:17
  近年来,缓蚀剂技术由于设备简单、操作便捷且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在化工生产、化学清洗等诸多领域应用较广。但是目前公开报道的一些缓蚀剂毒性较高,环境污染严重。随着绿色化学理念的提出和环保意识的加强,开发和探索既高效又绿色的缓蚀剂成为了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利用基于定量构效关系(Quantitative Structure Activity Relationship,QSAR)理论的T.E.S.T软件对近十年来公开报道过的数百种具有代表性的缓蚀剂进行了毒性计算,并筛选出两种有机化合物:二苄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锌(ZBEC)及二硫化二苯并噻唑(DM)作为绿色缓蚀剂。通过自组装技术将ZBEC与DM分子组装于金属铜表面,利用电化学实验、表面分析、量子化学及分子动力学模拟对ZBEC与DM的自组装膜对于铜在0.5 M H2SO4硫酸溶液中的缓蚀性能做了实验探究。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T.E.S.T软件对噻唑类、咪唑类、吡啶类、硫醇类、三唑类、酸类、喹啉类和有机杂环等八类公开报道过的近百种缓蚀剂进行了毒性计算,主要用到的毒性终点有:a)致畸变性(M);b)发育...

【文章页数】: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引言
    1.2 缓蚀剂与自组装技术概述
        1.2.1 缓蚀剂的研究现状
        1.2.2 酸性介质中铜缓蚀剂的应用
        1.2.3 分子自组装技术的研究现状
        1.2.4 酸性介质中铜基自组装膜的应用
    1.3 缓蚀剂与自组装膜常用的研究手段
        1.3.1 电化学技术
        1.3.2 表面分析技术
        1.3.3 计算机模拟
    1.4 毒性预测
        1.4.1 QSAR理论概述与T.E.S.T软件简介
        1.4.2 T.E.S.T软件中QSAR方法论概述
    1.5 本文研究内容与意义
        1.5.1 课题意义
        1.5.2 课题内容
2 缓蚀剂的毒性计算与绿色缓蚀剂的筛选
    2.1 引言
    2.2 软件权威性验证
    2.3 参数设置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噻唑类
        2.4.2 咪唑类
        2.4.3 吡啶类
        2.4.4 硫醇类
        2.4.5 三唑类
        2.4.6 喹啉类
        2.4.7 酸类
        2.4.8 有机杂环类
        2.4.9 绿色缓蚀剂的筛选
3 硫酸介质中ZBEC自组装膜对于铜的缓蚀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3.2.1 主要实验仪器
        3.2.2 主要实验药品
        3.2.3 金属材料
        3.2.4 自组装膜的制备
        3.2.5 电化学实验
        3.2.6 表面分析
        3.2.7 计算机模拟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动电位极化曲线
        3.3.2 电化学阻抗谱
        3.3.3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3.3.4 接触角测试(CA)
        3.3.5 吸附等温研究
        3.3.6 椭圆偏振光谱测试
        3.3.7 扫描电镜分析
        3.3.8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3.3.9 量子化学计算
        3.3.10 分子动力学模拟
    3.4 本章小结
4 硫酸介质中DM自组装膜对于铜的缓蚀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4.2.1 主要实验仪器
        4.2.2 主要实验药品
        4.2.3 金属材料
        4.2.4 自组装膜的制备
        4.2.5 电化学实验
        4.2.6 表面分析
        4.2.7 计算机模拟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动电位极化曲线
        4.3.2 电化学阻抗谱
        4.3.3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4.3.4 接触角测试(CA)
        4.3.5 吸附等温研究
        4.3.6 扫描电镜分析
        4.3.7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4.3.8 量子化学计算
        4.3.9 分子动力学模拟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主要创新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本文编号:39029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39029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d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