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曲面表面形貌的重构与评价
本文关键词:光学曲面表面形貌的重构与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非球面及自由曲面光学零件能够有效的校正像差、改善成像质量、扩大光学系统的视场,并使光学系统结构大大简化、重量减轻,使得非球面及自由曲面光学零件在军事、医疗、航空航天等行业的需求日益增高。然而由于非球面及光学自由曲面复杂的几何特征和光学特性,导致其设计、加工及评定的难度大大提高,极大程度的限制了其在民用领域的发展。因此开展非球面表面形貌的重构与评价的研究十分必要。在自由曲面加工方面,近年来三维椭圆振动切削由于其摩擦力逆转与间歇性切削的特点,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加工方法,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而关于三维椭圆振动切削加工表面形貌研究方面却鲜有报道,因此本文在测量与重构技术研究基础上,针对三维椭圆振动切削的表面形貌展开了检测与评价研究。首先,本文搭建了在位测量实验平台并完成了测量轨迹的规划。通过在位测量装置实现了椭圆振动切削表面形貌的在位测量,并利用移动最小二乘法对测量的离散数据点进行拟合,得到了拟合后的法向补偿方向,对重构后的表面进行半径误差补偿,得到的面形为光学表面评价奠定了基础。其次,利用小波包分析,通过小波包的分解和重构,得到了表面形貌的高频误差(表面粗糙度)和低频误差(面形误差)。基于小波包分析,并通过对表面粗糙度、PV值、均方根误差等表面评价参数的计算,揭示了椭圆振动切削中振动参数对表面形貌的影响规律,对切削过程中振动参数的选取进行了定量的分析。最后,通过对三维椭圆振动切削参数的研究,选取影响三维椭圆振动切削表面形貌的主要参数进行变量设计,根据三维椭圆振动切削参数的实际切削条件对各变量进行了约束,以最大残留高度为优化目标,建立三维椭圆振动切削参数的优化模型。通过遗传算法对椭圆振动切削参数进行优化,为实际加工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三维椭圆振动切削 在位测量 曲面重构 切削参数优化
【学位授予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H74;TG80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20
- 1.1 课题概述8-9
- 1.1.1 课题来源8
- 1.1.2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8-9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9-19
- 1.2.1 光学自由曲面测量技术的发展现状9-13
- 1.2.2 曲线曲面重构13-16
- 1.2.3 表面几何形貌的评定方法16-18
- 1.2.4 切削参数优化现状18-19
-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19-20
- 第二章 光学曲面的重构20-37
- 2.1 引言20
- 2.2 表面形貌的在位测量20-23
- 2.2.1 在位测量的优势20-21
- 2.2.2 在位测量实验台搭建21-22
- 2.2.3 在位测量过程22-23
- 2.3 测量轨迹规划23-26
- 2.3.1 线测量轨迹规划23-25
- 2.3.2 面测量轨迹规划25-26
- 2.4 表面形貌的重构26-34
- 2.4.1 最小二乘原理与移动最小二乘法原理26-28
- 2.4.2 紧支权函数28-30
- 2.4.3 支持域的划分30-32
- 2.4.4 正弦函数的移动最小二乘与最小二乘拟合32-34
- 2.5 算法实例34-36
- 2.5.1 非球面母线的测量与重构34-35
- 2.5.2 非球面测量与重构35-36
- 2.6 本章小结36-37
- 第三章 光学曲面表面形貌的评价37-56
- 3.1 表面形貌的特征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37-38
- 3.2 表面形貌对光学性能的影响38-39
- 3.3 小波分析39-40
- 3.4 小波包分析40-43
- 3.4.1 小波函数的选择40-42
- 3.4.2 分解层数的确定42-43
- 3.5 基于三维椭圆振动切削复杂曲面表面形貌分析43-55
- 3.5.1 加工表面粗糙度定义43
- 3.5.2 表面形貌中面形误差的定义43-44
- 3.5.3 椭圆振动短轴对表面粗糙度及面形误差的影响44-55
- 3.6 本章小结55-56
- 第四章 切削参数的优化56-64
- 4.1 三维椭圆振动切削表面形貌形成的影响因素56-58
- 4.2 三维椭圆振动切削的参数优化58-63
- 4.2.1 遗传算法59-60
- 4.2.2 优化数学模型的建立60-61
- 4.2.3 优化结果61-63
- 4.3 本章小结63-64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64-66
- 5.1 结论64
- 5.2 展望64-66
- 致谢66-67
- 参考文献67-72
- 作者简介7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雁,,齐毓霖;触针测量法研究磨损表面形貌变化的实验系统[J];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2 索双富,葛世荣,强颖怀,赵子江;磨削加工表面形貌的分形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1996年01期
3 冯秀;顾伯勤;;表面形貌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润滑与密封;2006年02期
4 刘志勇;孙孟良;范峰;彭麟;陈昌兆;高波;应利良;鲁玉明;蔡传兵;;磁场下镍电沉积层织构及表面形貌[J];功能材料;2010年08期
5 谢小鹏;表面形貌和表面的摩擦学作用[J];广东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6 周兰英;和庆娣;程平;;基体表面形貌对膜基结合强度影响规律的研究[J];表面技术;2006年02期
7 白秀琴;刘雪梅;袁成清;周新聪;;贝壳表面形貌测量技术研究[J];润滑与密封;2011年06期
8 周明宝,林大键,郭履容,郭永康;微结构表面形貌的测量[J];光学精密工程;1999年03期
9 夏阳;黄进凡;;微观表面形貌检测方法及其发展[J];湖北农机化;2014年03期
10 董允,贾艳琴,徐立红,任福英;电沉积及激光辅助电沉积镍基镀层表面形貌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移山;陈大融;孔宪梅;;激光毛化表面的测量和评价[A];第六届全国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7年
2 刘q;;面向产品性能的表面形貌设计与控制[A];第十一届全国摩擦学大会论文集[C];2013年
3 乔玲;何小元;;固液耦合三层膜表面形貌稳定性分析及调控[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刘q;刘小君;王虎;;缸套表面形貌磨合特性及润滑能力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青年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5 李艳霞;杨宇明;余赋生;董丽松;;受限诱导的聚合物混合薄膜的表面形貌[A];2004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韩中领;汪家道;陈大融;;表面形貌在面面接触乏油状态下的减阻效果实验[A];2006全国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6年
7 冼亮;鞠永青;郭炎;陈大融;;表面形貌接触效应的表征[A];第五届全国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1992年
8 尚淑霞;曾建民;王弘;;MOCVD生长Mg_2TiO_4薄膜的表面形貌[A];第二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9 王莉;赵江;韩志超;;SEBS薄膜在去浸润过程中的表面形貌发展[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7年
10 时轮;徐立;;多波长全息表面形貌检测及振动分析[A];第八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博;铣削表面形貌的多尺度表征与仿真技术[D];浙江大学;2015年
2 綦群芬;基于新一代GPS的表面形貌规范与认证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庞启龙;基于小波和分形的KDP晶体形貌分析及对透光性能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4 裘徔;零件表面混合维建模理论、方法及其在产品装配质量预测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战蓝;KDP晶体超精密飞切加工表面形貌形成过程仿真与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赵朝夕;直流喷嘴的加工表面形貌及其对液流喷射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李晶;光学曲面表面形貌的重构与评价[D];长春工业大学;2016年
4 黄旭;铟镓砷表面形貌相变动态化过程的研究[D];贵州大学;2009年
5 刘雪梅;基于船舶绿色防污的贝壳表面形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彭培;表面形貌区域法分析评定算法及软件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李小改;表面形貌软件测量标准网络化应用系统开发[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杨广义;小波分析方法在表面形貌评定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9 程雄;基于新一代GPS表面形貌评定方法的研究[D];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10 翟伟光;晶圆表面形貌的微分干涉系统图像相位提取及去包裹[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光学曲面表面形貌的重构与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32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423266.html