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O 2 基电动纳米粒子超疏水膜制备及对钢筋混凝土耐蚀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4-03-18 18:53
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工程建设领域起到了至关重大的作用,然而,由于结构本身的多孔性,导致氯离子进入其内部引起钢筋锈蚀,进而威胁其耐久性。改善混凝土的多孔结构,切断氯离子传输通道,以及在新浇筑的钢筋混凝土的钢筋表面构建一层稳定的耐腐蚀膜,避免氯离子接触并引起钢筋锈蚀,有望提升钢筋混凝土对氯离子等的耐腐蚀性。本论文制备荷正电的SiO2基电动纳米粒子,在钢筋表面构建超疏水膜,并在电场驱动下进入混凝土的孔结构,研究其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抗腐蚀性能的影响。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以硅溶胶、聚合氯化铝和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为原料,采用搅拌、离心、多次超滤等方法制得粒径较小、分布均匀且稳定、荷正电的SiO2基复合电动纳米溶胶。当Al2O3/SiO2质量比为1:3、pH在3-5之间、电导率在2-4μS·cm-1时,制得的复合溶胶表现为正的Zeta电位且具有最好的稳定性,胶粒粒径较小且分布均匀,即实现了Al2O3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SiO2 复合纳米溶胶制备研究
1.2.2 超疏水防腐蚀涂层应用研究
1.2.3 电动纳米粒子应用于混凝土的研究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第二章 Al2O3@KH560@SiO2 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和材料
2.2.2 仪器设备
2.2.3 样品的制备
2.2.4 稳定性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Al2O3@KH560@SiO2 的结构形貌与成分分析
2.3.2 Al2O3@KH560@SiO2 带电性和电迁移性能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Al2O3@KH560@SiO2 的超疏水膜制备及其抗腐蚀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和材料
3.2.2 仪器设备
3.2.3 样品的制备
3.2.4 疏水性能及机械性能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超疏水涂层形貌与性能研究
3.3.2 Al2O3@KH560@SiO2 基超疏水膜的防腐蚀性能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l2O3@KH560@SiO2 对钢筋混凝土耐蚀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和材料
4.2.2 仪器设备
4.2.3 样品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Al2O3@KH560@SiO2 处理对钢筋混凝土孔结构的影响和耐蚀性机理的研究
4.3.2 Al2O3@KH560@SiO2 对钢筋混凝土的电化学行为影响
4.3.3 Al2O3@KH560@SiO2 处理对钢筋/混凝土界面腐蚀产物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内容总结
5.2 论文的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
本文编号:3931662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SiO2 复合纳米溶胶制备研究
1.2.2 超疏水防腐蚀涂层应用研究
1.2.3 电动纳米粒子应用于混凝土的研究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第二章 Al2O3@KH560@SiO2 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和材料
2.2.2 仪器设备
2.2.3 样品的制备
2.2.4 稳定性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Al2O3@KH560@SiO2 的结构形貌与成分分析
2.3.2 Al2O3@KH560@SiO2 带电性和电迁移性能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Al2O3@KH560@SiO2 的超疏水膜制备及其抗腐蚀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和材料
3.2.2 仪器设备
3.2.3 样品的制备
3.2.4 疏水性能及机械性能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超疏水涂层形貌与性能研究
3.3.2 Al2O3@KH560@SiO2 基超疏水膜的防腐蚀性能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l2O3@KH560@SiO2 对钢筋混凝土耐蚀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和材料
4.2.2 仪器设备
4.2.3 样品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Al2O3@KH560@SiO2 处理对钢筋混凝土孔结构的影响和耐蚀性机理的研究
4.3.2 Al2O3@KH560@SiO2 对钢筋混凝土的电化学行为影响
4.3.3 Al2O3@KH560@SiO2 处理对钢筋/混凝土界面腐蚀产物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内容总结
5.2 论文的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
本文编号:39316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3931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